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换工作体现能力,只做一样是无能,你怎么看?
一、题目
有些年轻人认为,工作能力体现在换了很多工作,体验不同的工作上。他们认为,一辈子只做一样工作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你怎么看?(山东省考面试真题)
二、讲解
1.拆解题目,快速分层
遇见一道综合分析题,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分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层的快慢、好坏直接决定答题的质量。我一直认为,所有的框架、模板、套路、结构,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又好又快地分层。理解这一点,有助于你在面试时抓住更核心、更关键的东西。什么叫面试?简而言之,就是回到生活和工作中,层次清楚地有啥说啥。只要是说话,就离不开层次,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层次直接决定表达、答题的质量,再重视也不为过。
在高度紧张的面试中,我主张速战速决,怎么简单怎么分层。越是复杂的模板,越是精致的套路,年轻人越难适应面试考场。反而是那些傻大黑粗、简单直接的分层方法最管用。以这道题为例,题目中涉及三个观点:一是工作能力体现在换工作上;二是工作能力体现在体验不同的工作上;三是一辈子只做一样工作是无能的体现。我在模拟的时候,就是直接针对这三个观点立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三个观点。这样分层就特别简单。
这种方法的关键就是把整体拆分成部分,从部分入手去解决问题、提炼观点。有些题按照标点符号拆解,有些题按照人和事拆解,有些题按照关键词拆解,有些题按照问题拆解,大家心里面有了这根弦,很多题目也就变得简单许多。
2.有些观点要旗帜鲜明反对,有些观点要看到其合理性
我们经常讲,面试答题要有辩证的思维。就是说,有些观点表面上看不靠谱,但是换个角度看就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这种合理性以恰当的方式和语气说出来,见人之所未见,看问题会更加全面,是一种巧妙的答题策略。但是,有些观点从头到脚都是错的,或者与公务员的内在要求不符,那么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实事求是地讲,能频繁换工作确实说明一个人有可取之处,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这就属于有合理性的观点。但是,“一辈子只做一样工作是无能的表现”,就属于不合理的观点。你如果非要标新立异,也能找出点儿理由支持。但是,你参加的是公考,很多公务员都会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你否定这样的人生,说这是无能的表现,既不客观,还会得罪在座的考官,何必呢?
所以,遇到有合理性的观点,一定要在否定的时候,指出其合理性。这不但不会降低否定的力度,反而显得更加宽容、客观、理性。我在模拟答题的第三条,就先肯定年轻人追求新鲜体验这一点,再否定把这种追求绝对化、极端化、片面化。遇到一无是处、连立场都不对的观点,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要和稀泥。我模拟答题的第一条、第二条都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不留任何余地。大家比较一下,琢磨一下。
3.最佳的打脸方法是反例
有些综合分析题,需要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还有些综合分析题,需要我们反驳对方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简单,自说自话即可。但是,反驳观点则要找出漏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正确的观点,这是比较困难的。就好比武术表演相对容易,实战对抗比较困难。尤其是有些题目的观点只是诉诸情感的看法,或者是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很难被驳倒。这个时候最佳的证明其错误的方法就是举出反例。
像题目中的观点“工作能力体现在换工作上”“不换工作是无能的表现”,很明显没有任何逻辑,属于年轻人的价值判断。对此,讲道理是没用的,甚至是苍白的,只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简单的方法是抛弃讲道理,直接举例子,只要找出来一个反例,对方的观点就不攻自破。我在模拟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三、破题
纵向上,直接拆解题目破题,针对题目中的三个观点立论、分层。最后一点提出对策,也是个人的表态。
横向上,基本符合如下结构:连接词+鲜明的观点+钩子(过渡)+抛出去(论证)+收回来(扣题)。
四、模拟
这些年轻人的观点是一种偏见,是不够客观、有失公允的。具体来讲,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一辈子只做一样工作,绝对不是无能的表现。这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人类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一辈子只从事一项事业。比如袁隆平—中国最大的“90后”,一辈子都在研究杂交水稻。再比如钟南山—疫情期间全国人民最信赖的人,一辈子都在与呼吸道疾病做斗争,倘若非典之后,钟老转去研究其他疾病,那么也许我们的抗疫之战将更加残酷、曲折。所以,一个人一辈子做一样工作,绝不是无能的体现。
第二,工作能力体现在多方面,却很少体现在换工作上。平常工作中,我们认为一个人工作能力强,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这个人执行能力强,领导交给的任务,都能不折不扣地完成;或者是,这个人敢于担当,面对急难险重的工作,不会皱眉头,敢于迎难而上;又或者是,这个人创新能力强,别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他能见他人之所未见,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找出巧妙的解决方案。这些都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大家公认的常识。年轻人认为换工作代表能力强,只是一种偏见。何况,有些人工作几天被辞退,也会被迫换工作,难道这能代表工作能力强?
第三,真正感动生命的体验,恰恰是用一生的时间追求伟大的目标。年轻人追求刺激,追求新鲜的生命体验,这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应该鼓励的。很多年轻人正是在追求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赢得巨大的成功。比如,摩拜单车的创始人正是在追求不一样的人生中,既造福了社会,也成就了自己。这是我赞同的。但是,决不能将此作为绝对的标准。通过换工作去体验,体验到的只是新鲜感,是浅层次的体验。而袁隆平、钟南山的体验才是更美好、更持久的,所以他们八九十岁依然精力充沛。对此,年轻人一定要心里有数,不能人云亦云,过于浅薄苍白。
第四,正确的做法是在立足之地深挖下去,等待“清泉”涌出。年轻人关注个人能力,想要实现自己,是很正常的需求。但是,如果把换工作作为追求的目标,刻意追求换工作,甚至以此来标榜自己,那就是舍本逐末,很难有所成就。我们年轻人一定要把心思用在正路上,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天的工作,深深地扎下根去,如果有一天机会真的来临,那也不用矫情,勇敢地追求更高的目标即可。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与刻意追求换工作,方法不一样,效果也不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