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公有链浪潮
公有链浪潮的主要内容包括:
■ 比特币诞生后的历程
■ 暗网与竞争币
■ DPoS机制和以太坊
1.2.1 比特币诞生后的历程
1.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比特币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而是一系列技术的集合。在这里面包含了:点对点的网络、时间戳、加密技术、工作量证明等。把这些技术综合提炼出来就形成了区块链的概念。
简单来说,因为比特币的系统是通过一个个区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把构成比特币的数据用一个叫做区块的盒子存储起来,再用哈希算法把这些链条串联起来,最终也就形成了区块链。
区块链的五个应用场景如下:
(1)第一类场景:跟资产相关的应用。例如,数字资产的发行是指ICO、支付以及跨境支付、银行之间的交易和结算等。资产类相关的应用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2)第二类场景:记账方面相关的应用。例如,股权的交易、区块链的金融、商业积分等。
(3)第三类场景:基于区块链交易不可篡改的特点相关的应用。例如,溯源、众筹、医疗证明、存在性证明等相关的权益证明也符合这一类的标准。
(4)第四类场景:基于区块链点对点的特点相关的应用。例如,应用到共享经济、物联网,通过去除第三方中心节点来提高效率等。
(5)第五类场景:基于区块链隐私匿名的特点相关的应用。例如,保密相关的匿名交易、信息保密等。
这些应用场景为现阶段的区块链行业发展带来了活力,无数前仆后继的人才也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带来了不可替代性。但这一切都归功于诞生于密码朋克邮件组的那一团星星之火。
2.中本聪的星星之火
有个比喻非常好,区块链的世界是一片黑暗的、茫茫不知边际的热带雨林,中本聪第一个点亮了火种,带领着探索者们走进雨林的中央,随后探索者们以此为根据地,向各地进发。有的向右侧前行,有的向左侧前行,有的为了走得更远,先退回来一点又开始横向探索,有的探索者们走着走着,还会再分成几小股,但是无论沿哪个方向,探索者们的目标都是完全一样的:走出这片雨林,把亮光火种传递出去。
至今人们对中本聪仍然一无所知,这个名字在日本很像在中国一个叫张三的。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匿名的、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中本聪,在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后,开始在黑暗中默默地探索。直到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的软件客户端终于调试完毕,中本聪挖到了高度为0的比特币创世区块,在黑暗的雨林里点亮了第一束火光。
扩展阅读1.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给他人转账成功的记录
第一个帮助和认可中本聪的哈尔·芬尼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道,他推断自己可能是第二个运行比特币客户端的人,并在后面收到了中本聪发送来的10枚比特币,因此他也确定自己就是第一个收到比特币的人。当然,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给他人转账成功。这一点很关键,在比特币没有诞生的阶段,很多关于加密货币的想法都没有想到这一步。这意味着一个最基本的概念——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被实现了。人们的资产可以自由地在链上转移,而且只受自己的私钥控制,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和审查,这件事情自然是意义非凡。
3.最早的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社区
随着链上交易越来越多,更多人开始参与和交流比特币,中本聪建立了一个名为SOURCEFORGE的论坛,用于讨论比特币。随后2009年11月,他们把沟通的地点迁移到了Bitcointalk.com,这一步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后面会发现更多天才一般的想法都是在论坛上被实现的。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认为一个区块链项目要想成功一定要具备三辆马车:底层技术过关;经济模型正确;庞大的社区支持。
比特币的第一辆和第二辆马车都来源于密码朋克的灵感,而第三辆马车的出现就是从比特币论坛开始的。比特币论坛中诞生了无数可能,支持者和将信将疑者都在为论坛里的比特币模型不断地争论,经过开发者和用户群体为技术改进做出的不断尝试,区块链技术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改善。
4.价值10 000枚比特币的两个披萨饼
1)“披萨节”的由来
比特币论坛里的传奇故事太多,其中火出比特币圈子的当属那个用10 000枚比特币买两个披萨的佛罗里达小哥。
事情发生在2010年5月18日,一位ID为Laszlo的美国佛罗里达小哥突发奇想,他想让论坛里的网友给他订购两个披萨送到他家,作为回报,他愿意支付10 000枚比特币给对方。这无疑在比特币发展史上画上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符号,因为在这一天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要用比特币购买商品。早期的一些比特币交易网站虽然也给比特币挂上了交易价格,但都无人认可。
帖子虽然发出去了,但是Laszlo只得到了少数人的回复,更是没有人愿意给他做这笔交易。直到四天后这件事情才迎来了转机——一个叫Jercos的小哥定了两个外卖送到Laszlo的家里,随后Laszlo发了一张图对他表示感谢。
这是一件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很多人将5月22日亲切地称为比特币的“披萨节”。
2)关于“佛罗里达小哥”的三件趣事
关于这件事情还有其他趣事,第一件事是这位ID为Laszlo的网友实际上极有可能是比特币的第一位GPU矿工,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称自己是第一个写出GPU挖矿程序的人,这比传统的CPU挖矿方法要快很多,这也就是他当时就能有这么多比特币的原因。
第二件事还是关于这位Laszlo,他在2018年又订了两个披萨,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尝试了用闪电网络去支付,同样的两个披萨,过去比特币转账需要花费10~60分钟,而比特币闪电网络只需要几秒。
第三件事是关于这10 000枚比特币的,当时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只有0.03美元,而两个披萨约为50美元,不过随着认可比特币的人越来越多,比特币的价格也在变高,以至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在他的论坛下面留言,600美元的披萨好吃吗?2600美元的披萨好吃吗?后来有人就问100万美元的披萨好吃吗?
3)比特币的价值来源
日前,比特币已超出它的历史最高值——22 000美元。比特币价格发展的速度和倍数令人咋舌,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疑问:比特币的价值究竟从何而来?
比特币的价值来源于何处一直都是经久不衰的问题,这个问题将贯穿比特币和区块链发展的始终。有人认为比特币的价值来源于矿工挖掘的成本,电费和矿机的成本是比特币价值的源泉;也有人说应该是价值指导挖矿成本,而非挖矿成本指导货币价格,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比特币价值等同于维护比特币网络安全的成本;还有人坚持认为比特币的价值来源于收藏价值,它拥有2100万枚的总量上限。
当然,人们现在普遍认为比特币的价值来源于每个人之间的共识,人们之间互相认可比特币是一种非常好的避险资产,因此对这种避险资产给出了自己的价格,就像人们对待黄金一样。
4)比特币“竞争对手”的产生——域名币
在比特币论坛的帖子上每个人都在讨论有关区块链的一些内容,甚至在论坛上出现了比特币的第一个竞争币——Namecoin(域名币),这也是区块链的第二个应用。如果说比特币是一个点对点的支付系统,那么,域名币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DNS域名管理系统。因为全世界仅有十余台DNS服务器是用于解析域名的,而且大都集中在美国,例如.com、.net等顶级域名的DNS服务器都在美国。
服务器的权力在理论上非常大,想要封掉一个域名是非常容易的。而中本聪本人非常抵制中心化的审查机制,他提出要建立一个自由的域名解析服务器,但同时又不希望让比特币变得更复杂。因此他提出了这个设想,希望论坛里的其他人能帮他实现。事实上在一年后,这个设想就被实现了,这个产物就是诞生于2011年4月的域名币。域名币和比特币的底层逻辑非常相似,甚至两者之间的挖矿都是联合进行的。但域名币的矿工多了一项职责,即提供域名解析。域名币上的域名都是.bit结尾的,并且矿工将IP和.bit的域名都记录在对应的区块链上,那么区块链就变成了一个DNS服务器,他人谁也别想干预,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域名体系。域名币本身作为一个支付工具,用于维护域名的存在和注册。
1.2.2 暗网与竞争币
1.暗网
1)“暗网”的定义
很显然,用.bit作为自由域名出现的计划并没有能获得成功。因为在当时人们能想到的一个去中心化审查的网站已经诞生了,它并不是以.bit为结尾的系列域名,而是一个更加为世人所知的、神秘莫测的、饱受争议的网络——暗网。
暗网并不能通过正常的超链接访问,通常人们如果想要进入这个网站,必须要经过TOR链接。虽然.bit的计划落空了,但比特币却因为自身极强的匿名性被暗网的用户所青睐。
2)暗网产生的原罪
暗网的产生来自于“丝绸之路网站”的创始人——乌布利希。乌布利希原本是美国德州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而且成绩优异。他曾经在纳米科技实验室发表了太阳能电池的学术论文,并受到该领域专家的关注。但是,当乌布利希接触到密码朋克后,他意识到比特币的匿名性非常强大,之后,这个人就开始下决心要去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网站,一个依托于暗网的“黑色淘宝”。在这个网站上,用户可以买到一切的违禁品,甚至是买卖活人或者更恐怖的东西,在“丝绸之路”上,用户只能使用比特币来支付,这让区块链技术受到了用户的空前关注。
“丝绸之路”作为比特币发展史的一部分被永远地记录在了历史中,这也是区块链技术第一次被人们大规模认可。但也因为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恐怖事件,比特币也被印上了洗脱不掉的原罪。
现在,很多伪科学家反对比特币的使用,大部分人的论据就是暗网的滥用。暗网和比特币的匿名性,帮助乌布利希极大程度地躲避了警察的逮捕,直到两年以后这个臭名昭著的罪犯才被抓住。
2.莱特币
1)李启威与莱特币
“丝绸之路”网站虽然见不得阳光,但“莱特币”的产生却由此得到启发。提起莱特币,不得不提到谷歌前华裔工程师——李启威,他的一生在了解了“丝绸之路”网站之后迅速被改变。李启威认为,对于“丝绸之路”来说,比特币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就像是传统世界的黄金一样。那么,既然有黄金,为什么我们不能再造一个白银出来?
作为黄金的比特币因为其价值高,所以对网络安全的需求也很高,10~60分钟的区块确认速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户如果只是小额支付,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个时间段可以被缩短,区块之间的间隔缩短一点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在这之后,一个专注于小额支付的白银币——莱特币诞生了。它也是比特币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币。
在莱特币牛市的最高位置,莱特币创始人李启威在Redditr论坛发布了一篇相当诚恳的文章,简单概括就是:他本人将所有的莱特币全部清空套现离场。当他发布这封信的时候,莱特币正处于牛市的最顶峰,甚至有人直言李启威是上一次牛市出逃最成功的人之一。
虽然,对于李启威的做法我们不能评价它的好坏,但对于一个区块链项目来说,早期核心成员持有更多Token可以提供足够多的激励,而项目成熟后核心成员减持再隐退,也不失是提高社区中心化的好方式。创始人出售其所有Token这件事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不过,李启威之后依然全职在莱特币社区工作,保持着和之前一样的热情。其实,莱特币本身就是在比特币的代码基础上修改而来的,因此无论是李启威本人,还是他的莱特币社区,他们对比特币都是非常有好感的。这种好感还在莱特币社区里演化出了一句口号——“比特金,莱特银”。这也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后期莱特币兑换美元的价格持续波动,但莱特币兑换比特币的价格却始终保持平衡状态。很多人也就因此把这句话当做莱特币唯一的价值源泉。
2)莱特币的第一次尝试:时间间距的缩短
莱特币一开始和比特币之间的区别并不大。比特币的间距每次一般是10分钟,通常人们挖矿以6个为一组确认数,这样算下来比特币的确认时间一般是60分钟。所以莱特币针对性地把每个区间缩短至2.5分钟,即比特币的1/4,因此规定莱特币的总量也是比特币的4倍——8400万枚,同样的挖矿的奖励每四年减半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莱特币是以牺牲网络安全为代价来缩短区块之间间隔的,但是区块链网络本身环境很复杂,往往遍布全球。每个矿工之间的节点并不一样。
区块之间本身传输的时候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区块传输需要消耗十几秒,而区块间隔只有150秒(2.5分钟),那么对于网络不好的矿工来说这是非常不友好的,他们的网络很容易产生意外分叉,进而导致网络安全性下降。后来以太坊区块间隔十几秒,为了解决意外分叉的问题还专门添加了幽灵协议。
3)莱特币的第二次尝试:改变加密算法
回到莱特币本身,其第二次尝试是改变加密算法,以对抗产生垄断效应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矿机。莱特币将比特币算法SHA-256变更为Scrypt。其实这个改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0年,买披萨的小哥就已经尝试使用效率更高的GPU挖矿,碾压了其他CPU矿工。而到了2011年,比特币FPGA矿机的诞生,其超高的效率碾压了GPU矿工,这在社区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因为,中本聪本人是主张GPU的,因为CPU挖矿门槛很低,任何一台家用计算机都能参与进去,这样做就能让网络中的节点越来越多。全节点越多,比特币区块链账本的备份数量才会越多,网络就越安全,越不可篡改。2010年后,比特币进入了显卡GPU挖矿时代,一部分小的家用计算机开始掉队,但是全网的算力在不断提升,这对于区块链本身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而FPGA的到来又一次打破了这一平衡。它比普通的CPU、GPU更强,可以通过写入程序来进一步优化设备挖矿性能,但是与之而来的代价就是灵活度下降。并且FPGA严重逾越了“家用设备”的边界,脱离了家用设备,这也就意味着全网节点变少,进而影响到了整个网络的安全。
而从莱特币诞生之后,社区开始为FPGA矿机争论不休。由于SHA-256已经被FPGA攻克,因此莱特币只能采取Scrypt加密算法。事实证明Scrypt是对GPU友好的。Scrypt确实延缓了莱特币的FPGA矿机的诞生速度,但也只是延缓。
后来针对莱特币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矿机诞生了,莱特币从此也告别了家用机的舞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如果莱特币不采用新的Scrypt算法(莱特币采用的挖矿算法),而是采用SHA-256,它极有可能被已有庞大算力的比特币矿工进行51%攻击。由此,具备新特性的莱特币开始快速发展。
扩展阅读1.2 莱特币与比特币的关联
莱特币和比特币之间太像了,但事实上莱特币的技术发展是丝毫不逊色于比特币的。例如,它的隔离见证技术和闪电网络。莱特币的发展速度绝对不会输给比特币,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它的更新速度还走在比特币的前面。而且,莱特币和比特币之间的关系非常好,李启威曾经说,希望能让莱特币成为比特币的一条副链,这和其他社区想要取而代之的方式截然不同。
3.PoS的诞生
1)“厄尔尼诺现象”带来PoS诞生的契机
比特币扩容这个想法一直影响着比特币社区,包括闪电网络和侧链。但是在2010年时,比特币的区块并没有达到需要扩容的极限,那个时候的区块大小也只有不到20KB,远远不需要扩容。他们不担心比特币会不会拥堵,反而更关心的是比特币太耗电了。
尤其是2010年底到2020年期间,新一轮的厄尔尼诺现象爆发了。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是由洋流导致的,让北半球的冬天变得异常温暖,最严重时会让北极的气温飙升到0摄氏度,但同时又带来极端天气,例如近赤道的暴风雪和龙卷风。
正巧有专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和现在的温室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种论调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比特币社区。因为比特币挖矿本身需要耗电,这让人觉得它是不环保的。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整个社区的人就傻了,因为它和技术问题完全不一样。其他问题大家只需要持续地去研究新技术就能解决,但是耗电问题是无解的。
在工作量证明挖矿区块链里,网络的安全需要有足够大的算力来保证,算力越大,作恶的成本也就越高。而这些矿机每一次的计算,都要依靠电力这一终极能源。想让比特币省电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牺牲比特币本身的安全性。事实证明,随着比特币价格水涨船高,比特币的挖矿难度就没有降过,反而一直在上涨。
为了解决比特币耗电问题,2012年,一位化名为Sunny King的人和Scott Nadal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点点币:点对点使用权益证明的加密货币”,文中提出可以用新的共识机制来降低耗电量——Proof of Stake(PoS),即权益证明。过去矿工通过算力给网络提供安全性,想回滚篡改账本就必须具有51%的算力,这就需要耗电。而通过PoS不需要费电挖矿,它只通过持币用户给网络提供安全性。
点点币之所以能做到降低电耗,完全是因为它不是单纯的PoS机制,而是PoW+PoS混合机制,这样设计负责记账的节点就不再通过算力去竞争记账权,而是通过币龄来竞争。
定义1.1:币龄
在点点币的算法里面:币龄=持币量×持币时长,例如一个人手里有5枚币,持币6天,那么币龄就是5×6天=30天。币龄越高,成功出块的概率就越高。同时点点币每年增发1%,用于奖励PoW出块的节点。
2)发明PoS的意义
PoS被发明出来并不意外,如果说过去的PoW是按劳分配,那么现在的PoS就是按钱分配。谁持有越多的Token,被选中出块的概率就会越大,被选中的次数越多,获得的奖励也就越多。如果,A用户和B用户同时在点点币上挖矿,A有100万个Token,B只有19万个Token,那么一年后,按照规律,A应该会有101万个Token,B只有10.1万个Token,A赚了10 000个,B赚了1000个,差距就是9000个;而第二年以后,A就会产出101万的1%个也就是10 100个,B只产出了1010个,差了9090个,差距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B永远无法追上A的持币量。这样一来,系统中最有钱的那个一定会逐步控制整个网络。而且,这里面还有交易所的参与,用户会把钱放到交易所里进行交易,交易所里有大量的Token,这些Token会自动产出大量的Token,交易所能从其中赚到很多的利差。高持有者一天可以产出大量区块,而低受益者没有产出甚至获利低于自己打开计算机的电费,整个系统中的全节点账本就会越来越少。这个时候点点币就已经不能被看做是一种区块链的形式存在了。
1.2.3 DPoS机制和以太坊
1.BM和DPoS机制
1)BM和中本聪的交锋
在2010年7月底的一天,一个网名叫“Bytemaster”(BM)的网友在比特币论坛上面抱怨,说比特币太垃圾了不能完成微支付。他说在小额支付中,CPU、带宽和硬盘存储这些都属于非常珍贵的稀缺资源,比特币根本没有办法为小额支付提供资源,而且比特币的等待时间也太长了,要等10分钟才能出一个。这篇帖子直接引起了比特币论坛的终极管理员——中本聪本人的注意。中本聪先建议他别抱怨,看看“小吃机”的帖子,那个帖子里已经写了怎么用比特币在10秒以内完成转账,而且这个方法比信用卡欺诈的概率要小得多。最后,中本聪向BM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如果你不相信我,或者说你没明白我的意思,那不好意思,我没时间让你相信”。中本聪认为银行体制破败,于是向银行发起挑战而完成了比特币的设计。
但BM并没有被中本聪的话击退,他凭借一己之力为区块链开辟了与之前PoW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BM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做一条链。在被中本聪回复后很久,BM经过长期的思考,终于想到了阻碍比特币区块间间隔进一步缩小的原因——对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想要达成共识实在是太难了。
区块链网络里有成千上万个系数,密码学可以做到让这些节点在街道广播后快速验证,但是密码学做不到让广播传播的速度变快。虽然比特币的区块只有1MB,但是它的网络传输仍然是个大问题。比特币的全阶段所处环境比较恶劣,因为无法得知它是在南京,还是在南极。如果区块间隔太短或者区块增得太大,都会影响网络传输,一旦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不能及时更新到最新状态,链就会变得不安全或者说极度不稳定。试想,假如两个矿工在同一时间里计算出了一个新的区块,但是由于网络问题,双方都觉得自己是第一个算出来的,怎么办?为了决定奖励谁,两者之间还需要进行一次算力计算,比较一下一个区块,这样既浪费电力,又影响网络安全。
既然比特币不能更快的原因是有太多的人在里面挖矿,达成共识的速度太慢,那么是不是减少矿工数量就好了?于是,BM想到了用Token投票的办法,带来了崭新的DPoS机制,即委托权益证明。在比特股里,系统设计了若干位见证人节点来投票按照某个顺序来轮流负责打包区块,获得区块奖励和手续费。
简单来说,在采用DPoS共识的区块链里,BTS即“股份”,持有了股份就是这家“去中心化公司”的股东,任何持股者都可以投票选出见证人来完成这个工作。虽然,DPoS的出现牺牲了去中心化,但是它给Bitshares(比特股)这条公链带来了更高的性能,比特股的性能足以证明它能每秒完成上千笔转账,大大超过了比特币和莱特币。
2)“门头沟”失窃事件对BM的影响
这一次人们第一次尝试了高性能的区块链,且带来了无限可能。当然人们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决定要搭建一个中心化的交易所。直到2014年,当时世界最大的交易所——MT·GOX(门头沟)失窃,约有85万枚比特币从这家最初致力于卡牌收集游戏的交易所被偷走,直接造成全网7%的比特币丢失。这造成了2014年比特币熊市。
而且,由于比特币天生的隐蔽性,这笔钱至今也才追回了一小部分。即使在被盗后门头沟就已经冻结了这些被盗比特币的交易权,但是也因为时间越来越长,人们不知道这些比特币有一天会不会被放到市场里去抛售。门头沟被盗后,很多人失去了自己一生的储蓄。人们开始对一切中心化交易所感到愤怒,认为只要是中心化的交易所就没办法管理好他们的资产。
大家开始提出一个问题:难道就不能让用户自己掌握加密私钥,自己在交易链上结算吗?比特股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给出了答案。他们在比特股上发行资产,例如BTC网关、LTC网关,再让其和真实的交易挂钩,让社区中知名的节点作为承兑方出现进行托管和转换,然后,比特股再通过抵押BTS的方法发行比特人民币和比特美元。当然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例如网关会出现然后作恶,或者是被恶意攻击,但总而言之,这个思路是进步的,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比特股最终没能走下去,2015年,在BTS手续费升级的过程中,BM的决议被以4:7的投票否决。这既证明了DPoS社区的去中心化能力,又导致了BM的灰心丧气,他写下了一篇论文“why、why、why”后离开了社区。
2.维塔利克·布特林封神,以太坊突进
1)以太坊诞生的前因后果
出生于1994年的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从自己的父亲那里了解了比特币之后,开始为比特币撰写文章。任何一个真正了解比特币的人都会为它的底层而着迷,包括维塔利克·布特林在内。比特币原先只是在小众圈子里的一个项目,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之后,塞浦路斯银行为了偿还自己居高不下的债务直接从储户的账户里提取了6.75%~9.9%的税,这一举动直接惹怒了民众,也让其他人发现了比特币的存在。人们开始走上街头抗议,也有人举着使用比特币的牌子上街游行,这次塞浦路斯的国家危机竟然成了比特币爆发牛市的导火索。
2013年10月,看到比特币牛市的维塔利克·布特林决定退学,专心从事比特币和区块链行业,并在以色列看到了Mastercoin(万事达币)等项目。目前,很多人都认为Mastercoin是历史上真正意义的ICO项目。它的方式很特别,是发行在比特币OMNI(基于比特币区块链网络的数字货币通信协议)层上的Token。在看到这些项目的使用协议之后,维塔利克·布特林意识到,或许可以直接在比特币上引入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极大程度地拓展这些功能。
于是,维塔利克·布特林将这些想法整理出来写成了一篇论文,并将其变成提案发送到了社区里。虽然这个想法非常好,但其实早在中本聪还活跃在社区里的时候,就已经能感受到大家对区块链技术的看法:每个人都希望能诞生一个相对简单的账本功能,不希望变得复杂,因为那样可能会失去比特币赖以生存的强大安全性。所以,维塔利克·布特林的提案并没有被通过,于是和BM一样,维塔利克·布特林决定自己去做。这是维塔利克·布特林迈出的一小步,却是区块链进步的一大步。随后,一台世界计算机,去中心化应用平台,未来的百亿美元市值项目——以太坊,正式诞生。
2)智能合约的诞生
2013年,维塔利克·布特林为以太坊写了一份白皮书,吸引到了七位联合创始人,加上维塔利克·布特林自己,社区给他们定了一个新的名字——以太坊八将。一年后,维塔利克·布特林向社区发布了以太坊募资手册,他募集到了31 000枚比特币,当时的价格在1.8亿美元。在募资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时维塔利克·布特林为了筹集资金满世界寻求投资和帮助,但是因为他年纪当时还太小,加上长得也不是很出色,他还曾被误认为是谁请来的外国演员。
事实上,以太坊的众筹绝对能称得上是一次最具商业价值的投资,当时以太坊的众筹价格仅仅为0.25美元,最高点却曾超过1200美元,涨幅接近5000倍。以太坊凭什么能有这么高的涨幅呢?这就要谈到以太坊给区块链领域带来的无限可能。过去,无论是比特币还是莱特币,都依然在利用支付这个基础功能,但是以太坊利用完备的图灵,将一个新的领域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这个概念,最早是密码学家尼克·萨博在1995年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允许在任何一个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可追踪、不可逆转的交易。
好比在租房子时,房东和房客之间经常出现违约的情况,但是假如租客和房东现在签了一份智能合约,房东和租客就可以把押金锁定在智能合约里,如果租客按期离开,则押金自动转给租客,如果租客违约,则押金自动扣除并且转给房东。整个过程都将由智能合约自动完成,没有人可以挪用或者拖欠押金,这样做相比传统合同大大提高了效率。由于区块链底层账本都是不可修改的,因此这份智能合约也会变得不可修改。
对于普通人来说,以太坊的强大之处就是它将DApp的概念推到了世人面前,即去中心化应用。不同于App需要中心化服务器,例如物理机房的亚马逊云、阿里云等。而严格意义上的DApp是没有中心化服务器存在的,它利用区块链作为服务器,以智能合约为逻辑。目前,以太坊已经完成了“君士坦丁堡”升级,如今占据加密货币一半市值的以太坊正朝着它的第二个目标出发——加入分片技术和Casper共识机制。
扩展阅读1.3 以太股为区块链带来的改写事件
以太股的出现可以被评为2014年足以改变整个区块链历史轨迹的两件事之一,它带来了DPoS和去中心化公司;第二件事就是以太坊,它带来了智能合约、去中心化组织,以及2017年的大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