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阴阳虚实提纲
【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征引】
山田宗俊:此三阴三阳大纲,寒热虚实之根本,但“发于阳七日愈”以下,王叔和所补,可不取也。《玉函经》以此条为太阳篇开卷第一章,可谓有识。夫外邪而为寒热两途者,固非邪气有二,皆由其人之虚实而分阴阳二字,指其人固有之寒热虚实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可以见矣。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王焘:夫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可攻其外,发于阴者宜温其内。发外以桂枝,温里宜四逆。
程钟龄:发于阳而发热者,头必疼,发于阴而发热者,头不疼。
成无己:阳法火,阴法水,火成数七,水成数六。阳病七日愈者,火数足也。阴病六日愈者,水数足也。
程知:七与六,不过奇偶二字解,特举之为例,以配定阴阳耳,宜活看。
【讲义】
阴阳,指正气。正气充足之人偶感风寒,正气必向外而与邪气抗争,故恶寒与发热并见。正气衰微之人若感风寒,正气不足或一时不能与邪气抗,故无热或不即发热。故曰发热恶寒者,邪中于正气充足之人也,无热恶寒者,邪中于正气衰微之人也。正气足则病实,正气衰则病虚,此阴阳虚实之要也,而汗、吐、下、和、温、清、补、涩之治法出矣。“发于阳七日愈”以下,古今理论虽多,事实虽有,但未尽如是,故不足为虑。
【附注】
川越氏曾谓,气者抗也。抗发神妙,此之谓正气。夫人身之气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指天元之一气,曰元气。后天指乳谷之所养,曰精气。后世论气,名宗气、神气、大气……要旨不出元气、精气之外也,皆为正气。经文单曰气者,指精气、正气而言,如气上冲、少气、气上撞心、气逆欲吐者是也。若冠气以名者,指机能发病气而言,如胃气不和、心下有水气、噫气不除、腹中转矢气是也。
天地四时之气能养万物,亦能伤万物,其天地间别有一种害人之气谓之邪气也哉。六气虽有顺逆,而感之于人,要视人体强弱而定。如精气贯通,血液流畅,纵气候反常亦不能为害。若其人衣食不适、情欲不遂、劳逸不节,体力见一时之虚,纵令气候正常,亦不能无伤。气候反常更无论矣。语云邪气乘虚而入,若以邪气为受病之原,设同一气候甲得之而养,乙受之则病,又将何说?是邪气原无定形,因人之虚实而名也。
阴阳者,由性质、部位而定,有绝对相对之别。
盖腹背在外,皆为阳,则脏腑在内,皆为阴。背上腹下是阳中有阴阳也。脏腑皆在内为阴,而脏藏腑泄,是阴中阴阳也。故绝对者有定名,而相对者无定名也。
【习题】
1. 本条阴阳指何而言,试申其义。
2. 何谓正气?
3. 何谓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