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医临床六步辨治程式应用医案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医医案,古称诊籍、脉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文字记录。诚如章太炎先生所言“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故整理研究医案是有效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重要学习方式。

中医医案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当时的医案多以经文哲史类文献为载体,散见于诸典籍,缺乏系统性。汉以后开始出现较为原始的医案,受传抄技术所限,这一时期流传于世的医案数量极少,《史记》所载25则淳于意“诊籍”,属现存最早的中医医案。宋金元时期医籍附案逐渐增多,医家立案蔚然成风,医案风格多种多样。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之医案专著,具备了较完整的医案主体结构,形成了中医医案的雏形。至明代,医案之学已臻成熟,《名医类案》的问世,开我国医案类书之先河。诸多医家开始注重医案书写规范,如韩懋在《韩氏医通》中指出,规范的医案应该是“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吴崑则进一步提出“七书一引”的格式。清代医案之学堪称鼎盛,个案专著达300余部,品类多样,涵盖个人专著、医案类书、医案丛书、专科医案、专题医案、医案评注等形式,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学术特点和阶段性发展的流派特色。喻嘉言在《寓意草》中制定了“议病式”的医案格式,探讨其应包含的内容,对促进中医医案规范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民国迄今,个案专集已不胜枚举,各种医学杂志所收医案亦不可胜计,但医案格式体例异彩纷呈,不同医家间甚至同一医家自身都尚未形成记录医案的基本程式。

通过对历代中医医案的研究,结合六十余年的临床思考,2017年4月26日我在以“中医临床原创思维的科学内涵及应用”为主题的59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的专题汇报中,总结提出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这一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四诊审证,是打开病锁之钥,是“调研”的开始;审证求因,是寻求病门之枢,是分析“敌情”的要策;求因明机,是探究疗病之径,是确定标本的策略;明机立法,是确立治疗之圭,是明确攻防的策略;立法组方,是部署疗疾之阵,是着手战局的筹划;组方用药,是派遣攻守之兵,是进入实战阶段。因此,提出“中医辨治六步程式”的“初心”是试对中医诊治疾病思维过程予以初步概括,希望有助于完善医者的诊疗思路。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贾先红主任从医已近三十年,在拜师入室之前,有关领导曾向我详尽介绍其德与术,得知其历来刻苦耐劳,德才兼备,对中医经典造诣颇深,擅长以中医药治疗肿瘤,并提出少阳相火致癌之说,辨证精准,疗效显著,我深感欣慰。入室之后,近年来他对“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又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并能灵活运用。现已将其60篇运用中医辨治六部程式步骤进行诊疗的医案辑录、整理、汇集成书。其详细记录了四诊收集资料的过程,记述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选方、用药的思考过程,体现了运用“中医辨治六步程式”诊疗的全貌,直可谓“学而时习之”,且学以致用,难能可贵。值此书付梓之际,特赞其明理、慎思、力行、有成!

爰为之序。

孙光荣

辛丑夏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