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拯内科诊法要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医内科学形成与发展

中医内科学的起源颇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心病、头痛、胃肠病、疟疾、蛊病等内科疾病的记载。同时殷商时代已应用汤液药酒治疗疾病,周代已出现医学分科,其中所称的“疾医”,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由此可见,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对某些有关内科疾病已有了初步认识和相应治疗。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书中记述内科病证200多种,并论述病因、病机、转归、传变及预后等。所论有详有略,详者专题论述,如“热论”“痿论”“疟论”“痹论”“咳论”等,这些论述对中医内科学有重大的影响,某些理论至今还指导着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到了汉代,张仲景既系统总结前人成功经验,又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体会,撰成《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临床医疗体系,以六经论治伤寒,以脏腑论治杂病,并提出了以理、法、方、药为主的辨证论治体系。

随着历史变迁往来,有者可以失去,无者可以新生,残者可以增补,考古可以正伪。《伤寒杂病论》早已散佚,真本很难再得。《伤寒杂病论》早期传本大约出现在三国至北宋时,且有多种本子,现存本为魏晋时王叔和整理,后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分别阐述各经病证的特点和治法,各经病证的传变,六经证候的归纳,分清各证候的主次,认识证候的属性及其变化,从而达到病因清楚、病机清楚、证候清楚、治疗清楚。《金匮要略》分别阐述各脏腑病因病机,疾病证候和辨证论治。因此,可以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奠定了中医内科学的基础。

随着历史发展,中医药学不断进步,分科更为完善。晋隋唐三代对中医内科学的影响较大者,首推晋代王叔和《脉经》,倡导脉象理论和脉学诊断,并对中医内科学诊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了隋代巢元方等著的《诸病源候论》,涉及内科篇幅达27卷,收载内科疾病近千种。唐代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均记载了不少内科病和内科方。还有唐代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除历史名医所述之内科疾病和内科各方外,尤其收录失传已久的《范汪方》《小品方》《深师方》《许仁则方》《张文仲方》等,更为可贵。

到了宋金元三朝时,中医内科学得到了持续发展,北宋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内科部分占了很大比重。在南宋时,对中医内科病因学说有了进一步重视,密切结合临床,现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金元时期,内科学术理论得到多方面发展。如刘完素提倡火热论,善用寒凉,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元素主张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提倡脏腑辨证用药论,对药物的药性、药理论述精深,李时珍曾评价张元素谓“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张从正善于攻邪,常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但张氏并非绝对主张只攻不补,而是认为虚者必先补之,故说“亦未尝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李杲独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并且通过病性、脉象及各种证候表现对比,详细论述了二者的鉴别要领,对临床诊断与治疗都有指导意义。王好古倡阴证论,认为阴证病变尤为严重,原因是“难辨又难治”。其所以难辨,是因为阴证“变证”复杂,如阴证似阳、阴盛格阳、内阴外阳等,若不能认识本质,就会以阴为阳,误治贻害;其所以难治,是因为阴证由脾肾两虚,阳气泄于外,肾水亏于内,先后天之本俱虚,外邪自然侵袭。这一阴证论观点,还可补充张仲景之学,发挥易水派学说。朱震亨倡相火论,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后世称之为滋阴派。以上金元医家,在多个不同的方面,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迄至明清时期,内科发展更快,在明代出现了我国医学历史上第一部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即薛己的《内科摘要》。内科著作不断增多,学术观点各抒己见。薛己主脾肾之说,善用甘温益中,又重命门为真阴真阳,而气血阴阳皆其所化。明代张介宾所著的《景岳全书》,内容极其丰富,有医学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物方剂等,其中“伤寒典”“杂证谟”所载大都为内科疾病。在学术观点上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在治法上,认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明代赵献可著的《医贯》,认为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强调“命门之火”是治疗和养生的关键。上述薛己、张介宾、赵献可均属于温补派的重要医家。

明清时期有影响的书籍以内科为主的较多,如虞抟的《医学正传》、王纶的《明医杂著》、龚廷贤的《寿世保元》、王肯堂的《杂病证治准绳》、秦景明和他的侄孙秦皇士著的《症因脉治》、李用粹的《证治汇补》、尤怡的《金匮翼》、林珮琴的《类证治裁》、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罗国纲的《罗氏会约医镜》、陈士铎的《辨证录》等,均是以内科为主的论述。

明清时期,还有不少专论内科某些病证的。如胡慎柔的《慎柔五书》,主要阐述虚损、劳瘵;汪绮石的《理虚元鉴》,重点论述治疗虚劳。还有《红炉点雪》《不居集》等,均专论治疗劳瘵、虚损病证。此外,还有熊笏的《中风论》,介绍养阴清热治疗中风的经验;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指出内科中补气活血与活血破瘀的重要性,并创立不少活血逐瘀方剂,对内科治疗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