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尚未做官,先已为民请命
一〇五八年,苏轼以在籍进士的身份,上书龙图阁学士、益州太守王素。翰林学士当中,以龙图阁学士为最。王素是一代名相王旦的儿子。苏轼上书云:“蜀人劳苦筋骨,奉事政府,但犹不免于刑罚,有田者不敢望以为饱,有财者不敢望以为富,惴惴焉恐死之无所。”
蜀中赋税重。苏轼请求王太守减少赋税,上书未果,他骑马到成都拜见太守。一番交谈之后,王素叹曰:“子瞻不愧是欧阳公的高足,尚未踏上仕途,先已为民请命。”
王素减轻了盐、茶、酒、绢等基本生活物资的赋税。地方大员有此权限。
年轻的苏轼走马成都,数以百万计的蜀人受其惠。苏轼的仕宦生涯,当从二十二岁算起。时在仲春,锦城无处不飞花。王素命其子王巩从苏轼学。王巩字定国,当时十五岁,是个锦袍公子,翩翩美少年。苏轼与王巩从此定交,几十年交情深厚。后来苏轼遭遇宋代的头号文字狱乌台诗案,连累四十多个人,王巩最惨,贬广西宾州五年……
苏子瞻拜别太守,单骑回眉山。官道两旁,一望无际的嗡嗡嗡的油菜花。川西坝子沃野千里啊,“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鲤鱼。”这是苏老泉的诗句。
从成都到眉山百余里,要过三道河。苏轼下马,小饮于乡野酒肆,三杯薄酒下肚,人已晕晕乎乎。春阳照着他的红面孔。油菜花金黄,麦苗儿青青,古村落依傍岷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年轻的苏轼,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美政与诗情都在涌动。
过最后一道河,河对岸那五棵巨大的古榕树,将古码头连成一景。苏轼等渡船,坐在一块青石头上,身边宝马不须牵。霞光万道融入宽阔的江面,反射在苏轼红润光洁的脸上,瓜子脸,细长眼,颧骨略高,皮肤细,“颀身七尺”。苏轼是在读书人家长大的,未谙农事,不曾面朝黄土背朝天。四十多年后,王巩的弟弟王古在广州见到苏东坡,发现他“颜极渥且丹”,面色相当红润。彼时,苏东坡早已饱经风霜也。
上船了,“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苏轼牵宝马立船头。若干年后他写道:“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