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RDT
但李诚凡却从来没有劝说过,甚至在两人要动手的时候,他也是一声不吭,等两人终于安静下来,将李春画给他的地图收好,然后又前往下一处地点。
“这是什么意思?”
在去下一站的路上,李治终于还是没能忍住,向李诚凡问道。
“嗯?”陈锋微微一愣。
李诚凡头也不回,只是盯着那张地图,用望远镜观察着那条铁路线。
李治说道:“王芝和李春先生之间的矛盾。”
“哦!”赵玉应了一声。
李诚凡握着望远镜的手指一僵,半晌才说:“我可以告诉你,不过不能告诉别人,尤其是他们两个。”
李治心中一动:“喏!”
李诚凡组织了下语言,说道:“设计部和金融部本来就是敌对关系。设计部的人从来不会去想经济上的问题,他们会尽可能的去追求完美。你相信吗,我告诉你,李春能在长安和洛阳之间,修建一条桥?”
李治闻言哈哈大笑,现在有了高质量的水泥和钢筋,李春也是神采飞扬,喝醉了还扬言要建一座宫殿。
李治曾经看到过一种新型的水泥和混凝土,那是一种只有两根手指粗细的木板,但是却可以在木板之间留出一个诚凡间,让一千多名战士在木板上自由跳跃,这简直就是神仙之法!
“是啊,我可以想像。”
“可是,我做不到!”
李诚凡脸色一黑,“铁路的建设一定要切合现实,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那么这条铁路建成了,就是一个累赘。铁路的主要功能,就是刺激国内需求,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但那也要在财政上才行,不然的话,连续几年都会亏诚凡,到时候,整个国家都会崩溃的。”
“这场争执,实际上就是一种折衷,只要两个人都能冷静下来,那么,事情就会水落石出,到时候,既不会有什么问题,也不会有经济上的问题,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李治跟着李诚凡也有一段时间了,又是正宗的李诚凡教导出来的,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甚至超过了李承乾这个野性十足的家伙,只是比起可以在李诚凡这里接受指导的时候,稍微差了一些。
李诚凡这么一说,李治顿时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每当李春和王芝争吵起来,他都会躲着,等他们休息好了,再出来。
他和李诚凡一样,检查了一下两人的方案,慢悠悠地前往下一处地方。
一个多月后,众人终于抵达了洛阳城,远远看去,只见城中灯火通明,灯火通明,宛如一个新的长安城。
“怪不得武媚娘继位后,要将真城搬到洛阳。”李诚凡心中震惊,有些失神。
华夏历史上,有两个京,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洛阳,一个是明朝,一个是这里。
洛阳是汉代的首都,但在大唐,长安之外,洛阳依然是最繁华的地方。
洛阳历经数千年的风吹雨打,已经形成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氛围,颇有几分古代都城的味道,但洛阳从来没有成为王朝的首都,长安与他相隔百余里,却始终被历代王朝视为陪都,除非必要时。
然后呢?
回、长、安。
因此,许多洛阳人心里总是藏着一颗钉子,认为自己就是一坨玩偶的尿片,能用的时候就是宝贝,不用的话甚至会被玩偶自己鄙视。
洛阳的布局也是四四方方,只是在西北方向略有一些偏僻,并没有像长安城那样四四方方,洛水从中央流淌而下,而皇城的正门则是在正西,先天缺陷。
李诚凡被李治领着一路向南,终于在南边找到了三个城池。
李诚凡叹息一声,对李春道:“当初我们在洛阳城外面建个火车站,一是为了进城,二是因为他已经打开了一扇大门,二是因为靠近皇宫,万一出了什么事,我百死莫偿。”
大家都明白了,点点头。
洛阳之所以不能成为陪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洛江实在是太大了,将一座城一分为二,而且,如果要在东部修建一座铁路,势必要跨越洛河,这让王芝的建设成本更高了。
听说李诚凡要在南边建一个车站,王芝松了一口气,李春看了他一眼,不屑地冷哼一声,似乎在嘲笑王芝的心胸狭隘。
一行人策着马匹向前走去,王芝知道自己在李春等人心目中是个“吝啬”的形象,但他绝不会轻易放过,更不会让自己手下的人放松警惕。
按照估算,这条一米的铁轨造价在十斗之间,以十贯为单位,从长安到洛阳,大致是一条从西到东的笔直的八百多公里。
一里五尺,就是一千五百贯,四百里就是六百万贯。
如果算上一辆二十贯的机车,那这座大桥的规模就相当于三万贯了,再算上一路上的十座车站,光是这座大桥的造价,就得三十万贯。
这可是两年前,上一年,三分之二的赋税,三分之一的赋税。
但这只是大唐的一部分。
好在李诚凡这两年把整个世界的科技都弄到了手,有了不少的赋税,否则王芝早就自杀了。
“多谢前辈手下留情!”
王芝在洛阳刺史和一干文武百官的簇拥下,望着面前这个矮小的身影,心中升起一股寒意。
在修建这条铁轨时,曾建议两条线路。
按照长安,新丰,渭南,华州,华阴,永乐,陕州,洛阳。
沿途都是大城大县,驰道稳固,铁路只需沿着驰道而行,再加上大部分都是平地,树木稀少,花费也就小了不少。
如果再走一条,长安,蓝田,洛南,朱阳,于城,长水,永宁,桃园,陕州,洛阳。
这里人口稀少,要穿过高山,要架设桥梁,要翻山越岭,就算是把太原王氏这样的大家族都买下来,也很难修建起来,更不用说以后的维修和经营了。
按理说,这条路应该是最好的,但是,在这条路被推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后者。
理由很多,也很复杂,有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带动沿途的经济,让原本就拥挤的关内道居民,往铁轨上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