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天 了解自己对学习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
觉察潜意识的控制,调整情绪化反应
儿子刚上一年级时,从第一次开完家长会开始,我就变得很紧张。
我一遍一遍检查学校要求准备的文具清单,生怕漏掉什么;每天临近儿子放学时,我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一遍遍地看表,生怕错过接儿子的时间;儿子一回到家,我就旁敲侧击地问他有什么作业,反复催促他赶紧去写作业;一看到儿子闲下来,我就开始焦虑,总想让他去做点什么;我每天很早就起床给儿子做早餐,生怕他吃不好,影响上课状态。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感觉上学的不是儿子,而是我,我比儿子还要紧张。
我很快就觉察到,自己在被“潜意识”控制,总是做出下意识的情绪化反应。而孩子的学习是我的情绪触发点之一。
情绪触发点会让人在当下突然产生强烈的、自动化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而非当下的情景。这种反应可能是身体感受、情绪、念头、脑海中浮现的情景或回忆。
原来,是儿子上小学的一系列情境激活了我自己小时候的体验。
我总是忍不住催促孩子去写作业,可能的原因是,我自己小时候写不完作业被老师批评的感受被激活了,我再一次体验到了那种被批评的紧张感。
当我的紧张感不能被很好地处理和化解时,我就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比如忍不住催促孩子写作业。
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曾很多次觉察到我的情绪触发点。比如儿子刺耳地大哭时,我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自己小时候不被允许哭的场景,我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喊他“别哭了”,想让儿子立即停止大哭。
很多父母和我一样,不知道怎样面对情绪,所以特别受不了孩子哭。后来经过学习,我意识到,对孩子来说哭是一种表达和释放情绪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刻意练习,我才开始对儿子的哭更加接纳了。
我们在童年被养育的方式,会内化成我们养育孩子的模式。换句话说,我们与孩子的很多互动,是由我们的“潜意识”控制的。不仅如此,我们在生活中与人发生的每一次冲突,无论与孩子之间,与伴侣之间,还是与同事之间,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我们童年经历的再现。每一段关系、每一次互动都缘于我们童年时代的成长经历。
《失控》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效养育的关键,是将焦点从孩子的“不良表现”转向我们自身“不恰当的情绪行为”。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学习时很焦虑,又不知道这些焦虑情绪来自哪里。花时间梳理自己的焦虑情绪,是比抓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事情。
搞清楚了焦虑来源,分清楚哪些感受来自自己,哪些感受来自孩子,才能做到为自己的焦虑负责,为孩子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支持,而不是把自己的焦虑下意识地发泄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