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2 基于非线性理论的模型

20世纪80年代末,Disbro和Frame讨论了混沌动力学行为方法,并用它来解释GHR(Gazis Herman Rothery)交通流模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K近邻非参数回归算法得到了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avis G和Nihan,他们通过反复实验并与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了比较,验证了K近邻非参数回归算法在交通流预测中的有效性。到了21世纪,Attoor Sanju Nair等对交通流表现出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对其进行非线性分析,并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设计了新的预测方法。

国内基于非线性理论的模型始于21世纪,贺国光、马寿峰等(2002)结合交通流的随机性,对小波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交通流预测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陈淑燕和王炜(2004)对交通流的混沌特性进行了分析,引入Lyapunov指数,提出一种新的预测模型。随后,对于小波理论和混沌理论的研究纷纷出现,并将小波理论与其他模型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承向军、刘军等(2010)对欧氏距离给出了新的定义方式,并运用分形方法对交通流进行预测。董春娇、邵春福等(2011)也对交通流的混沌特征进行了分析,将混沌理论与Elman网络相结合,提出一种交通流预测模型,并验证了预测效果比传统的神经网络模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