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学校发展蓝图——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第一节 学校文化的构建背景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一所学校只有真正发现并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文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

通州区民族小学通过不断地思考、调研与梳理,根据实际,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与需求,决定以和悦文化为核心,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培养师生的民族情怀。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政策背景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通过构建优质的学校文化引领其内涵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深入思索与探究文化立校之路的动因与实践行动,会发现这在本质上是对国家“文化强国、文化强教”基本战略的落实。为回应国家层面提出的“文化兴国、文化兴教”的文化战略,北京市教育界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提出了北京市的行动策略。其中一项就是“形成中小学办学特色。开展育人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试验,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变革,进一步激发学校自主发展活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评选500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为落实这项政策行动,2013—2016年期间,北京市教委先后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文化研究中心、北京教育学校等专业的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学校文化示范校的评选工作,并于2016年底完成了全市500所学校的评选。我校于2015年底参与了北京市第三批学校文化示范校评选,学校文化体系的系统构建也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展开的。

二、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现占地面积4 379平方米,建筑面积2 878平方米。目前,学校有教师38人,教学班12个,学生4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近106人。学校有80多年办学历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这成为凝练学校办学文化的重要基础。

(一)办学优势

1.学校地理位置优势

学校紧邻新华大街,处于通州区发展与建设的核心地带。周边大校、名校林立,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

2.学校历史发展优势

通州区民族小学历史悠久,迄今已80多年。原名为穆光小学,1938年由金吉堂联合回民中的有识之士创办,1940年4月30日正式开学。1951年,政府接管穆光小学。1955年,学校更名为回民小学;1957年更名为民族小学,并一直沿用至今。学校内涵积淀日久弥深。多年来,我校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为通州的发展与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

3.学校品牌创建优势

民族团结与融合教育,是我校主打的品牌。这不仅是学校校名的具体内涵,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学校特殊的重任,也可以说是其他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4.学校规模管理优势

学校规模小,管理就变得直接、灵活。北京市和通州区民族教育委员会也为我们民族学校搭建了很多平台。因此,我们是小学校大舞台,师生面临发展与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多。

(二)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好习惯养成教育。即教师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水平,最终使学生在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勤奋学习、健康身心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全体师生努力,好习惯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区里享有一定声誉。2010年,学校《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性研究》被确立为区级重点课题;2012年,学校在规范化建设验收中顺利通过,并被评为特色建设优秀学校。近年来,我校《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被评为区级一等奖,送交北京市参评,获得市级一等奖好成绩。我校体育节、主题教育等工作曾多次被通州电视台宣传,“好习惯银行”做法被《中国少年报》刊登。干部教师论述习惯培养的多篇论文获国家、市、区奖,其中《以校训为核心,引领学校全面发展》一文,被刊登在《通州教育》刊物上。

三、学校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理念传承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我校的办学特色好习惯养成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民族小学和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经过专家以及全体干部教师透彻分析、重点结合学校好习惯养成办学特色而提出的。因此可以说,和悦文化既传承了学校教育传统优势,同时又结合学校民族教育特色进行了提炼与提升。和悦文化建设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一)奠基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2007年以前。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习惯培养,2006年,提出了“好习惯养成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与交流。可以说,习惯培养这项工作进行得非常扎实深入,学校与教师均积累了大量管理经验,以及鲜活案例。

但从另一层面而言,就学生习惯培养,只是处于一个泛化阶段,因为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是每所学校都在做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作为民族小学的特色工作进行真正明确。

(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2007—2013年。2007年,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启动。学校开始重视办学特色,不断提炼自身优势资源,构建规范办学体系。

我校认真梳理以往教育教学工作,认识到学生习惯培养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总结出我校的成功经验,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2008年初,我校研发了《好习惯早养成》层次性系列要求读本,读本将40个好习惯按低、中、高年级段,具体规范了学生需达到的标准。学校还组织教师对照教材,深入挖掘、列举所有课程教材中的好习惯培养因素,并汇编成册。教学中,教师们依据纲要,对照要点对学生进行训练,使训练重点得以明确和落实。

根据学校特色建设方案,立足学校发展现状,2009年初,我们着手编写学校特色建设校本教材,9月投入使用。本套教材共7本,《好习惯早养成》1本,为各年级段40个好习惯层次性系列要求,即纲要性读本;《好习惯从这里起步》6本,每年级1本,每本编有8课书,每课书以一个好习惯为题目,每课书的具体内容由两课时完成。

至此,好习惯养成教育逐渐发展成学校的教育品牌,校训也是凸显习惯养成特色,即“好习惯,好未来”;学校管理经验多次在区级进行交流,并在《中国少年报》《通州教育》上发表;《好习惯早养成》校本教材分获市、区级一等奖等。

在这个阶段,我校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办学特色为“好习惯养成教育”;育人目标是培养“扎实的基础、良好的习惯、健康的身心、鲜明的个性”的学生;明确学校的校训是“好习惯,好未来”。

在这个阶段中,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做了大量基础性与探究性工作,夯实了习惯培养教育工作的基底,也凸显了办学特色。

(三)明晰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2013年至今。2013年9月,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内涵,一直在探寻促进发展的核心要素与动力。

北京教育学院多位专家为我校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多次深入课堂听课,分别与干部、教师、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举办专题讲座,最后结合统计出来的各种信息与数据,进行细致、系统、科学的分析,为学校做出了一份非常具体、可行的诊断性报告,为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经过全体干部教师深入讨论,我们确立民族小学以“和悦文化”为标志,实施“习惯养成、民族情怀”为核心育人要素的和悦教育。这既是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好习惯培养传统的传承,又发展和强化了学校的民族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