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盲从的孩子容易丢失自我
丢失自我的盲从是很危险的,它让你与成功渐行渐远。最危险的是,有的人已经形成了盲从的习惯,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被盲从心理操纵着。因此,摆脱盲从,首先得自我意识到自己是否被盲从心理操纵着。
曾经有动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以检验心理被操纵这一问题。主要操作方式就是:将十只猴子先后关在一个笼子中,笼子上方吊着一个香蕉和一桶热水。看猴子如何作为,结果显示:猴子们和我们的一些好学生的做法非常相像。很听话而且意志薄弱,受到挫折后就开始服从大多数人的做法。这个实验过程如下:科学家先把十只猴子关在笼子里,猴子如果拉动香蕉,水桶就会掉下来,水就会浇到所有猴子身上。起初,每只猴子都去抓那个香蕉,结果浇下的水使得它们变成了“落汤猴”。后来,猴子们渐渐发现了香蕉和水桶的关系,如果再有猴子妄图拉动那个香蕉,其他的猴子就会群起而攻之。一星期后,所有猴子都不会再去拉动那只香蕉了。
不久后,科学家往笼子里放进了一只新猴子,换走了十只猴子中的一只。而这个时候,吊着的香蕉早已经不再连着水桶了,如果有一只猴子去拉,就会拿到香蕉但不会被浇水。新猴子看见有香蕉立刻眼睛放光,伸手便要去抓,不想被那九只有“经验”的猴子群起围攻,痛扁了一顿。在尝试N次后,那只新来的猴子再也不愿意去拉那个香蕉了。
后来,实验者又换进了一只新猴子,又从剩下的九只老猴子中换走了一只。挨打的一幕再次上演,打它的包括八只老猴子和第一次换入的那只新猴子,一共九只。如此,再换来一只,打它的是七只老猴子和前两次换入的两只新猴子。依此类推,换走了第一批十只猴子中的全部。
现在的十只猴子,都没有被水浇过的经历。但却全部继承了前十只猴子的“光荣传统”,继续阻止新来的猴子染指香蕉。如果说,前几次猴子因拉动香蕉而连累大家是“罪有应得”的话,那么后来的猴子挨打却实属“冤枉”,因为就连“行凶者”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打那个试图取香蕉的猴子了。显然,后来的所有新猴子甚至不曾目睹大家因拽动香蕉而遭水浇的场面。但是,触碰香蕉者就应该被围攻,这一群体习惯却被保留了下来。
其实,抛弃生物学角度,把猴子的现象扩大到人类思维范畴,或许这个实验的原因很容易被理解。应该说,每次被换入的那只新猴子,在从来没有被水浇过的情况下,只是看到所有的猴子都在打那个“倒霉蛋”,于是自己也不假思索地加入了“暴力九猴组”,换言之,就是盲从于其他八只猴子的行为。
当然,人与猴子毕竟不同。不过,盲从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人们在看电影时,总会在某个关键场面出现的时候,先是听到一两声干脆痛快的掌声,继而喝彩声四起、掌声雷动。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看电影时,在一片哄笑或掌声后,经常有某位观众问身边的人:“他们在笑什么?”相反的情况出现在京剧表演现场,熟悉梨园行的戏迷都清楚,从最早京剧戏园子看戏,到今天舞台剧场里的京剧演出,喝彩、喊好、鼓掌都是要看“点儿”的,会听戏的人都知道哪个角儿、哪个角色、哪场戏、哪个唱段的“喝彩点儿”在什么地方。在不该喝彩的时候喝彩,在不该鼓掌的地方鼓掌,会被别人看作外行,遭人耻笑的。
于是,盲目从众者虽然有,但在戏园子里,你还是能看到更多“有主见”的懂戏者的。相比戏迷,“乖乖生”们的举动更像笼子里的猴子,在不知缘由的情况下,盲从群体。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一个盲从者?”如果你有自知之明,能确定自己不是,那可太好了。如果你不敢确定,不妨做一个小小的测试:你是否有过如下的经历?
(1)你是否喜欢参加有组织、有安排的团体性活动?
(2)你是否平时较多地关注商品的打折信息?
(3)你是否更多的时候去看电影是因为这部片子是“大片”,而并不是因为你喜欢这部片子的导演或演员?
(4)你是否有比较新奇的衣服或饰品,却不敢穿戴出去?
(5)你是否在参加活动时,宁可踩着时间到,也不愿意早些到场,以借此机会和别人攀谈一阵?
(6)你是否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即便是自己很熟悉的内容,也不主动举手?
(7)你是否有过听从别人推荐而买一本图书或音乐CD的经历?
(8)你是否会在熟悉的朋友的聚会上争抢着点菜?
(9)你是否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或其他“网络快餐文化”?
(10)你是否更愿意同朋友一起闲谈、逛街而不愿意独自做些属于自己的休闲活动?
(11)你是否遇到过如下情况,自己喜欢的歌曲、音乐、电影、读物却很难找到相同爱好的知己?
(12)你是否从不主动邀请朋友们出去玩或参加娱乐活动?
(13)你是否会在接到工作、学习的任务后,立刻就会感到不完成它心里不安?
(14)在街头遇到求助者,因怕受骗,而不愿意多说一句话,哪怕考察一下对方是否是真的“骗子”。
(15)乘坐公交车时,如果不是急事,你是否会因为怕下一趟车迟迟不到,而宁可去挤一辆很拥挤的车?
如果上面的15个问题中你有8个或8个以上选择“是”的话,那么恭喜你,你有着和很多人一样的心理特质,是正常的。同时,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是,也许,你有着潜在的从众甚至是盲从的心理特征。
如果你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人,想做一个愿意在特定的时候特立独行的人,如果你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并且愿意达成你的目标的话,听我的,学着找回自己,做回自己。要想找回自我,就需要按照下面四节所叙述的内容去做。首先就要标新立异,其次就要不迷信和慎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