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可以结合图1-1所示的人工智能发展历程来思考。在每一个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峰,都有人说“人类要毁灭了”,但是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低谷,又有人说“人工智能是骗子”。包括一些知名人士在内,总有人在不断提醒大家要警惕人工智能的影响,如埃隆·马斯克;还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在某些工作岗位上完全取代人类,BBC和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都曾经对这个话题展开过讨论,甚至还有一些研究人员给出清单,预测什么行业在什么年代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有多大比例被取代等。
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和人类相比到底是什么水平?下面举例说明:图1-3(a)中的鸟是鸵鸟,图1-3(b)和图1-3(c)中只有一张图中是鸵鸟,另一张图中是鸸鹋,我相信读者一下就能分辨出来图1-3(b)中的鸟是鸵鸟,即使它们不是同一只鸵鸟,而且图片背景和一些具体的细节也不一样。站在人类的角度,区分生物种类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让机器学习去完成,至少需要几万个训练样本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且就算是训练几万个样本得出的结果,也很可能远逊于人类,也许人为替换背景、图片颜色或者亮度后,机器学习就很难识别出正确的结果了。
(a)参考图片
(b)样本1
(c)样本2
图1-3 鸵鸟和鸸鹋
现在的深度学习,对于局部、短期的问题的理解还能胜任,例如让机器学习进行语音识别,如果只识别一句话,结果可能很好,但是如果让它去完成长期的、全局的事情,例如做会议记录,还是存在很大的障碍。再如,更长期的股票交易、外汇交易这类金融产品的趋势预测,无论是机器学习还是深度学习,其结果完全没有办法跟人类所得结果相提并论。
而且人脑相对于机器学习所需要的样本量非常少。还是以鸵鸟为例,我们只需要一张图片就能掌握很多抽象的东西,如鸵鸟的脖子又细又长,而且没有羽毛,鸸鹋却完全不同。但是如果让机器学习去分辨,它可能需要把几万张图片中的每一个像素都提取成特征,再进行大量运算才能得出结果,这个过程需要的样本和运算能力远远超过人类。
机器学习虽然能完成很多事情,但是归根结底都属于概率运算范畴。机器学习并不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看到图片里的鸸鹋,机器并不会将其作为鸟类去欣赏,因为机器并不能理解这个东西是什么,对它来说,所有的事物仅仅是一堆数字及其对应的概率而已。表1-1所示为深度学习和人脑的对比。
表1-1 深度学习和人脑的对比
随着深度学习一直向前发展,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和人类相提并论呢?
先来看看人工智能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弱人工智能阶段和强人工智能阶段。所谓弱人工智能是指人工智能可以处理某一特定领域内的具体问题,在特定领域中进行决策,并且产生一些应对的行为。例如,假设未来语音识别发展到完全可以做一名速记员,那它也仅仅是在速记领域可以达到一个人的水平,并不能解决其他的问题,如同时进行翻译,因为程序不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样,既会速记也会翻译,还可以去学别的东西。这种特定领域内的人工智能就是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指的是通用的人工智能,也就是程序或者机器可以在各个领域中进行认知、感觉、行动和学习,并能做出决策。它既可以是一个好的速记员,也可以是一个好的翻译,还能通过学习音乐成为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图1-4列出了强、弱人工智能的对比。
图1-4 强、弱人工智能对比
显然我们现在连弱人工智能都没有完全实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假设有一天我们实现了弱人工智能甚至强人工智能,那么人脑和人工智能又该作何对比呢?下面分别将人脑与强、弱人工智能进行对比。
先来对比人脑与弱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在一个具体的领域里进行学习、行动和决策,但这一切仍然建立在计算的意义上,并不能真正理解事物内部的含义,也看不到整个世界。这只是在一个狭小领域内表现出来的智能,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智能。特别是对于人类的情感情绪,弱人工智能根本不可能有人类的体会,即使现在有很多人在做情感识别和情绪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也只不过是把情绪和情感转换成一个标签而已,而并非让机器真正变得有感情。因此弱人工智能显然不可能跟人脑进行对决,因为人类的学习能力是全方位的,弱人工智能只能在具体的某个领域里和人类一较高下。
假设到了强人工智能的时代,真的存在一个程序,它自己能在所有的领域中学习、行动和决策,那又会怎样?到那个时候,可能普通人无论是学习的速度还是深度都已无法和强人工智能相比,我们还能说人工智能无法跟人脑对决吗?这里需要提到“人类智慧”这个词,它是人类集体或者所有人类中某一个领域的最高智慧。如果真的到了强人工智能阶段,在创造力上,人工智能还是无法和人类的最高智慧进行对决,因为真正的创造力是从无到有,可能人工智能有一些形式上的微小创新,或者是叠加一些既有事物创造出的新事物,但是真正的原创,真正发明某种东西,或者发现新的规律,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毕竟人工智能学习到的一切都是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知识和成果。因此,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凭借某种灵感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
上面所述是强人工智能和人类最高智慧的对比,但即便是和普通人比较,在美感的体会、情绪的感知与抚慰等方面,人工智能仍然不能和普通人相比。也许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字化来描绘一种美,或者提取出关于美的数学模型,但是真正去感知美,去获得那种愉悦的感受,还是不太可能。
虽然人类有着属于自己独到的地方,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将来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作为人类,我们在未来要学会和人工智能共存,让其成为改变我们工作的一种形式。
提到改变工作的方式,最早期的人类是和工具一起工作,那个时候的工具大多是一些手持工具,原始且落后;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开始和机器一起工作,那时的机器在力量、工作速度和强度上已远超人类,但是无法代替人类;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会和机器人一起工作,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根据上面人类相对于强人工智能的优势,可以发现机器在三个方面没办法和人类竞争:首先,作为原创者的人类,在任何时代都是无可替代的;其次,即便不是原创者,人类作为美感和情感的承受者,也有机器所不能取代的成分;最后,假设一个普通人在前面两点上都无法与机器抗衡,至少还可以避开机器。人工智能要从弱到强发展,初期也只能在一个个领域中追赶人类智慧,假设在某一个领域人类智慧真的被追上了,我们至少还可以换一个领域工作,所以我们应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保持自己随时可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状态,这是人类天然的优势。
相对于工作方式的改变,人工智能引起的人类教育方式的改变对人类的影响会更大,呈现的时效也会更久。在几十年前,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主要是一些非常具体的知识,以记忆为主,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单纯地记忆知识恐怕很难比得过机器,而且人类的脑容量终究是有限的,记忆速度也是有限的,这时我们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学习。
教育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内容的转变。未来学习一个事物,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学习,一是它是如何运作的;二是它为什么会影响我们;三是如果想对它产生影响,或者想消除它的影响,我们需要整合哪些资源以及向谁求助。其次,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相应的教学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现在学校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慢慢地变化,如在线教育的出现,虽然在目前的在线教育中,互联网只是提供一个平台,两端的学生和教师还都是人类,但或许将来有一天教师就会变成人工智能,而不再是人类。因此随之就会有AI“个人导师”的出现,它可以一对一地进行教学定制,包括学生能接受到什么程度,需要学习什么内容,以及如何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让所有人都可以以最高效的方式进行学习,这都是未来值得我们期待的变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现行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和冲击,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例如,自动驾驶带来的车祸问题,其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产品的购买者、制造者,还是核心的算法工程师?又如,人类自身的数据是人工智能最直接的一类数据来源,而人工智能的大量使用会产生大量的用户隐私被盗用或滥用的问题,到那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而如果过于强调对隐私的保护,也可能会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协调?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难题,但目前对于类似话题的讨论并没有定论,我们还需要在发展中探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