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病证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外邪入侵

外邪入侵而致痹之说,始见于《内经》。自《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后,历代医家都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如《中藏经》中就补充了《内经》有关痹病的病因学说及与六淫七情等致瘀因素的证候机理。《中藏经》:“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其不仅指出风寒湿三气可以致痹病,并首次提出暑邪亦为致痹因素,是对痹病外因三气说的突破。其曰:“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关于热痹,《素问·痹论》提出其病因:“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对其临床表现进行了如下描述:“热痹之证,肌肉热极,唇口燥,体上如走鼠样。”清代顾松园则在《顾氏医镜》中提出除了感受湿热之邪可致热痹外,风寒湿痹“邪郁病久,风变为热,湿变为痛”,亦可形成热痹。除了风寒湿外,湿热同样可以阻滞经脉,导致气血不通而成湿热痹。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湿热痹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现代名老中医周仲瑛在对痹病的辨寒热病性中指出风、湿二邪若与寒、热病邪相合,为痹结,更难速化,从而导致病势的持续反复。据此可知,风湿二邪尤其是湿邪,实为致病的基础,每因与寒或热合而异性,而临证辨病性的寒热所屈,有其特定意义。区别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两大类别。一般虽可认为热证多见于急性阶段活动期,寒证多见于慢性阶段缓解期,然而活动期亦可表现为寒证,缓解期亦有表现邪热逗留不化者,故又不可执一而论。鉴于寒、热相兼,邪之间互有关联,还会表现不同特点。如风湿热属风热偏盛者,多见历节走注而好犯上肢;湿热偏盛者,骨节多烦疼,肿痛每常固定,而多犯下肢;若风与热两阳相合,热从火化,或湿与热合,蕴酿成毒,还可出现火热毒盛,关节红肿热痛更甚,壮热汗多烦渴,或因热入营络,而皮下红斑、结节;若邪热伤阴,虚热内郁,则低热持续,骨节疼痛时有消长,口干,舌红。风寒湿证,风寒偏盛者,多肢节疼痛而肩背凝重;寒湿偏盛者,搏而身寒如从水中出;若寒湿伤阳,则久延不已,自觉寒从骨髓中来,骨节拘挛,舌淡。进而言之,寒热既须明辨,又不可截然分开,其间尚有兼夹、消长、转化的关系。如寒郁每可化热,而素体阳盛者易从热化;若热去湿留,而素体阴盛者,又可转从寒化。经络蓄热而客寒外加,寒湿久痹而外受客热,均可呈现寒热错杂之证。如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内热、口干口苦、口渴尿黄等。此即何梦瑶所言:“有寒热并用者,因其有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同时在病邪转化过程中,寒热二邪还会表现消长主次的动态变化,审时度势辨证用药至关重要。

《内经》虽有提及燥邪致痹:“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但未展开论述。名老中医路志正对燥邪为病有更多论述及观点:“在病因上,过去一般强调风、寒、湿、热四邪为多,而对燥邪、气血津液不足、风寒湿之毒、痰阻、痹血致瘀等因素强调得不够,而在临床上,由于气血不足,津枯液涸,不能濡润筋,或久病入络,血痹阻瘀,或痰瘀互结,湿热充斥者,并不少见。”可见随着医家们对痹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并结合大量的临床观察,对痹病的外因认识已不再局限于风寒湿三气的范围,凡外感六淫皆可致痹,且具有相互复合侵袭之特点。六淫之邪的生成与季节气候、居住或工作环境、体质因素、起居调摄不慎等有密切关系。①季节气候:季节气候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出人体所能适应的程度,或非其时而有其气,这时正常的“六气”可转为“六淫”邪气作用于人体而致痹病。②居住或工作环境:居处潮湿且热,或长期处于较高湿度、温度的工作环境下,风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可致风湿热痹。③体质因素:外邪入侵后亦可因阳热之体、阴虚之躯,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郁久化热,而为风湿热之邪。④起居调摄不慎:因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防护而导致外邪入侵致痹。如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汗出入水中,或冒雾露,或季节变化、保暖不当等皆可能让外邪有机可乘而致痹病。

此外,六淫外邪在痹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后,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可引发瘀血致痹。如风为阳邪,其性升散而善行,若入血中,致瘀成痹。清代尤在泾云:“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寒邪因其性凝滞,侵入人体后可导致血液凝滞,或引起经脉收缩牵引,致使血流缓慢而形成瘀痹血;热为阳邪,入血后可煎耗血中津液,凝聚致痹,或是迫血妄行,致离经之血不散而成痹;湿邪侵犯人体后易阻遏气机,引起气行不畅,进而可影响血行而致瘀痹。如朱丹溪言:“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曰:“痹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暑多夹湿,易耗津伤气。暑邪侵袭人体,热伤津液,气耗无力推动血行,湿阻血行不畅,可致瘀血痹痛。燥邪其性干湿,侵犯人体,最易伤耗人体的津液;津液亏耗可致气血瘀滞,而发痹病。情志失调:当情志活动异常,超过了人体本身正常生理的活动范围,便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痹病。《医学入门》言:“瘀血痛有常处,或逆思逆郁而得。”思虑用脑太过不仅耗伤心血与心神,又可致脾气虚和肝气郁结,形成痰湿内结,影响气机升降,导致气滞血瘀而为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