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架构设计参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对复杂性的再认识

1.系统的复杂性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信息化”逐步被“数字化”代替,国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政务信息化也逐步向数字政府演进,二者并不是简单的概念替代,背后是科技能力、应用水平等因素的量变,甚至是质变。

架构面临的是各种规模的系统,由于管理规则、服务对象、服务事项的广泛性,数字政府架构设计的复杂性接踵而至。庆幸的是,采用系统思维已成为共识,因此,无论是分层、分领域、视点、模型等还原论手段,还是封装、继承、组装、构件化等整体论手段,我们都可以采用体现了系统思维的架构方法论结合起来。

现有的架构方法主要从西方国家引入,尽管通常其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系统论特征,但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系统,我们还是倾向于使用还原论手段,多维度、多视角、多视图、多模型分析问题,然后再应用整体论手段集成。事实上,在软件分析、需求分析、架构分析、系统分析中,“分析”的本义即是分割、离析,体现的就是还原论。这种以模型为主的方法在使用中会与我们的思维习惯存在一定的矛盾,原因在于,整体论一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主要方式,但是面对从还原论发展起来的现代科技,我们又不得不采用还原论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具体技术具体解决。因此,架构设计更适应我们这种自上而下的思考习惯与信息技术自下而上的发展特征。

2.问题解决的复杂性

一个科学领域是否成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判断:首先,基础概念、术语能否达成一致,而不再持续纠结和产生争议;其次,是否有相对比较成熟的范式,例如,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经济学细分学科国际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了本领域各方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基本认可的模型,并且基于模型形成范式;最后,还有一些人文社会学科会强调范例,例如,一些海洋法系国家会将判例作为本领域的范式来参考。

信息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在很多前沿领域,仍处于概念术语都在激烈争辩的阶段,但在如何管理或治理方面,国内外既往大规模工程项目正面、反面经验的持续积累,总体呈现收敛态势并趋于成熟。此处提到的架构,可以理解为系统论在信息化领域或信息化场景中的一个应用,它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范式—建模,而且被大部分从业者接受。架构设计问题域如图2.1所示。

图2.1 架构设计问题域

治大国,如烹小鲜。数字政府是政府行政的一种形态,数字政府在架构设计中,也倾向于采用比较成熟的系统方法论,本节会重点提到架构的主要概念,除了贯穿全书的模型,为了采取更加成熟和严谨的方式完成架构设计问题域的工作,还需要进行以下几项步骤。

① 将概念和术语整合为元素。

② 将现实抽象为包括元素和关系的模型。

③ 将还原论分解的元素纳入领域架构。

④ 将领域架构的关键内容呈现为该领域元模型。

⑤ 将领域架构的元模型按照用途具象化为制品。

⑥ 将设计自由度较高的制品收敛为视点。

⑦ 将制品根据商务、工程、财务、审计、人力资源等各交付方的要求,整理为交付物。

相关概念和内容会在本书后续部分逐步展开介绍。

对于覆盖内容较为庞杂的架构元素 [1],本节按照领域(Domain)、板块(Area)、类别/条线/分块(Category/Line/Segment)、功能(Function) 4个层次做分级归类,通过层次和数量限制,降低复杂性。这种划分构成采取覆盖面划分法,虽然尺度和范围可以灵活掌握,但基本原则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在数字政府业务架构中,为了便于具有较好复制推广特征的构件进行跨地区、跨部门共享,同时满足集中采购、版本控制等管理要求,架构领域划分应依据主要政策文件。以业务领域为例,可以根据机构改革决定,划分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环保和政府运行6个业务领域。

在数字政府技术架构中,技术领域可以根据数据处理特点,分成平台、网络、数据中心(设施) 3个领域,并细分板块、类别和具体功能节点。技术架构清单(示例—技术基础设施)见表2.1。

表2.1 技术架构清单(示例—技术基础设施)

注:D为技术领域,A为技术板块,C为技术类别,N为技术节点(技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