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字化:科技赋能下的金融业转型方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新金融大潮汹涌而来

在完成第一部书——《互联网金融革命》后,争议之声四起,对于“革命”二字持不同意见者很多。不过,无论有多少争议,都始终没有挡住我研究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步伐,我把它们统称为“新金融”。

对新金融的痴迷,完全是出于我自身的原因。我在体制内的国有金融企业工作40年有余,从基层储蓄员、信贷员到基层行长,又到分行部门负责人,几乎在所有业务部门都干过。这么多年来,我目睹了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全过程,非常清楚体制内传统金融的一些弊端,并为之感到焦虑。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出现后,带动起来的互联网新金融,或者说金融科技,让我眼前一亮,它正好击中了传统金融的软肋,击中了目前中国金融业存在的、传统金融无法解决的问题,吸引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

我的优势是对传统金融了如指掌,通过新金融与传统金融对比,我对新金融的认识或许比一般人更深刻。我的劣势是对互联网及新技术不太懂,但这并不影响我对金融科技在理论上的研究、趋势上的把握、方向上的预测,并不影响我为新金融摇旗呐喊,促进其发展。

披着互联网金融“马甲”的P2P被整顿、规范后,网络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理财、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等领域也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继“野蛮生长”之后,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进入大浪淘沙阶段。2020年11月3日,堪称金融科技巨头的蚂蚁集团暂缓在上交所科创板、港交所上市。在蚂蚁集团整改工作的基础上,2021年“一行两会一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了多家网络平台企业,提出了自查整改工作要求。

此时出版本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也需要勇气。

这里要感谢优质内容运营平台“考拉看看”的鼓励与帮助,让我有勇气决定出版这本书,也要感谢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他们对我的书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顺应新经济发展大势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是一个大趋势,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今,现实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应。金融科技在助力抗疫、赋能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民经济运行受到巨大冲击,金融科技成了非接触、不特定服务连接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云计算生产保障机制、升级AI智能客服等数字化、线上化的技术与手段,助力“战疫”。如移动支付使普通民众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大米、牛奶、洗手液、湿纸巾等防疫生活物资;金融科技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手段助力金融风险防范,与公安部门配合清理了防疫期间出现的新型诈骗活动;银行利用线上模式积极响应小微企业需求,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复产;等等。

中国也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监管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探索建立创新产品纠偏和暂停机制。”由此,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更好地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

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新技术、新科技带来的商业金融模式变化是革命性的,金融服务可以伸展到任何一个死角,这预示着,科技正在使得金融走向真正的普惠,使得长尾金融服务成为潜力最大的市场。

美国消费信贷极度发达,负债性消费群体非常庞大,但金融工具是银行信用卡。花旗银行在银行信用卡崛起时紧紧抓住了机会——就像福特在美国汽车业崛起时抓住机会一样——不仅促进了美国消费的大发展,也使得花旗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赚得盆满钵满。

花旗银行信用卡刷卡消费兴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间。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来临之际,花旗等传统银行的信用卡透支消费模式似乎已经落伍了。在工业4.0核心技术之一的互联网带动下,金融业出现了革命性的发展与变革,消费金融大有取代传统信用卡之势。比如,一般民众急需的小额短期消费贷款需求,在一部手机上就可以轻松搞定。

新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不仅是革命性的,而且越来越猛烈。我分析这种冲击大概会经过以下三步。

第一步,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引发的浅层次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出现对传统金融的冲击。比如,移动支付手段,互联网理财产品,消费贷、现金贷等网贷模式,互联网平台代理金融产品销售等。

第二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业的渗透与应用,传统金融的一大块地盘将会被侵蚀掉。当然,传统金融也正在积极转型,拥抱新技术,伴随而来的是传统金融裁员、部门调整,未来金融分析师、股票分析师、理财师等一部分岗位将被智能机器人代替。第二步对传统金融的冲击远远超过第一步。这种冲击一部分来自互联网,更多的是来自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

第三步的冲击最为猛烈与彻底,即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中国最早的贝壳货币,还是英国金匠铺奠定的金融银行雏形,金融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中介化、中心化的东西。在中介化、中心化这个主轴上逐步出现了货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外汇、期货、贵金属市场等中介化、中心化的金融业态,这种中介化、中心化的金融产物几百年、上千年都没有动摇过,包括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也是在这一模式下产生的。

如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正在彻底颠覆传统金融,包括互联网金融。一旦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全面渗透应用,前述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态,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态都将被颠覆。

现代科技的冲击是无情的,而且是势不可挡的,我们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从业人员准备好迎接这一革命性的冲击了吗?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开始对发行框架、关键技术、发行流通环境及相关国际经验等进行专项研究。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完成法定数字货币第一代原型系统搭建。2017年末,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组织商业机构共同开展法定数字货币(以下简称数字人民币,字母缩写按照国际使用惯例暂定为“e-CNY”)研发试验,启动了数字人民币试点。

从2019年开始,全国10个城市和冬奥会场景陆续开展试点测试。2022年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景等试点地区基础上增加天津市、重庆市、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厦门市、浙江省承办亚运会的6个城市作为试点地区,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景试点结束后将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转为试点地区。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达875.65亿元。[6]数字人民币试点基本涵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西部、东北、西北等不同地区。

如今,我们已经身处金融科技时代。

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本书出版时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一些观点、内容可能已经过时;二是本书未关注到的一些金融科技新业态又会涌现出来,人工智能科技、区块链技术等也会出现最新应用成果。这就决定了本书只能是挂一漏万,甚至会有许多过时、错误的观点,还请读者与专业人士包涵与谅解。

最后,感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先生,OKCoin币行副总裁、《图说区块链》作者田颖女士为本书作序。感谢为本书做出努力和贡献的所有人员。

余丰慧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