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郑和在家乡的成长经历
麒麟慈其告诉我们,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十一月十五日,永乐皇帝朱棣命郑和、王景弘等奉命率军27000多人,一共驾驶40艘海船,出使忽鲁谟斯、爪哇、占城、苏门答剌等国。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冬天间,船队正式开始启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公元1415年8月12日),郑和船队回国。同年十一月十九日,麻林国(今坦桑尼亚境内)等国使者向永乐皇帝朱进献了长颈鹿等动物。在这之前,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一带)的特使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间进献了一头长颈鹿,因为在当时长颈鹿在索马里(当时麻林国等国使用的语言)语是叫作“giri”,giri读起来与汉语中的“麒麟”很像,所以长颈鹿也就被当时的明朝人认为是麒麟。
现在馆藏于台北故宫的《瑞应麒麟图》就是当时榜葛剌国的特使在向永乐皇帝进献了长颈鹿后,永乐皇帝命令一位今天没有留下名字的宫廷画家画下来的,画中的题字内容是当时的永乐皇帝下圣旨命翰林院修撰沈度写的一篇《瑞应麒麟颂》,沈度当时写完后,永乐皇帝命令画家用工笔小楷的字抄在画上的,后来这幅画被明清两代的许多位画家临摹过,其中有两幅摹本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们分别是馆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的明朝华亭沈庆临摹的版本和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清朝著名画家陈璋临摹《榜葛剌进贡麒麟图》。
沈度(公元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金山区)人。明朝初期的著名书法家,永乐皇帝称沈度为“本朝的王羲之”,他现存的书法代表作有、《楷书盘谷序》轴、《敬斋箴》页、《楷书谦益斋铭》页、《隶书七律诗》页等,编写的著作有《滇南稿》、《随笔录》、《西清余暇自乐稿》和《自示编》。
接下来麒麟慈其开始为我们郑和少年在家乡的成长经历:“郑和,原本姓马,后来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间,在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的一户姓马的人家里,一个男孩出生在这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家庭。
马和的祖、父辈都曾经是元朝时期的封疆大吏,祖父察儿米的纳曾被大元朝廷封为‘滇阳侯’。
马和的父亲原名为米里金(公元1344~1382年),后来改成汉姓‘马’,人称‘马哈只’,他曾担任过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并且袭封滇阳侯,马哈只身材高大,为人正直、豪爽,他乐于助人,爱救助贫穷和无依无靠的人,所以马哈只在乡里享有很高的威望,深受乡里百姓们的尊敬。
马和的母亲温氏是一位通情达理的女人,她美丽、温柔、善良,一共给丈父马哈只生下了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马和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温氏非常重视儿女们的文化教育,她特意去请老师来教儿女们的学习,所以马和从小就跟着哥哥姐姐学习文化知识、阅读诗时,马和在七八岁时就能阅遍诸子百家的著作,历史上称他为‘才负经纬,文通孔孟’。
马和从小十分聪明、机灵,长有高高的额头,一双大大的眼睛,非常可爱,令人喜欢。
马和的曾祖父马拜颜、祖父察儿米的纳和父亲马哈只等都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省麦加城)朝圣过。平时,父亲马哈只经常向儿女们讲述伊斯兰教的教义,以及他们以前去麦加朝圣时途中经历一些惊涛骇浪的冒险故事和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有趣的故事。父亲讲的这些故事使马和在少年时期就了解到了许多伊斯兰教的常识,非常想去海外和乘帆远洋世界,于是马和立下了宏大的志向,长大后要乘船去探索世界,要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去朝圣心中向往的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就是郑和少年时期在家乡的成长经历,当然在郑和的家乡还有流传有关于郑和少年时期的故事,这里就不再一一讲述了。”
麒麟慈其讲完了郑和少年时期的故事后,我问慈其:“慈其,那郑和后来又是怎样来到朱棣的燕王府呢?”
慈其回答:“墨青,是这样的,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在云南境内的元朝势力,他命令颖川侯傅友德担任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和西平侯沐英(朱元璋的义子)分别担任左、右副将军,统率一共30多万人的大军分路出征云南,大明军队平定云南的战争就要开始了。”
关于郑和后来是怎样来到燕王府,下一章再为大家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