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培养思维的分离与聚合
在创作初期,读者思维是核心。博主有了任何选题,都要先运用读者思维进行思考、确定方向;接着以用户思维来考量:这样的文案能否让人产生信赖,是否有共鸣?在创作时,博主应从粉丝的角度换位思考:关注之前因为何种原因?关注之后的期待和收获是什么?两者之间是否有连接点?这样很多灵感和想法就会冒出来。
最后,当博主生产了许多内容、正在暗暗得意时,消费者思维需要跳出来:这些内容能真正让别人收获哪些东西?有多少人愿意为此买单,付出相应的成本?
博主用消费者思维检视作品时,在筛选中就会放弃那些多余的枝蔓。经过修剪和一系列的分离与递进,留下来的就是精品。
例如,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看完这6本书,我终于会怼人了”的文案。我在灵感阶段是这样想的:现在很多人和我一样,不会拒绝,遇到事常常吃亏。这是用户思维。继而换成读者的角度:有没有什么书,看完后可以学会说话,提升沟通能力?那么,“关于学说话的书”这个选题就应运而生了。再切换到消费者思维上,大部分消费者都会想:关于教说话的书有很多,我为什么要看这本呢?
此时,我需要加一把火,那就改成“看完这6本书,我终于会怼人了”。气势上够爽快,有情绪,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那些深受说话困扰的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吸引别人来阅读。
在每一篇爆款文案背后,博主都可以深挖、发掘这样的思维模式。对别人的爆款文案,我们依然可以这样学习,拆解背后的创作逻辑。
现在,我以美食账号“黄大仙便当日记”作为对象,分析这个账号为什么能1个月涨粉10万。
这个账号发布的都是做饭的视频,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实际上,这是博主经过多轮的思想碰撞,才得出的最恰当、最好用的展现方式。
首先,博主会做饭,也是打工人。她在带饭去上班的某个瞬间灵感迸发:“既然我做饭好吃,那我可不可以做饭展现给别人看?”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她继续思考:“会做饭的人那么多,我与别人有何不同?”得出的答案是“我会家常菜,会做便当”。
这是最初级的回答,还不够成熟。
接下来需要把思维切换到读者的角度,读者需要什么?读者喜欢看什么?答案包括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家常美食、火锅、私房菜……可谓五花八门。在这么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博主再运用消费者思维多次整合与分析。
首先,自己是一名打工人,有群体代表性;接着分析,打工人需要的就是做最简单的饭菜。那么,经过论证,前面的回答被再次肯定。
在实操过程中,思维模式的运用没有先后,可以交叉,可以不断交换,只是我们需要改变头脑里固有的单一的思维主线,训练多种思维模式的分离与聚合,这样在文案写作时才会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