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1.古代器物的制作体现了人机工程学思想
我国具有悠久的社会发展历史,先人们在制作和使用器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体现了人机工程学思想,他们对人造器物的宜人性已经有了深入而精湛的把握。《考工记》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科技汇编名著,编纂于24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在这部古代科技名著中,对车舆、工事、兵器、农具以及礼乐器等器物的制作方法与技术做了详细的记载,其中一些器物(如弓、化铁炉、传统农具等)在宜人性方面十分考究。
2.我国现代人机工程学发展概况
尽管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悠久,先人们积累了许多充满人机工程学思想的智慧,但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建设和发展的时间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至少相差50年。
在我国,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该学科系统地深入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4月,国家标准局成立了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规划、研究和审议全国有关人类工效学的基础标准。1984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国家军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两个技术委员会的建立,有力推动了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发展。1989年,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成立,并于1995年9月创办了学会会刊《人类功效学》季刊,这是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虽然人机工程学在中国已有所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事实上,我国人口众多,很多生产过程都是靠人去操作,因此,加快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有现实与工程意义。近20多年来,我国的人机交互、人机工程仿真技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目前,对于人机工程仿真技术来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走在了国内的前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袁修干教授和温文彪等将计算机图形学用于人机工效研究,开发了MMES软件,可用于生成静态人,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生成的舱室及显示控制器布局可进行一定的可达域及工效评定。袁修干教授通过人体热特性的深入研究,建立了人体二维、三维中国人体热调节模型和数值仿真算法;浙江大学工业工程系最早开发出人机工程仿真与评价系统,包括人机工程咨询系统、人机工程仿真系统和人机工程仿真评价系统。此外,浙江大学的孙守迁教授等对摩托车布局设计和人机工程设计相关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一个人机工程评价模型系统。重庆大学徐铭陶教授等对人-摩托车-路面系统进行动态数字试验技术的研发。
在应用方面,在自动控制领域有着雄厚实力的沈阳自动化所应用Deneb人机分析软件在短短的两年内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华中理工大学(现名华中科技大学)CAD国家工程中心应用Deneb软件完成的“珠江钢铁厂虚拟工厂仿真”项目受到广东省科委的好评。2000年,它与蒋氏工业培训中心虚拟制造研究室联合完成的“上海正大广场施工虚拟仿真系统”,更是首次将虚拟技术和人机技术运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仿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建筑行业也属先进水平。这些例子都说明,人机工程和虚拟仿真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我国南方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医学制造与生命质量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研究部门及相关部门均成立了科研队伍,从事虚拟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自2000年以来多次资助虚拟人几何形状建模、虚拟人动作控制、医学虚拟人技术、工程虚拟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我国该专业的第一个博士学科点,随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大医学部等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当前,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条件、生活品质的要求正逐步提高,对产品的人机工程特性也会日益重视,一些厂商把“以人为本”“人体工学”的设计作为产品的卖点,也正是来源于这种新的需求。
我国973计划、S-863计划、“十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均将人机交互列为主要研究内容。
3.数字化虚拟人体建模仿真与系统研究
国内虚拟人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虚拟人的逼真表示及行为建模、运动控制等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包括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军械工程学院等,这些研究机构在人机工程虚拟仿真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侯宏仑博士所提出的针对人机工程仿真的核心——人体模型而进行的系统化的分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并纳入统一的人体模型框架中,提出适合人机仿真的虚拟人体模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机器人研究所对人体的模型有较深入的研究,袁修干教授基于舒适度作为人体模型运动控制的性能指标函数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都对基于舒适度优化的人体模型控制方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避免了单纯从动力学方面求解人体运动。国内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正在开展虚拟程序,提高仿真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王兆其教授所带领的虚拟人合成课题组是国内虚拟人研究最为先进的团队之一,主要从事虚拟人合成与虚拟人交互方面的研究,包括三维虚拟人建模技术、人体运动的获取与理解技术,以及虚拟人运动生成与控制技术。该团队首先将虚拟人用于手语合成,研制了我国首个基于虚拟人的手语合成系统,在真实感皮肤建模、虚拟服装仿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发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Joint Motion系统,使用定位跟踪器和数据手套,可以同时测量并计算出人体双手肩关节、肘关节及各手指指关节的角度,人体颈部关节的角度,并以此确定人体上肢(包括头部)的运动。与此同时,该团队还开发出了虚拟人运动控制开发平台(VHMotion)。
浙江大学现代工业造型研究所孙守迁教授团队在利用动作捕捉数据进行虚拟人动作合成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主要涉及人体模型构造方法以及虚拟人运动动作编排,基于现有的国家标准和PeopleSize 2000中的中国人人体数据,建立了中国人人体基础数据库和知识库。在体育、艺术、服装、人机工程等众多领域,对虚拟人的应用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同时在面向人机工程的虚拟人生物力学建模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自主开发了人机工程软件系统ZJU–ERGOMAN,实现了人机工程仿真和分析评价。此外,浙江大学潘志庚教授等研究了虚拟人的行为控制技术以及情绪行为的动画模型。中国民航学院贺怀清等综合利用关键帧、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等多种运动控制技术实现了虚拟人动作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西北工业大学的罗冠等、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天树等分别对虚拟人运动控制与合成进行了研究。
吉林工业大学研究了如何利用因子来求取对手伸及界面具有综合影响的驾驶室尺寸综合因子,提出了用于检验驾驶室操作钮件布置合理性的检验公式和用于驾驶员手伸及测量台的设计公式。
值得指出的是,医学领域中的实体人模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相关研究部门基于CT、MRI技术,通过对人体切片、图像采集等科研过程,完成多例数字化可视人体模型,使中国成为第3个拥有可视化人体数据采集技术的国家。该模型提供了一个系统、细致的人体结构基本数据和图像资料,这些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果能按照人机工程领域的科研要求修改这种人体模型的特性,做一些技术处理,例如,把肌肉组织修改为柔性变形、把人体各项肢体尺寸修改为国标百分位人体、添加关节点的自由度与活动域信息等,那么该模型的人机工程学领域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目前基于此相关数据,已构建了中国数字化虚拟辐射人体模型。可视人的研究成果是有关人体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电特性参数和热特性参数等的研究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的陈立平教授等在基于人机工效的人机建模和动态仿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江苏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宋顺林教授等在1995年率先开始了人体动画的研究,他们用LISP语言开发的交互立体造型系统构造人体多面体,用三角函数方程式近似人体步行的动画曲线,得到了较逼真的人体动画。
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指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开始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体运动研究。在“九五”预研项目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室洪炳熔教授开展了对虚拟人建模和运动控制技术的研究,高文教授指导的研究小组对人类面部动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4年大连虚拟会议上,同济大学的陈福民教授等提出一种捕捉人体运动的方法,通过运动捕捉得到人体骨架运动序列,来实现互动虚拟娱乐中人体的运动过程。
国防科技大学的贺越生、卢晓军、李焱开发了面向维修工程的虚拟人素分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维修仿真过程建模,以及基于维修仿真过程的人素分析功能。军械工程学院的王晓光、苏群星开发、设计了一套通用虚拟维修仿真系统,适用于多种装备的虚拟维修训练仿真。
2017年,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北京朗迪锋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最新中国人种的测量数据库共同研发出我国第一个人机工程仿真分析软件产品,标志着国内首套人机工程仿真分析软件SoErgo研发成功,并填补了国内同类技术解决方案的空白。在软件功能与性能上,该软件与国外的商业化软件(如JACK、DELMIA等)处于同一级别水平。北京朗迪锋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还推出了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MakeReal3D系统。
在人机工效数字化评价方法研究方面,我国周前祥等团队开展了“虚拟人典型操作肢体疲劳度分析方法”的研究,通过记录受试者的生理信号来分析其完成典型操作时的疲劳状态与操作力、生理信号等因素的相关性,得出了典型操作时人的力、生理信号与疲劳具有相关性的结果。此外,该团队还针对虚拟人技术在人机系统工效学设计分析与评估中所面临的问题,开展了人体建模方法、工作疲劳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取得有益的成果。
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志键、樊庆文、王德麾等基于成都剂量体模CT扫描切片集对辐射等效假人的数字化建模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辐射等效假人物理模型及其数字化模型。西北工业大学在建立数字化评估系统方面取得实用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成焘教授团队基于中国可视化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力学虚拟人”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人体骨肌系统参数化几何模型,通过输入人体参数,可以转换为具体研究对象的骨肌系统模型;通过运动捕捉系统,可以将测量得到的人体运动转换为骨肌系统模型的运动;通过运动、动力学分析和肌肉力计算,可以得到一个行为过程中的关节力和肌肉力。该模型同时是人体全身骨肌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可以做全身骨骼或局部骨骼的有限元分析,其研究成果在医学、医疗器械设计、人机工程设计、体育与艺术科学、人身事故分析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成功首个“单兵装备人机工程数字化仿真与评价系统SEA”(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1SR016774),首次在三维仿真环境和基础数据库的支持下对单兵装备系统的可视性、可达性、舒适性等指标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深圳大学联合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等构建了一个“机电产品(模具)虚拟样机技术云平台”(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3SR058026)。该平台曾部署在深圳市云计算中心平台上,在企业示范应用中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该平台集成了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各单元技术系统,有效支持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包含虚拟概念样机设计、虚拟物理样机设计与功能仿真、虚拟性能样机仿真、虚拟样机虚拟制造、样机的虚拟运维、样机的虚拟回收等)各开发环节中的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与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