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课节一:道法自然:刚柔相济的生存智慧》:看淡,看轻,看远,看开
“道”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规律,它恒久永存、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大自然是创造万物的最高形式,也是缔造万物的最高境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合乎自然,按照规律去办事或者生活。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第十三章什么是“宠辱若惊”呢?恩宠是上对下给予的额外的恩赐,所以受宠者就会感到震惊。如果失去了额外赐予,也会因为失宠受辱而感到震惊。这就是“宠辱若惊”的意思。
宠,是得意的总表象;辱,是失意的总代号。老子认为,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里面有哲理,即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的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荣辱毁誉不上心”,就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没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真修养,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震惊心态,甚至得意忘形。
例如在前清的科举时期,民间相传一则笑话,便是很好的说明。有一个老童生,每次考试都不中。但他已经步入中年了,因此心中十分着急。这一次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他的父亲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说:“父亲,我已考取了!”父亲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说:“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呼小叫!”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父亲,你也考取了!”父亲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还没穿上呢!这便是“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一个真实写照。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在官场、在商场和情场上是最明显的。以男女的情场而言,众所周知唐明皇最先宠爱的是梅妃,后来冷落在长门永巷之中,要想再见一面都不可能。世间多少痴男怨女,因此一结而不能解脱,于是成了无数哀艳恋情的文学作品的题材!
还有的人在荣誉宠禄面前也许能经得起考验,但他未必能经受得住屈辱和打击。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都是对古往今来那些豪杰英雄的赞美。面对邪恶,为了正义,宁死不屈,这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在特殊情况下,“忍辱”也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为了更多地赢得荣誉。这就是“忍辱负重”。
众所周知《红岩》中的华子良,装疯卖傻那么多年,遭到敌人侮辱,也遭到自己同志的轻蔑,为的就是要在关键时刻营救战友。这种人确实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是多少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其荣辱观同样伟大高尚。
人只有卸下捆绑于心的精神枷锁,才能轻装上阵。这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会让人内心安宁。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专门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光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怡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及考中中”。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这位运粮官真正拥有了一颗平常心。
所以,道家认为,在荣辱问题上,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夸耀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自觉霞光万道。
聪明的人对一切事物的态度是宠辱不惊的。就像古人阮籍所说“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为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另一种人,也肯辛勤耕耘,但却经不住玫瑰花的诱惑,有了点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持。这些人往往被名誉地位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一来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点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有时在利害与人格发生矛盾时,则以保全人格为最高原则,不以物而失性、失人格,如果放弃人格而趋利避害,即使一时得意,却要长久地受良心谴责。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两次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放弃利害、保全人格时,那种欣喜愉悦是发自肺腑的,淋漓尽致的。一个坦坦荡荡、人格纯洁的人,他的心是宁静安逸的,而蝇营狗苟的小人的心境则永远是风雨飘摇的。
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要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点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