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贴敷治疗学(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从针灸治疗上讲,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所有腧穴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针刺、艾灸、贴敷等对腧穴的刺激可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一定的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及其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经穴均能治疗胃痛;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鹤顶、膝眼等奇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阿是穴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的病痛等。

2.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有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奇穴也具有一定的远治作用,如二白穴治疗痔疾、胆囊穴治疗胆疾等。

3.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有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内关穴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疗心动过速;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原来处于弛缓状态或处于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加强,又可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的胃运动减弱。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可退热、至阴穴可矫正胎位、阑尾穴可治阑尾炎等。

二、经穴的主治规律

经穴的治疗作用呈现出一定的主治规律,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类。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1.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经脉及其相表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即是对这一规律的概括。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如《灵枢·杂病》记载:“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灵枢·刺热病》亦载:“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起于手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实践证明,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均可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说明腧穴有分经主治规律。根据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经脉具有表里关系。经穴既可主治本经循行部位的病证,又可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不仅主治本经的咳嗽、胸闷等病证,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等病证。

2.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位于胸腹部的腧穴,以治疗脏腑病证为主;位于四肢部的腧穴,可以治疗四肢的病证。人体某一部位出现病证,均可选取位于相应部位的腧穴治疗,或循经近道取穴,或在局部直接选取腧穴。《灵枢·终始》载:“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素问·水热穴论》载: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这些都与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有关。

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既各具特点,又有其共性,现分经列表简介于下。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任、督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