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孟母教子

公元前403年,周成烈王正式册命韩、赵、魏三家位列诸侯,战国时代就此揭开序幕。

在鲁国旁边有个邹国(今山东邹城一带),与其他很多小国一样,风雨飘摇,朝不保夕。此时,邹国的一位读书人忧心忡忡地走在乡间路上,有路人上前打招呼:“公宜……”

这位读书人竟浑然不觉,只见路人提高音调喊道:“公宜,又为何事陷入沉思?”

读书人这才回过神来,慌忙回礼,并连连赔礼说道:“一些小事,一些小事。”路人笑笑便离开了。

这位读书人名叫孟激,他刚才想的可不是什么小事,他始终在思考着天下局势到底应该如何才能破局。齐国、秦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这七雄正在激烈厮杀,处于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其他的一些小国在夹缝中只能勉强维持,随时面临着灭顶之灾,老百姓被裹挟其中,深受战争之苦。墨翟提倡兼爱非攻,信徒遍天下,但战争还是连年不断,从内心深处来说,他还是服膺孔子开创的以仁义为本的儒学。

孟激的先祖是鲁国公族庆父孟孙氏,历经几代,已经没落。他与这个时代的所有士人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成就一番功业,经常在外游说君主,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时运不济,孟激并没有得到君主的赏识。

一日,稍显忧郁的他,低着头边走边想如何能既得到君主的赏识,又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知走了多久,他一抬头,看到了一位非常漂亮优雅的女子,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辗转打听,得知此女子为仉氏。于是,他依礼前去提亲,仉氏得知是孟激提亲,心中欢喜,因为孟激在当地是少有的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品行也为乡里称道。仉氏父母对这门亲事也非常支持,很快孟激与仉氏喜结连理。

孟激非常幸运地娶到仉氏这样一位贤惠的妻子,十分欣喜,对其百般疼爱。夫妻恩爱有加,过着耕田、读书、织布这样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不久,仉氏便怀有身孕,夫妻二人对即将到来的新生命都感到万分高兴。

周烈王四年(前372)的一天,仉氏已怀胎十月,临盆在即。这一天仉氏刚刚吃过饭,有些犯困,迷迷糊糊就睡着了。梦中她看到一个神人乘龙前来,停在了自家的屋顶上方,此时许多乡人看到五彩祥云在孟激家的上空环绕。忽然,神人向她走来,于是仉氏被惊醒了。这时,她感到一阵疼痛,她意识到孩子马上就要出生。孟激连忙拜托邻人去请附近的接生婆,接生婆前来,乡里其他一些妇人也过来帮忙。

房中仉氏正承受这生产之痛,房外孟激在门口来回踱步,焦急等待,又喜又怕。很快,房中传来了婴儿啼哭之声,随后有妇人出来报喜:“恭喜恭喜啊,是位可爱的公子。”

孟激兴奋地攥紧拳头,半天合不上嘴。给孩子取什么名呢?孟激脑子飞快地想着,他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读书人,能够得到君主的赏识,实现平治天下的理想,于是取名为“轲”。过去只有富贵之人出门才能乘车,孟激如此取名暗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盼。

孟轲一天天长大,他天资聪颖,心地良善,父母对他非常宠爱。孟激偶尔带着他到自己的书房,刚刚学会走路的孟轲,摸摸这本书,扯扯那本书,嘴里咿咿呀呀地叫个不停。母亲仉氏更是为孟轲的成长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意。

然而这样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孟激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士人,他觉得自己不能整天沉浸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世界里,他一心要外出求仕,不得不忍痛离开爱妻与幼子。

孟激前往宋国,希望得到宋君的任用,但仍不成功。天有不测风云,一日,孟激突感不适,由于出门在外,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很快就去世了。而这一年,孟轲才三岁。

一日,孟轲出外玩耍回来,发现母亲已哭成了泪人。他懵懵懂懂地上前,拉一下母亲的衣角。孟母看到儿子回来了,虽然悲痛欲绝,但是她仍然强撑身体,按照礼制简陋地埋葬了孟激。孟轲虽然没有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仍然毕恭毕敬地按照丧礼的礼仪去做。孟轲看到母亲哭得非常伤心,自己也哇哇大哭起来。旁人看着这对孤儿寡母,也纷纷流下了眼泪。

孟激去世后,抚养和教育孟轲的重担就落在了孟母仉氏一个人的肩上。坚强的孟母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不幸,她强忍悲痛,通过织布来养活母子二人。

孟母为了给儿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费尽了心思。他们曾经居住在一个公共墓地的旁边。孟轲经常能看到有人在那里修筑墓室,也能看到很多哭天抢地的送葬者从家门口经过。孟轲和其他一些孩子看到这些情景,感觉非常新奇,也争相模仿,并将这些送葬、埋人的过程作为他们经常玩耍的游戏,乐此不疲。孟母仉氏看到此情此景,叹息道:“这里不适宜我的轲儿居住啊!”

于是仉氏又辗转搬到靠近街市的地方居住,孟轲不再玩那些墓间的游戏了。临近街市,他看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街上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有很多小生意人在那里大声叫卖、讨价还价。他又和附近的一些小孩模仿起来,学得有模有样,并以此为能事。仉氏看到后,摇摇头,边收拾东西边说:“哎,这里也不是我的轲儿居住的地方!”但是要往哪里搬呢?经过上次搬迁以及对儿子行为的观察,仉氏深深懂得了周围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她突然想起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学宫,心里立刻就有了答案。

孟轲刚刚玩耍回来,正要给母亲讲他刚才如何讨价还价并取得成功的事情,看到母亲又在收拾东西,轻轻地问道:“母亲,我们又要搬家了吗?”仉氏看到儿子回来了,笑着说:“轲儿,我们要搬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孟轲刚刚和这里的小伙伴玩熟了,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非常孝顺地帮着母亲收拾东西准备搬家。

母子俩搬到了学宫旁边,院内琅琅的读书声很快就吸引了孟轲。他到门口张望,看到学子有的在演习相见之礼,进退揖让,动作优雅;有的在演习朝堂之礼,面色庄严,打躬作揖;有的在演习祭祀礼仪,表情肃穆,动作稳重。孟轲看到后也模仿这些礼仪。回到家中,孟轲有模有样地向仉氏演示了相见之礼。仉氏看到后,会心地笑了,摸摸儿子的头说道:“这里才真正是我们轲儿的久居之地啊。”

孟轲在此地耳濡目染,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孟母仉氏也是尽心尽力,对他的教育毫不含糊。一天,孟轲在外玩耍,看见东家邻居杀猪。他好奇地问:“母亲,东家为什么要杀猪呢?”母亲正在织布,随口说了一句:“杀了猪要给你吃啊。”但是话刚刚说出口,孟母就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自责道:“我一直就注重以身作则,不合礼法切割的肉坚决不吃,不合礼制的席子坚决不坐。而现在孩子长大了,已经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了,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不重诚信啊。”虽然生活很拮据,孟母还是买了东家的一些猪肉给儿子吃。孟轲看到母亲拿回了猪肉,高兴地乱蹦乱跳。孟母洗干净猪肉后开始煮,肉香逐渐飘出,孟轲在旁边使劲地嗅着。孟母在一旁看着小孟轲,会心地笑了。母子俩美美地吃了一顿,虽然她知道因为这顿猪肉,她不得不熬夜织布,但是她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

转眼间,孟轲到了上学的年纪,于是仉氏将他送往学宫读书。孟轲刚开始学习很是认真,但是久而久之,也有厌倦的时候。一次,孟轲玩性大发,偷偷逃出学宫,在外面玩了大半天,然后悄悄跑回家。仉氏看到孟轲满身泥土,又早早回家,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仉氏故意问道:“轲儿,最近学问可有长进?”

孟轲满不在乎地答道:“差不多就可以了。”

此时正在织布的孟母非常生气地拿起剪刀,将正在织的布全部给剪断了,相当于好几天的劳动都前功尽弃了。孟轲看到母亲这个样子,着实吓了一大跳,连忙问道:“母亲,您怎么了?”

仉氏非常严厉地说:“轲儿,你学习半途而废,就像我现在将这些没有织好的布剪断一样,前功尽弃。真正的君子通过努力学习树立名声、扬名天下,多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请教就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所以平时生活才能够安定平静,出外做事才能远离祸患。如今你本应以学习为立身之本,却要荒废学业,那你将来就难免要过蝇营狗苟的生活,并且根本无法避免不期而至的祸患,你的这种做法和我将织好的布全部剪断有何不同呢?做事总是半途而废,女人就会失去她们赖以生存的手段,男人就会懈怠他们的德行修养,如此一来,他们或者去做强盗小偷,或者沦为低贱之人。”

孟母的训导如醍醐灌顶一般,让孟轲意识到中途废学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从此以后,孟轲再也不敢荒废光阴了,日日夜夜勤学不止,礼、乐、射、御、书、数,无所不通,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在孟母的训导下,孟子发奋读书,在学问上一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