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贴敷治疗学(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穴位贴敷疗法对骨伤科疾病的调节作用

一、关节炎

1.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已知Ⅱ型胶原免疫接种可引起大、小鼠炎症性多发性关节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表现为动物足爪的严重肿胀,关节局部炎症细胞的大量浸润,疾病发展可引起关节滑膜增生、关节破坏和变性。由于CIA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变化、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与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征接近,目前被认为是最适合类风湿研究的动物模型。抗Ⅱ型胶原抗体在本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周注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可增加CIA的发病率和加重病情,抗IL-1β抗体可减少CIA的发病,说明IL-1β与CIA的发生及关节破坏有关。目前的抗风湿药或因疗效不十分满意,或因毒副作用太大,难以推广或长期使用。

有人以斑蝥膏(以纯斑蝥粉按1∶4比例与凡士林混合制成)贴敷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的“命门”和“至阳”,每次1穴,固定时间为18小时,每周施治2次,交替用穴,观察关节炎发病率、关节炎指数、抗Ⅱ型胶原(CⅡ)抗体水平、组织病理学改变等的影响,并检测胶原免疫小鼠脾脏IL-1β水平,发现督脉穴斑蝥贴敷治疗能明显抑制小鼠CIA的发生,降低关节炎指数、抗CⅡ抗体水平和组织病理改变指数,并且发现此法对CIA的治疗作用与抑制内源性IL-1β的产生有关。也有人以雷马贴膏(由雷公藤、马钱子、青风藤、肉桂等中药提取物与一定比例的高分子亲水性基质配比制成)贴敷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身柱”“至阳”“命门”,每穴贴敷1cm×1cm大小,从造模第15日开始治疗,贴上后用脱脂纱布及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贴敷约15小时,连续治疗14日,观察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血清及足跖炎症组织前列腺素E2(PGE2)浓度、脾脏指数等,发现雷马贴膏穴位贴敷对CIA大鼠双后足跖平均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脾脏指数及足跖炎症组织中PGE2浓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对其血清PGE2浓度则有明显的升高作用,说明雷马贴膏对CIA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福氏完全佐剂诱导关节炎

有人以“关节炎Ⅲ号”涂膏(由含雷公藤的复方中草药提炼成浸膏,加入一定比例的保湿、促渗、乳化剂等制成)贴敷于足跖皮内注射福氏完全佐剂诱导关节炎大鼠的穴位上,进行对比观察。系统取穴组:“大椎”、双侧“肾俞”、双侧“太溪”,共5个穴点;远道取穴组: “大椎”、双侧“肾俞”,共3个穴点;局部取穴组:双侧“太溪”,共2个穴点。观察大鼠关节炎指数、左右后肢跖围的动态变化和关节的病理变化,以及血清、脾、关节浸液中的IL-1β与PGE2的浓度变化,发现各治疗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跖围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均有显著降低,其中,系统取穴组见效最快,远道取穴组次之,局部取穴组见效最慢。造模后大鼠关节有明显的病理改变,经治疗,各组炎症级别有所下降,以系统取穴组最为明显。造模后大鼠各样本的IL-1β浓度均上升,各治疗组IL-1β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有一定的差异,但以关节浸液中的IL-1β浓度的降低最为明显,并以远道取穴的效果较好;不同组合穴位涂敷均能降低模型大鼠关节浸液中升高的PGE2浓度,以局部取穴为好。说明“关节炎Ⅲ号”穴位涂敷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效应与对IL-1β和PGE2的调节有关;不同组合的穴位涂敷表现出不同的疗效,其中整体疗效以系统取穴最佳,远道取穴免疫调节作用较强,局部取穴抗炎作用较好。

二、骨质疏松症

骨钙素(Osteoalcin)又称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Bone γ-carboxy Glutamic Acidcontaining Protein,BGP),是由非增殖期成骨细胞特异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非胶质骨蛋白,称骨钙蛋白。血浆骨钙素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血浆骨钙素产生于成骨细胞,并反映骨形成。骨钙素是骨中最丰富的非胶原骨蛋白之一,一般认为与骨转化有关,血骨钙素水平与骨中钙素的含量呈正相关,凡影响骨转化的因素均伴有血骨钙素水平的改变。骨钙素是羟磷灰石结晶的强有力的抑制剂,其生理功能是保持骨的正常矿化,抑制由于异常的羟磷灰石结晶、沉积所致的生长软骨矿化加速。骨钙素的作用是维持正常的矿化速率,也反映细胞外骨基质破骨细胞在骨重吸收时降解的骨钙素的成分。有人以补血益精透皮贴(四物汤合左归丸为基础方,按膜剂工艺制成药贴)贴敷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神阙穴,隔日贴于神阙穴,每次保留24小时后摘下,共治疗6个月,观察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钙素的影响,发现穴位贴敷组能显著提高骨钙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补气血、益肾精的药物,透皮吸收及穴位的作用,增加有益微量元素(如钙等),增强成骨细胞的功能,从而合成更多的骨钙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