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
1.2.1 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知识
I.情绪智力模型和理论
人才发展专业人士应该理解情绪智力,并将其作为大多数专业人士和个人互动的起点。
1.2.1.1 历史
20世纪初,诞生了一种测量智力水平的正式方法——智商(IQ)测试。根据年龄和绩效比,用标准化的分数来衡量智商。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理论,提议将智商作为踏板,关注人类的情绪智力。
尽管许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情商和智商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不同而已。智商衡量人们如何学习、理解和应用信息,而情商衡量个人如何学习、理解和应用情绪知识。例如,情商(EQ)分值体现了个人对于自己和他人情绪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不同情绪的区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引导自己的行动和行为。
情绪智力(EI)一词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多年来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刊物上。1964年,迈克尔·贝尔多奇(Michael Beldoch)将这个词用到了自己的论文中。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加入人际和内省来证明智商无法解释完整的认知能力。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和约翰·梅耶(John Mayer)在1990年首次发布了第一个情绪智力模型。耶鲁大学情绪智力中心创始董事、RULER教学方案的首席开发师马克·布雷克特(Marc Brackett)曾经撰写了超过125篇有关情绪智力的文章。RULER(识别、理解、标记、表达和调节)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情绪学习方法(Brackett 2019)。[参见2.2.1和2.3.5]
尽管有很多人在研究和撰写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章,但直到 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所著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出版后,这个词才广为人知。在这本书中,戈尔曼提出了对于职场成功和领导效率来说,非认知技能和智商同样重要。
1.2.1.2 定义
情绪智力是一种监测并准确识别、表达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反应的潜在能力。它还包含控制个人情绪、运用情绪做出明智决策并且有效行动的能力(Mayer、Salovey和Caruso 1998)。个人与生俱来就有发展自己的情绪智力的潜力,并且这种智力也会受到人生阅历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老师和熟人身上学到的关于情感的阅历。
情商意味着一种测量方法,但情绪智力测试并不衡量情绪智力。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来,情绪智力强调个人运用情感知识来管理自身行为或影响他人的能力。即使最优秀的情商测试,也只能衡量所掌握的情感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发挥作用——它无法评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情绪智力评估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提供了关于知识的洞察,可以说是一个起点。虽然为了方便记住,可以用情商这个术语来指代个人所掌握的有关情绪的知识,但要认识到这两个术语是不可互换的。从定义上来看,情绪智力是一种实践能力。虽然一个人可能理解情绪如何工作的原则,但情绪智力的真正定义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1.2.1.3 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
大量研究指出了情绪智力的价值,工作中几乎方方面面都会受到情绪意识和调节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对他的记忆力和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增强信心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改善与他人的联系和有效的工作关系,引起会对健康和幸福状态产生影响的生理反应,增强创造力(Brackett 2019)。在实践中,情绪智力甚至会影响个人收入。研究指出,情绪智力高的人每年的平均收入比其他人多29 000美元(Bradberry和Greaves 2009)。
1.2.1.3.1 情绪智力的好处
约翰·梅耶(2008)的一项研究发现,较高的情绪智力与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包括:
● 完善对于社交能力的自我认知,提高人际关系的成功率,减少人际攻击和问题。
● 他人会觉得你更友善、更善于社交、对身边的人更有同理心。
● 改善与家人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 提高工作中的社交活力以及谈判能力。
● 提高生活满意度和自尊,降低不安全感或抑郁程度。
研究还发现,情绪智力与不良的健康选择和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
1.2.1.3.2 模型与理论批判
关于情绪智力一直存在一些困惑和争议。如果想要充分理解情绪智力,人才发展专业人士应该知道,有人担心这种模式会把技能和道德混淆,而且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商业角度,情绪智力都没有任何预测性的结果(Landy 2005)。由于该模型的衡量是以自我评估为基础的,因此这也是一个问题(Salazar 2017)。但是,虽然存在这些问题,情绪智力仍然是获得个人和职业成功所需的关键技能。
1.2.1.3.3 情绪智力的未来
布拉德伯里(Bradberry)对情绪智力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说虽然一些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情绪智力的平均值有所下降,但实践是提高分数的关键。
1.2.1.4 三种模型
情绪智力共有三种主要模型——能力模型、混合模型和特质模型,每种模型都需要不同的工具来衡量情绪智力水平。虽然其中部分衡量标准是互相重叠的,但是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模型都采用了不同的构想。
1.2.1.4.1 能力模型
能力模型的创建者萨洛维和梅耶(1990)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对情绪和情绪相关问题进行推理,以提升思考的能力”。模型要求对人们的四项相关能力进行评估,以确定他们的情绪智力:
● 感知情绪包括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信号。
● 情绪推理指用情绪来解决问题或回顾情况。
● 使用和理解情绪指使用上述两种能力来分析情绪并完成行动。
● 管理情绪指调节情绪,从而妥善并且正确地回应他人的情绪(Salazar 2017)。
1.2.1.4.2 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以五项胜任力为基础。之所以称之为混合模型,是因为它将情绪智力品质和其他与情绪或智力无关的人格特质混合在一起。五项胜任力分别是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动机、共情和社交技能。胜任力属于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能力,必须努力培养。[参见1.2.2]
1.2.1.4.3 特质模型
特质模型是其中最新的一种模型,是由佩特里迪斯(Petrides)及其同事开发的(2007)。这种模型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是一种基于能力的构造。相反,它指出人们的“情绪特质或情绪自我感知”是其个性的一部分。这种模型将情绪智力视为个人“对于自身情绪能力,包括行为能力的自我感知”(Salazar 2017),基于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