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一

天文

【题解】

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记》,皆首列《天部》,《幼学琼林》仿其体例,首列《天文》。

本篇共32联,皆和天象有关,内容涉及天地的起源、日月星辰的别名以及相关成语典故。本篇所据文献出处,颇有一些采自道教典籍;亦广采《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1)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2);天、地与人,谓之三才(3)

【注释】

(1)“混沌初开”四句:语本《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暨《初学记(卷一)·天部上·天》引《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又,《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天》引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太平御览(卷二)·天部二·天部下》亦引之。《河图括地象》乃汉代谶纬之书,东汉·郑玄曾为之作注,影响极大,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曾引之。唐末《无能子·圣过》:“天地未分,混沌一气。一气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可视为古代中国天地形成观之总结。混沌,亦作“浑沌”。古代传说中指天地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混沌》:“《太始经》云:‘昔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乾坤,指天地。《周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奠,定。《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气,指元气,即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气。凝,凝结,凝固,积聚。

(2)日月五星,谓之七政:语本《尚书·舜典》:“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孔安国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唐·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易·系辞》云:‘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舜既受终,乃察玑衡,是舜察天文,齐七政,以审已之受禅当天心与否也。”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古人认为日月与五星有异象,是人间政事有得失的征兆。

(3)天、地与人,谓之三才:语本《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暨《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三才,指天、地、人。天能覆物,地能载物,人能成物。中国古代世界观,认为人为万物之灵,能参天地造化,故与天地并称“三才”。

【译文】

混沌的宇宙才刚刚开辟,天和地便分别成形并各有定名。

那些轻盈而清净的阳气,向上浮升,便形成了天;那些厚重而浑浊的阴气,向下沉降,便形成了地。

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七政”;天、地和人,并称“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1)

虹名䗖,乃天地之淫气(2);月着蟾蜍,是皓魄之精光(3)

风欲起而石燕飞(4),天将雨而商羊舞(5)

旋风名为羊角(6),闪电号曰雷鞭(7)

青女乃霜之神(8),素娥即月之号(9)

【注释】

(1)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语本《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南朝梁·刘昭注引东汉·张衡《灵宪》:“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暨《晋书·天文志》:“日为太阳之精,主生恩德,人君之象也。……月为太阴之精,以之配日,女主之象。以之比德,刑罚之义;列之朝廷,诸侯大臣之类。”可与《淮南子·天文训》“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参看。又,《汉书·孔光传》:“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汉书·李寻传》:“夫日者,众阳之长,辉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众阳,宇宙间各种使万物萌动生长的阳气。宗,宗主,领袖。太阴,纯阴,至阴。象,具象。

(2)虹名䗖(dì dōng),乃天地之淫气:语本宋·朱熹《诗集传》(《鄘风·蝃》篇“蝃在东,莫之敢指”):“䗖,虹也。日与雨交,倏然成质,似有血气之类,乃阴阳之气不当交而交者,盖天地之淫气也。”中国古人以虹为不祥之兆。䗖,虹的别名。淫气,淫邪妄行之气。

(3)月着蟾蜍(chán chú),是皓魄之精光:语本《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暨《史记·龟策列传》:“孔子闻之曰:‘神龟知吉凶,而骨直空枯。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又,东汉·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蝫。”《搜神记》卷十四亦载之。中国自古就有月中有蟾蜍之传说。一说,蟾蜍乃后羿妻嫦娥所化。着,附着。蟾蜍,古书亦作“蟾蝫”,俗称“瘌蛤蟆”。皓魄,指月魄。旧注:“月之光为魂,月之质为魄。”当本之于《朱子语类》卷三:“又问:‘月魄之魄,岂只指其光而言之,而其轮则体耶?’曰:‘月不可以体言,只有魂魄耳。月魄即其全体,而光处乃其魂之发也。’”又,道教术语,有“阳神日魂”“阴神月魄”之说。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养性立命章》:“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气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曰:“魂为阳神,魄为阴神。魂以昼为室,魄以夜为宅。”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三)·金丹部·旨教五行内用诀》曰:“阴之精,月魄也。”则月魄指阴精、阴神。月为阴之极,故亦称月为“月魄”。精光,耀眼的光辉。此句“皓魄”,他本多作“月魄”。此句,他本多作“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4)风欲起而石燕飞:语本《艺文类聚(卷九十二)·鸟部下·燕》:“《湘中记》曰:‘零陵有石燕,形似燕,得雷风则飞,颉颃如真燕。’”《初学记(卷一)·天部上·风》:“庾仲雍《湘州记》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雨则飞;雨止还化为石也。’”该书卷二《天部下·雨》复引之。该书卷五《地理上·石》:“顾凯之《启蒙记》曰:‘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真燕。’”《太平御览》卷九《天部九·风》、卷十《天部十·雨》、卷四十九《地部十四·石燕山》、卷五十二《地部十七·石下》、卷一百七十一《州郡部十七·永州》、卷九百二十二《羽族部九·燕》皆载零陵山石燕之说,而所据出处不一,有出自庾仲雍《湘州记》、甄烈《湘州记》、罗含《湘中记》、顾凯之《启蒙记》等各种说法。顾凯之、庾穆之(字仲雍)、甄烈、罗含(字君章),皆为东晋或晋宋之际人。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石燕,似燕之石。湘水流域零陵郡(今湖南永州宁远)有石燕山,风雨之时,山石群飞而似燕,故名。

(5)天将雨而商羊舞:语本《孔子家语·辩政》:“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宫(公)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也。昔童儿有屈其一脚,振讯两眉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水为灾。’顷之大霖,雨水溢泛。诸国伤害民人,唯齐有备不败。”《说苑·辨物》亦载。商羊,传说中的一种鸟,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

(6)旋风名为羊角:语本《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唐·成玄英疏:“旋风曲戾,犹如羊角。”羊角,羊的角,亦指旋风。旋风盘旋,状如羊角,故名之。

(7)闪电号曰雷鞭:旧注:“《淮南子》:雷电为鞭。电光照处,谓之‘列缺’。”今按,传本《淮南子》无此语。旧注或本于《淮南子·原道训》:“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梁书·梁元帝本纪》载王僧辩奉《劝进表》:“臣闻星回日薄,击雷鞭电者之谓天。”

(8)青女乃霜之神:语本《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东汉·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9)素娥即月之号:南朝宋·谢庄《月赋》:“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唐·李周翰注:“嫦娥窃药奔月,因以为名。月色白,故云‘素娥’。”素娥,嫦娥的别称。亦用作“月”的代称。

【译文】

太阳是天地间所有阳气的领袖,月亮是至阴的具象。

彩虹又称“䗖”,由天地间的淫邪妄行之气交汇而成;月宫里有蟾蜍,月光是太阴精华的凝聚显现。

要刮风的时候,零陵石燕山上的石头燕子就会飞起来;天将下雨的时候,商羊鸟就会乱舞。

旋风叫作“羊角”,闪电称为“雷鞭”。

“青女”原是主管降霜的神灵,“素娥”就是嫦娥,也是月亮的别名。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1);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2)

云师系是丰隆(3),雪神乃是滕六(4)

欻火、谢仙,俱掌雷火(5);飞廉、箕伯,悉是风神(6)

列缺乃电之神(7),望舒是月之御(8)

甘霖、甘澍,俱指时雨(9);玄穹、彼苍,悉称上天(10)

【注释】

(1)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语本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符祝之类末句‘急急如律令’者,人皆以为如饮酒之律令,速去不得滞也。一说,汉朝每行下文书,皆云‘如律令’,言非律非令之文书,行下当亦如律令。故符祝之类末句有‘如律令’之言。并非也。案:‘律令’之‘令’字,宜平声读为‘零’。(音若毛诗“卢重令”之“令”,若人姓“令狐”氏之“令”也。)律令是雷边捷鬼,学者岂不知之?此鬼善走,与雷相疾速,故云如此鬼之疾走也。”律令,道教鬼神名。以迅速善走著称,隶属于雷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雷部鬼律令行最疾,何不遣取?”旧注:“《搜神记》:‘律令,周穆王时人,善走,死为雷部小鬼。’”今按,传本《搜神记》无此语,不知旧注何据。

(2)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语本(旧题)晋·陶潜《续搜神记》卷五:“永和中,义兴人姓周,出都,乘马,从两人行。未至村,日暮。道边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子出门,年可十六七,姿容端正,衣服鲜洁。望见周过,谓曰:‘日已向暮,前村尚远,临贺讵得至?’周便求寄宿。此女为燃火作食。向一更中,闻外有小儿唤‘阿香’声,女应诺。寻云:‘官唤汝推雷车。’女乃辞行,云:‘今有事当去。’夜遂大雷雨。向晓,女还。周既上马,看昨所宿处,止见一新冢,冢口有马尿及余草。周甚惊惋。后五年,果作临贺太守。”《续搜神记》一书,或系托伪陶潜所作,且唐后已不存,传本或经后人增益。然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卷二)·天部下·雷》《初学记(卷一)·天部上·雷》皆引之,并云出自《续搜神记》,当为可靠。《太平御览(卷十三)·天部十三·雷》引之,云出自《搜神记》。《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九)·鬼四·周临贺》引之,云出自《法苑珠林》。阿香,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鬼。

(3)云师系是丰隆:语本《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东汉·王逸注曰:“丰隆,云师。”云师,即云神。丰隆,云神名。一说为雷神名。《淮南子·天文训》:“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东汉·高诱注:“丰隆,雷也。”

(4)雪神乃是滕六:据唐·牛僧孺《玄怪录·萧志忠》与《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一)·畜兽八·杂兽·萧志忠》记载,萧至忠景云元年(710)为晋州刺史,依惯例,将在腊日畋猎。头天,山中群兽求被贬谪的仙人黄冠严四兄帮忙,以美女贿赂雪神滕六,以美酒贿赂风神巽二,令风雪大作,萧至忠为之罢猎。滕六,传说中的雪神名。

(5)欻(xū)火、谢仙,俱掌雷火:语本明·阙名《法海遗珠(卷十一)·飞罡交乾布斗诀》:“雷霆电光,乃阴阳激抟之气。有神人谢仙火,即七十二部风火之总领也。又有欻火大神邓伯温,发施号令之威,焚妖伐庙,致雨作晴,即雷部律令之元帅也。”又,“谢仙火”在宋代极有名,不独为道教徒所知。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谢仙火》:“右‘谢仙火’字,在今岳州华容县废玉真宫柱上,倒书而刻之,不知何人书也。传云:大中祥符中,玉真宫为天火所焚,惟留一柱有此字。好事者遂模于石。庆历中,衡山女子号何仙姑者,绝粒轻身,人皆以为仙也。有以此字问之者,辄曰:‘谢仙者,雷部中鬼也。夫妇皆长三尺,其色如玉,掌行火于世间。’后有闻其说者,于道藏中检之,云实有‘谢仙’名字,主行火,而余说则无之。”宋·张耒《明道杂志》:“世传谢仙火字云,谢仙是雷部中神名,主行火。”欻火,古人认为雷火本来是因风而起的,所以道教称雷部之鬼为“欻火”。歘火大神邓伯温之名,屡见于道教典籍。欻,迅疾的样子。谢仙,雷部中神名。主行火。

(6)飞廉、箕伯,悉是风神:飞廉,风神名。一说能致风的神禽名。《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东汉·王逸注:“飞廉,风伯也。”宋·洪兴祖补注:“《吕氏春秋》曰:‘风师曰“飞廉”。’东汉·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箕伯,风神名。《文选·张衡〈思玄赋〉》:“属箕伯以函风兮,惩淟涊而为清。”唐·李善注引《风俗通义》:“风师者,箕星也,主簸物,能致风气也。”

(7)列缺:闪电名。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南朝宋·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列缺,天闪也。”又,《艺文类聚(卷二)·天部下·电》:“《山海经》曰:列缺,电名。”

(8)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之神名。《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东汉·王逸注:“望舒,月御也。”又,《初学记(卷一)·天部上·月》:“《淮南子》云:月,一名‘夜光’。月御曰‘望舒’,亦曰‘纤阿’。”

(9)甘霖、甘澍(shù),俱指时雨:甘霖、甘澍,皆指利于植物生长的及时好雨。霖,特指连下三日以上的雨。《尚书·说命上》:“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西汉·孔安国传:“霖,三日雨。霖以救旱。”《尔雅·释天》:“淫,谓之‘霖’。”晋·郭璞注:“雨自三日已上为霖。”澍,《说文解字》:“时雨也。所以树生万物者也。”时雨,应时的雨水。《尚书·洪范》:“曰肃,时雨若。”唐·孔颖达疏:“人君行敬,则雨以时而顺之。”《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朱子集注:“时雨,及时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种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

(10)玄穹(qióng)、彼苍,悉称上天:语本《尔雅·释天》:“穹苍,苍天也。”晋·郭璞注:“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因天似穹庐,呈苍(青)色,故古人称之为“玄穹”“彼苍”。玄穹,天空,天幕。玄,天。晋·张华《壮士篇》:“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彼苍,上天。《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唐·孔颖达疏:“彼苍苍者,是在上之天。”后因以代称“天”。

【译文】

雷部迅捷善走的鬼,叫作“律令”;负责推雷车的女子,名唤“阿香”。

云师就是“丰隆”,雪神就是“滕六”。

“欻火”和“谢仙”,都掌管雷火;“飞廉”和“箕伯”,都是风神。

“列缺”是主管闪电的神灵,“望舒”是为月驾车的神灵。

“甘霖”和“甘澍”,都是指及时雨;“玄穹”和“彼苍”,都是对上天的称呼。

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1);日上已三竿(2),乃云时晏(3)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4);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5)

望切者,若云霓之望(6);恩深者,如雨露之恩(7)

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8);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9)

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10);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11)

【注释】

(1)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语本《文选·谢惠连〈雪赋〉》:“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沴于阴德。”唐·李善注引西汉·毛苌《诗传》曰:“丰年之冬,必有积雪。”《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毛传:“雰雰,雪貌。丰年之冬,必有积雪。”孔疏:“谓明年将丰,今冬积雪为宿泽也。”冬雪多被视为丰年的预兆,自古有瑞雪兆丰年之说。六出,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艺文类聚(卷二)·天部下·雪》引《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初学记(卷二)·天部下·雪》《太平御览(卷十二)·天部十二·雪》亦引。

(2)日上已三竿: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多用以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3)时晏:时候不早了。晏,晩,迟。

(4)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语本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蜀地多雾,常年见不到太阳,每逢日出,狗都惊叫。后以“蜀犬吠日”比喻少见多怪。

(5)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语本《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月》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南朝梁·刘孝标注:“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水牛怕热,夏天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气急而喘,比喻因疑似而惧怕。吴牛,即水牛,因生在吴地而称“吴牛”。

(6)望切者,若云霓之望:语本《孟子·梁惠王下》:“《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东汉·赵岐注:“霓,虹也。雨则虹见,故大旱而思见之。”云霓,即雨后出现的彩虹。大旱时若彩虹出现,则表示下了雨。因此,久旱不雨时,人们渴望见到彩虹。后用“云霓之望”比喻十分迫切地期盼。

(7)恩深者,如雨露之恩:受到的恩情有如万物受到雨露的滋润。雨露,比喻恩泽、恩情。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

(8)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语本《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相传高辛氏有两个儿子,长子阏伯,次子实沈,两人争斗不休,于是高辛氏只好将阏伯迁往东方商丘,主商,将实沈迁往西方大夏,主参。从此两人永不得相见。参商,参星和商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

(9)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语本《文选·曹植〈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唐·李善注引三国魏·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文选·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李善注亦引曹植《九咏注》。又,《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七月七日》引晋·周处《风土记》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太平御览(卷三十一)·时序部十六·七月七日》亦引之。又,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中·七月七》《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七月七日》《太平御览(卷三十一)·时序部十六·七月七日》皆引之。牛、女两宿,指牛郎星和织女星。两星隔银河相对。神话传说织女是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就不再织。天帝责令两人分离,每年只准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会一次,俗称“七夕”。相会时,喜鹊为他们搭桥,谓之“鹊桥”。古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要穿针乞巧。《史记·天官书》:“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唐·司马贞索隐:“织女,天孙也。”《太平御览·天部六·星》:“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也,中央大将军也,其南左星,左将军也,其北右星,右将军也,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者,则此是也,故《尔雅》云:河鼓谓之‘牵牛’。”

(10)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语本《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南朝梁·刘昭注引东汉·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蝫。”《搜神记》卷十四亦载之。后羿,神话传说中的上古英雄。相传尧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封豕长蛇为害,羿射去九日,射杀封豕长蛇,民赖以安。见《淮南子·本经训》《淮南子·览冥训》。又或为上古夷族的首领,善射。相传夏太康沉湎于游乐,羿推翻其统治,自立为君,号有穷氏。不久因喜狩猎,不理民事,为其臣寒浞所杀。见《尚书·五子之歌》《左传·襄公四年》《楚辞·离骚》《史记·吴太伯世家》。嫦娥,神话传说中的月中仙子。相传是后羿之妻。嫦娥,本作“姮娥”,或作“恒娥”,后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作“常娥”“嫦娥”。

(11)傅说(yuè)死,其精神托于箕、尾:语本《庄子·大宗师》:“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唐·陆德明释文:“司马云:‘傅说,殷相也。武丁,殷王高宗也。东维,箕斗之间,天汉津之东维也。《星经》曰:傅说一星在尾上,言其乘东维,骑箕、尾之间也。’崔云:‘傅说死,其精神乘东维,托龙尾,乃列宿。今尾上有傅说星。’”傅说,商王武丁的大臣。精神,此处指魂魄。箕、尾,箕星和尾星。传说傅说死后精神寄托在箕、尾两个星宿之间,成为傅说星。

【译文】

六个瓣的雪花飘落,是丰收年成的好兆头;太阳已升到三竿的高度,表示时候已经不早了。

“蜀犬吠日”,比喻人见识太少;“吴牛喘月”,用来嘲笑人过分恐惧。

期盼殷切,好比“云霓之望”;恩泽深厚,有如“雨露之恩”。

参星与商星二星,此出彼没,永不相见;牛郎和织女二宿,隔着银河,每年只有七夕才能见上一面。

后羿的妻子成仙,飞到月宫里成为嫦娥;傅说死后,他的灵魂寄托在箕、尾二星之间。

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1);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2)

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3);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4)

馈物致敬(5),曰敢效献曝之忱(6);托人转移(7),曰全赖回天之力(8)

感救死之恩,曰再造(9);诵再生之德,曰二天(10)

【注释】

(1)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语本《吕氏春秋·开春论·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说苑·政理》亦载之。后因以“戴星”为称扬吏治或能吏之典。元明时期,衍为“披星戴月”,为诗文习用语。披星戴月,顶着星月奔走,形容早出晚归或夜行。奔驰,奔波,奔走。

(2)沐雨栉(zhì)风,谓风尘之劳苦:语本《庄子·天下》:“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唐·成玄英疏:“赖骤雨而洒发,假疾风而梳头,勤苦执劳,形容毁悴。遂使腓股无肉,膝胫无毛。”沐雨栉风,雨洗头,风梳发,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栉,梳理头发。

(3)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语本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出无心,比喻事情并非有意为之。

(4)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语本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唐代贤臣宋璟爱护百姓,人们称他为“有脚阳春”,意思是他走到哪里,就把春天带到哪里。后便以“阳春有脚”称誉有德政的贤明官员。

(5)馈物:赠送礼品。致敬:表达敬意。

(6)献曝:典出《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春秋时期宋国有位农民发现冬天晒太阳十分舒服,就想将此法献给君主请赏。后来“献曝”一词便作为所献菲薄、浅陋,但态度至诚的谦辞。曝,晒。忱(chén):心意,情意。

(7)转移:改变(不利的局面)。

(8)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形势的巨大力量。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魏徵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二亦载。两《唐书》张玄素本传,皆详载其事。唐贞观年间,给事中张玄素曾上书谏阻唐太宗大修洛阳宫乾元殿,魏徵赞叹张玄素有回天之力。又,《北齐书·帝纪》《北史·齐本纪下》卷末皆载:“郑文贞公魏徵总而论之曰:‘……佞阉处当轴之权,婢媪擅回天之力。……’”则“回天之力”,似为魏徵习用语。

(9)感救死之恩,曰再造:救死,将人从垂死的境地拯救过来。《孟子·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再造,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资治通鉴·唐纪·唐肃宗至德二年》:“十一月,广平王俶、郭子仪来自东京,上劳子仪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旧唐书·郭子仪传》:“是时,河东、河西、河南贼所盗郡邑皆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寻入朝,天子遣兵仗戎容迎于灞上,肃宗劳之曰:‘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子仪顿首感谢。”

(10)诵再生之德,曰二天:再生,再次给予生命。义同“再造”。二天,恩人。对庇护者的感恩之辞。语典出自《后汉书·苏章传》:“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威肃。”

【译文】

“披星戴月”,是说不分早晚,昼夜奔波;“沐雨栉风”,是说奔波在外,风尘劳苦。

“云出无心”,是用来比喻事情并非有意为之;“阳春有脚”,用来形容恩泽广施。

送礼表达敬意,要自谦说“敢效献曝之忱”;托人出面斡旋,要说“全赖回天之力”。

感谢他人极大的恩惠,要说“恩同再造”;称颂对自己有大恩的人,要用“犹如二天”。

势易尽者若冰山(1),事相悬者如天壤(2)

晨星谓贤人寥落(3),雷同谓言语相符(4)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5);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6)

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7)

齐妇含冤,三年不雨(8);邹衍下狱,六月飞霜(9)

父仇不共戴天(10),子道须当爱日(11)

【注释】

(1)势易尽者若冰山:语本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依冰山》:“杨国忠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诣其门。进士张彖者,陕州人也,方学有文名,志气高大,未尝干谒权贵。或有劝彖,令修谒国忠,可图显荣。彖曰:‘尔辈以谓右相之势,倚靠如泰山。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尔。’后果如其言。”唐玄宗时期,杨国忠贵为右相,权倾天下,士子争相巴结,进士张彖说:你们以为杨丞相是泰山一般的靠山,依我看,只不过是冰山而已,阳光强烈的时候,就会融化。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亦载之。势,权势。冰山,因冰冻而形成的山,遇上天气转暖即消融,比喻不可长久依赖的靠山。

(2)悬:悬殊,差别大。天壤:天和地。比喻相隔悬殊,差别极大。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所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乖矣。”又,《世说新语·贤媛》:“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东晋时,才女谢道韫嫁给王凝之为妻,很看不起王凝之,说:我家的叔叔和兄弟们都这样优秀,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郎这样的废物!又,南齐·陆厥《与沈约书》(载《南齐书·文学列传》):“《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洛神》《池雁》,便成二体之作。孟坚精正,《咏史》无亏于东主;平子恢富,《羽猎》不累于凭虚。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称是;杨修敏捷,《暑赋》弥日不献。率意寡尤,则事促乎一日;翳翳愈伏,而理赊于七步。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3)晨星谓贤人寥落:语本唐·刘禹锡《送张盥赴举(并引)》:“吾不幸,向所谓同年友,当其盛时,联袂(一作“辔”)举镳,亘绝九衢,若屏风然。今来落落,如曙(一作“晨”)星之相望。”后遂以“如晨星之相望”形容人才凋零。宋人为胜。宋·苏轼《钱君倚哀词》:“岂存者之举无其人兮,辽辽如晨星之相望。”宋·袁甫《番江书堂记》:“余自为童子拱立侍旁,每见师友过从,考德问业熟矣。曾未十数年,次第凋零。及余兄弟游宦四方,同志者亦往往间见。未十数年,又皆寥落,如晨星之相望。每为之慨然。”宋·陆九渊《与杨守》:“某自省事以来,五十年矣。不知几易太守,其贤而可称者,惟张安国、赵景明、陈时中、钱伯同四人。殆如晨星之相望,可谓难得矣。”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荆、襄之地,在春秋时,楚用以虎视齐、晋,而齐、晋不能屈也。……本朝二百年之间,降为荒落之邦,北连许、汝,民居稀少,土产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于上国者,如晨星之相望。”晨星,指清晨天空中稀疏的星星。常用以比喻人或物十分稀少。宋·苏轼《祭范蜀公文》:“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畦而种之,有得皆贤。既历三世,悉为名臣。今如晨星,存者几人。”寥落,形容星星稀疏的样子。《文选·谢朓〈京路夜发〉》:“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唐·李善注:“寥落,星稀之貌也。”唐·韩愈《华山女》:“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4)雷同谓言语相符:语本《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东汉·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又,《后汉书·桓谭传》:“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唐·李贤注:“雷之发声,众物同应,俗人无是非之心,出言同者谓之‘雷同’。”雷同,随声附和。亦泛指相同。《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东汉·王逸注:“俗人群党,相称举也。论善与恶,不分析也。”东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或怀疾妒,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

(5)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语本《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愁得寝食难安。后遂以“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6)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语本《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又,《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量力,即量力而行,估计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事。《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不殊,没有区别,一样。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相传他不自量力,拼命追赶太阳,最后渴死在路上。

(7)“如夏日之可畏”四句:语本《左传·文公七年》:“狄侵我西鄙,公使告于晋。赵宣子使因贾季问酆舒,且让之。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春秋时期晋国赵衰和赵盾父子俩先后为执政大臣,可两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赵衰待人亲切和蔼,令人喜欢,因此被称为“冬日之日”;赵盾待人急躁酷厉,使人畏惧,因此被称为“夏日之日”。赵盾,亦称“赵宣子”“宣孟”,春秋时晋国名臣。赵衰之子。晋襄公七年(前621),任中军元帅,遂执国政。襄公卒,灵公即位,荒淫暴虐,盾屡谏不听,灵公反欲杀之。赵盾惧祸出走,未出境,其族弟赵穿杀灵公。赵盾归,迎立晋襄公弟黑臀为晋成公,仍执国政。卒谥宣。赵衰(?—前622),字子馀,一称“孟子馀”。谥成,又称“赵成子”“成季”。从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历尽险阻艰难。助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以大功论赏,为原大夫。旋为卿,任上军之将。先后举荐先轸、栾枝等人,佐晋文公创立霸业。

(8)齐妇含冤,三年不雨:语本《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东海郡的孝妇被人诬陷谋杀婆婆,太守将她处死,结果东海郡大旱三年,滴雨未落。于定国之父于公引导继任的太守为之平反,才又下雨。汉代东海郡,属于战国时的齐地,故称“齐”。

(9)邹衍下狱,六月飞霜:语本《文选》唐·李善注引《淮南子》:“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见《文选·曹植〈求通亲表〉》“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暨《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两引)今按,传本《淮南子》无此文。然,《艺文类聚(卷三)·岁时部上·夏》《初学记(卷二)·天部下·霜》《太平御览(卷十四)·天部十四·霜》暨卷二十三《时序部八·夏下》皆引之,出处皆据《淮南子》。又,东汉·王充《论衡·感虚》:“传书言: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邹衍被燕王听信谗言抓进了监狱,因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只有仰面朝天发出长叹,时当盛夏五月竟突然下起了霜。后多传为“六月飞霜”。邹衍(约前305—前240),一作“驺衍”,战国时齐国人。居稷下,曾历游魏、燕、赵等国,见尊于诸侯。燕昭王为筑碣石宫,亲往师之。好谈天文,时人称为“谈天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每个朝代受土、木、金、火、水五行中一行支配,依五行相克顺序而循环,而兴亡又必有先兆。又提出大九州说,以天下为八十一州,中国仅为其中之一即赤县神州,每九州为一单元,有小海绕之,大九州另有大海绕之,此外即为天地之边际。

(10)父仇不共戴天:语本《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东汉·郑玄注:“父者,子之天。杀己之天,与共戴天,非孝子也。行求杀之,乃止。”唐·孔颖达疏:“天在上,故曰‘戴’。又《檀弓》云,父母之仇,‘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并是不共天下也。”不共戴天,不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存。比喻仇恨极深。

(11)子道须当爱日:语本西汉·扬雄《法言·孝至》:“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晋·李轨注:“无须臾懈于心。”子道,子女待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爱日,指父母健在的时日有限,子女应当珍惜,敬心奉侍。

【译文】

看似坚固,实则容易消亡的权势,就像“冰山”一样;事物之间,彼此相差悬殊,可喻为“天壤”之别。

“晨星”,是形容贤德之人稀少罕见,好比破晓时的星辰;“雷同”,是指人云亦云,说的话都一个样。

心有太多忧虑,与“杞人忧天”何来两样;做事不自量力,和“夸父追日”全无区别。

“如夏日之可畏”,说的是赵盾严酷;“如冬日之可爱”,指的是赵衰温和。

汉朝齐地有位孝妇含冤而死,上天因而震怒,三年都不下雨;战国时候邹衍被诬陷下狱,六月盛暑天气,忽然飞起霜来。

杀父的仇人,不能和他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做子女的应努力尽孝,珍惜父母在的日子。

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1);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2)

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3);《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4)

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5);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6)

雨旸时若,系是休征(7);天地交泰(8),斯称盛世(9)

【注释】

(1)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语本东汉·王符《潜夫论·爱日》:“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治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舒长者,非谓羲和安行,乃君明民静而力有余也。促短者,非谓分度损减,乃上暗下乱,力不足也。所谓治国之日舒以长者,非谒羲和而令安行也,又非能增分度而益漏刻也。乃君明察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则民安静而力有余,故视日长也。所谓乱国之日促以短者,非谒羲和而令疾驱也,又非能减分度而损漏刻也。乃君不明,则百官乱而奸宄兴,法令鬻而役赋繁,则庶民困于吏政,仕者穷于典礼,冤民就狱乃得直,烈士交私乃得保。奸臣肆心于上,乱化流行于下。君子载质而车驰,细民怀财而趋走,故视日短也。《诗》云:‘王事靡盬,不遑将父。’言在古闲暇而得行孝,今迫促不得养也。孔子称‘庶,则富之。既富,则教之’。是礼义生于富足,盗贼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后汉书·王符传》载之,而作“化国之日舒以长”。黎民,民众,百姓。《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西汉·孔安国传:“黎,众。”《尔雅》亦云:“黎,众也。”光天化日,指太平盛世。光天,语典出自《尚书·益稷》:“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化日,作为“化国之日”之省,语典出自《后汉书》载东汉·王符《潜夫论·爱日》。“光天”指天空晴朗。亦用以形容时局晴明。“化日”指阳光普照,明亮耀眼。亦形容上有圣君,天下皆被其德政感化。“光天”“化日”二词,早期单用;四字连用,以明清俗文学为常见。

(2)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太平天子,指能治国平天下的皇帝。唐·郑棨《天开传信记》:“上为皇孙时,风表瑰异,神彩英迈,尝于朝堂叱武攸暨曰:‘朝堂我家朝堂,汝得恣蜂虿而狼顾耶!’则天闻而惊异之,再三顾曰:‘此儿气概,终当为吾家太平天子也。’”景星,德星,瑞星。传说现于有道之国。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唐·张守节正义:“景星状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见则人君有德,明圣之庆也。”庆云,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列子·汤问》:“庆云浮,甘露降。”《汉书·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庆云见,喜气也。”

(3)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语本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先儒说,禹时天下雨金三日。”《太平御览(卷八百十一)·珍宝部十·金》引之。夏,朝代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由禹的儿子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传十四代,历十七君,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桀在位时为商汤所灭。大禹,即夏禹,是夏代开国君主。据《史记·夏本纪》,禹名文命,是黄帝之玄孙、帝颛顼之孙。因治理洪水有功,受舜帝禅让而为天子。世称为“大禹”。雨金,天上像雨似的落下金子。

(4)《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语本晋·干宝《搜神记》卷八:“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春秋》,儒家经典,编年体史书名。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作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并称“《春秋》三传”。《孝经》,儒家经典名。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赤虹化玉,孔子完成《春秋》和《孝经》后,赤虹从天而降,化作黄玉。

(5)“箕好风”三句:语本《尚书·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西汉·孔安国传:“星,民象,故众民惟若星。箕星好风,毕星好雨,亦民所好。”以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比喻百姓的愿望各不相同。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是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七宿,有四颗星,分布似箕。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有八颗星,分布的形状像古代田猎用的毕网,古人认为此星主兵、主雨。庶人,平民,百姓。

(6)“风从虎”三句:语本《周易·文言上》:“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会合,相遇。

(7)雨旸(yánɡ)时若,系是休征:语本《尚书·洪范》:“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晢,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雨,下雨。旸,日出。时若,即若是,像这个样子。后用“雨旸时若”谓晴雨适时,气候调和。休征,吉祥的征兆。《尚书·洪范》:“曰休征。”西汉·孔安国传:“叙美行之验。”休,喜庆,美善。

(8)交泰:语本《周易·泰卦》:“天地交,泰。”三国魏·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言天地之气融通,则万物各遂其生,故谓之“泰”。后以“交泰”指天地之气和祥,万物通泰。

(9)斯:指示代词,此。

【译文】

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在光天化日之下快乐地嬉游;能为天下带来太平的有德之君,可以感召上天,而出现景星、庆云等祥瑞景象。

夏朝的大禹在位时期,上天接连下了三天黄金雨;孔子编纂完《春秋》和《孝经》这两部书,赤虹从天而降化为黄玉。

箕星喜风,毕星好雨,比喻百姓的愿望各有不同;虎啸生风,龙腾生云,比喻君臣的会合相辅并非偶然。

晴雨适宜,应时而至,这是吉祥的征兆;天地祥和,万物安泰,便称得上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