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平台思维和情绪管理
不同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工作思路。进行思维模式方面的认知,有助于工作布局与决策。
1.6.1 项目制vs平台型
同样是IT工种,做属地订制化实施项目,与做SaaS化软件平台,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思维模式:项目思维面向契约交付,平台思维面向能力建设。
1.项目型工作特点
就工作驱动力而言,项目型工作由需求与承接关系驱动,标准由需求方制定,承接方的重点是按期完成开发建设,考验团队在该细分领域的高度专业性和资源储备,包括同类案例经验,以及成熟可复用的(代码)干货,围绕SOW(工作任务说明)条款,进行点对点地实施、达标,项目具有短期性,拿到客户验收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更是以结果为导向进行考核,资源调配相对较为被动。
项目模式的工作更关注业务分析,以及对技术栈的快速学习和代码上手能力。为了确保达到最短的交付时间,在既定配置下,团队不能将过多精力用于打造架构模式,后台架构师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一线工作进行直接支撑,因此,多数情况下,能够适度地在程序中运用代码级别的设计模式,就已经很不错了。
项目制具有周期性、攻坚性特点,多数情况下,在项目的周期内,一旦商业落定、启动开工,就需要团队全力以赴,周周打鸡血的状态最好不过,攻坚下每一个问题,最高水平的极致发挥,最大能量的冲刺,不遗余力完成交付。然后,在下个项目来临前,整个间歇期都是你的真正假期!
2.平台型工作特点
平台型工作,除产品需求驱动交付任务外,还有一半工作是自驱动,更考验主动规划力,平台的各项技术标准、各种公共抽象与共享、各类制度规范、环境的搭建、运维工作、安全工作,均依赖自己的团队来规划建设。
平台思维模式是一种互联网思维,一切都是开放的、去中心化的,实践中典型的工作特点和方法包括:顶层架构按照层级能力规划设计,如面向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提炼设计思想,以IaaS、PaaS、SaaS分层组织服务能力;更倾向合作借力,复用外部成熟的能力,擅长集成、桥接,广泛使用第三方(按流量收费)服务,乐于参与打造生态圈。
平台模式工作的长期性特点,必然要求更关注架构工作,更关注整体机制运作,更多投入到开源和创新型技术研究,通过架构底蕴推动对团队赋能,更加关注对平台中底层能力的建设、储备,依托中底层进行持续的技术发力,对交付形成长期的支撑。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平台型技术工作是技术集团军的一场无终点的马拉松长跑,更需要规划性、持续性、稳定性的工作心态,不能急于流露所有的观点,不能力求于赢得每一次争论,也不需要事事第一时间做分工搞排期。在保持持久专注的前提下,“审时度势”“风物长宜放眼量”更为恰当,退一步海阔天空,避免快则不达。
1.6.2 不要愤世嫉俗
平台型技术工作的漫长工作周期中,很多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发展,真正受限于对上游方(任务来源方,可能是商业方带来的需求,业务运营人员和产品部门的需求,以及监管和审计整改要求等)愤世嫉俗的情绪。技术“天才”们的内心独白经常是:“你们(上游)只会提要求,你们说的我都明白好吧,提要求没什么难的,技术上你们却什么都不懂”,进而发出自作聪明、居高临下的言论。“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会让中高级技术人员在业务领域一败涂地,上游方却不会受到太多触动,他们之前或许就碰到过这样的家伙。
对项目型工作而言,一样会有这样的情绪,但是实在不行还可以申请调换去别的项目,或者“能忍就忍,忍过去、做完走人,江湖再见”,使得情绪的负面影响力小得多,这里说的有点极端,但确实是这个理儿,毕竟两种类型工作背后的商业模式不同。
满怀工作激情,但激情必须是协调的、正能量的,不要是带着愤怒、火气的激情。为业务服务是生存之本,如何与各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分歧中前进,需要主动思考,克服思维格局边界,走出一根筋情绪的禁锢,是中高级技术人员的职场必修课。
成熟心态不是一天练成的,只能一天一天去磨练。
1.6.3 去除地盘意识
地盘心态在IT技术部门处处存在,程序员只愿意跟随自己最熟知的领导,产品经理给技术员工派活会让技术部门负责人很不爽,上层直接找下层安排工作让中间层觉得自己被忽视……以及“护犊子”“小帮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地盘意识在作怪,究其根本源自一种自私心理。
继续追问,职场自私,这种占有欲,到底来源于何处呢?
第一是认知狭隘,第二是不自信,或追求虚荣的心理。
地盘意识,让很多技能优秀者,距离卓越永远差那么一步,却始终难以跨越。殊不知,一团沙子,你越使劲握,从指缝之间流失的就会越多。带队者必须要认识到,“员工是属于企业的,不是个人的”,部门工作更是需要建立公允机制,不能一言堂,一切以客观开展工作任务为导向。
去除地盘意识,分为面向技术负责人自身的和面向团队的。对于前者,更多是解决个人心理层面的问题,这不是一本社会科学书,我就不在此大用笔墨谈性格与人生观了。需要注意的是,地盘意识的思维惯性很大,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克服,对此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对于后者,我们把话题拉回软件平台技术工作中,下面给出实际指导。
1.团队间人员短期借调使用
可以把各个技术职能组职责划分清晰,但不要把员工划分得太清晰,同类型(同工种)的职能组之间尽量能达到人力共享、混用的效果,在东边开发工作紧张、人手不足时,去西边临时借几个开发人员过来,约定好借的时间(一般1、2个月内为好),对这些员工做好鼓励,在心理层面要给大家轻松、可信的氛围,这种主动寻找机会跨组调动员工的做法,打破组织边界,极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文化土壤,对于提升团队作战力带来的价值、意义远超工作任务本身。不能等出现了强烈的地盘意识再去扭转,而是把其消灭在日常。
2.主动推行小范围轮岗
如果没有借调这样的契机,应该有意识主动去创造。任务不紧张时,可以搞一次小范围轮岗。对人轮岗与对系统进行切换演练,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对象,相同的理念。另外,应进一步考虑,重要岗位是否可以建立AB角色?如何把人力共享、混用方面的表现,作为重要的绩效考核项?对技能难以胜任,或者考核不合格的员工,是否积极推动进行岗位调整?
3.设置A、B角色
设置A、B角色是很多企业中常用的方式,对于技术部门来说,可以对组、团队层级的技术负责人设置A、B角色,应该是作为一种公开机制,但建议不要把敏感度提升到“组织级别”这么高,以“技术考虑”为口径来解释更佳。A、B两者可不是“轮值主席制”,而是正职和有潜力的培养对象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下,A带队,B不对A形成任何威胁,仅在必要的情况下,用于适当平衡话语权、降低A的地盘意识,是以良性发展为出发点的牵制策略。
找到适合的答案后,这些方法都可以使用。去除地盘意识,可以让团队如钢筋混凝土一般坚不可摧。
时常检视自己是否存在私心,时常关注去除技术组织和团队中的地盘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大范围调度不同职能组的员工互相帮忙,是我多年工作中最可圈可点的。在这方面,每次合理的尝试,结果都是成功的,每次都是。
人的地盘意识或多或少是客观存在的,有时是不合理的组织方式造成的。
在我的第一份工作中,有一个转变至今仍旧印象深刻,我们大约12个经理负责某业务板块的系统建设工作,当时一共带了30多个系统,后来机构改革,组织颗粒度细化了,我们12个人被分成了4个组,30多个系统被分拨划开,对应分配到各个组。貌似大家有更多的升级机会了,但这个好处是表面的,实际结果是整体承载力出现了巨大的滑坡,原来有点活儿互相搭手就完成了,现在情况呢?如果需要帮忙,要先请示,对方组认为这个系统已经划给你了,因而百般推辞,沟通成本极高,事情推不动。
就像与同桌儿在中间划了条线,领地意识、官僚化,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有些工作如同陷入泥潭,是我离开第一份工作的原因之一。其根本原因是组织架构调整中,切分组的颗粒度错误,最终以地盘割据为果,“惩罚”了我们。这种形态下,不应该将主因归结为人的自私心,是组织方式让一直客观存在的自私得以膨胀。
具体看个人心态,也可以将其当作“成长的烦恼”而已。前面说了,不要愤世嫉俗。但无论如何,这个例子作为典型案例,是很具有真实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