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宋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一 宋刻概述
雕版印刷技术发明于唐代,经过唐、五代的磨砺和演进,到宋代已经发展成熟,普及开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现存的古代文献资料而言,唐、五代时期的制品几乎都是写本,道地的印刷品稀如星凤。宋代的情况恰恰相反,大量的是印刷品,宋人的写本却难得一见。可见宋代的印刷已经取代抄写,成为书面文化的主要传播手段。宋代基本采用雕版印刷,印制的书籍享誉青史,历久不衰,万古不磨,永远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宋刻本的可贵有内因,也有外因。
建隆元年(960)北宋建国,靖康二年(1127)北宋终结南宋开始,祥兴二年(1279)南宋灭亡,在宋朝前后历经18帝首尾320年期间,不同时期刻的书有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首先要对年号有所把握。宋代共有57个年号。北宋9帝167年有35个年号,每个年号寥寥数年,没有一个超过十年。记住这些年号,需要一点时间。不过跟古书刊刻印制打交道,经常遇到的是太祖开宝,太宗淳化,真宗景德,仁宗明道、景祐、嘉祐,英宗治平,哲宗元祐,徽宗大观、政和等年号。南宋刻本流传较多,哪个年号都能遇到,特别是年代较长的高宗绍兴,孝宗乾道、淳熙等,绝对不能忘记。宋代皇帝的名字也应该记住,因为宋刻本避讳,跟皇帝名字相同、甚至同音或同形的字需要加以更改以示尊崇。
北宋是大规模雕版印刷的起步时期,许多重要的典籍由朝廷主持,重新校勘整理,刻印行世,不过流传到今天已经寥寥无几。南宋初期战乱之后,重理旧业,着手复兴文化翻印旧刻,有些书很难断定其刻于南宋还是北宋。南宋中期是宋代印刷出版事业最为兴盛的时期,印制技术纯熟,各种风格都有表现。南宋后期书坊刻书体现出商业化气息,质量有所下降,版面风格也有变化。宋、元之交的刻本往往难以确定属宋还是属元。
宋代有浙江、福建、四川三个印刷中心:浙江地区的刻本,通称浙本;北宋朝廷所刻经史要籍,大都是浙刻,所以浙刻风格对宋代各地刻本有很大影响。福建地区的刻本,通称建本或闽本,刻书以建安、建阳一带最为著名。四川地区的刻本,通称蜀本。不同地区所刻的书,在风格和用料上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赵万里先生主编的《中国版刻图录》宋刻部分就是按地域编排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到不同印本在版式和字体上体现的地域特点和行业规范。
宋代刻书主要由朝廷、官府、学院、私家、书坊等处主持,校勘和用料水平也有高下。官方刻书一般比较讲究,像国子监所刻的书特称“监本”,这是标准定本的标志。书坊刻书更多考虑成本和利润,难免有苟简的情况,像福建书坊刻的书人称“麻沙本”,当时就有人指出多有错讹。叶德辉编纂的《书林清话》(卷三)分类介绍宋代各处刻本,可供查考。
综上所述,给宋刻本分类,可以从时间、地域和出版者来考虑。从时间上看,有北宋、南宋初期、中期和后期诸阶段。从地域上看,主要是浙江、福建、四川三个印刷中心。从出版者看,主要由朝廷、官府、学院、私家、书坊主持。
宋刻本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历代学者和藏家作过许多论述,无论正确与否,都值得注意。以下从文献价值、印制形式和版本鉴定三方面,略述与宋刻本的赏鉴和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