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帝国(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Philippe Ⅱ)上台时,正值马其顿多条战线作战失利。腓力二世对军队进行了彻底改革,创建了职业军队,采用新战术和新型武器,使马其顿王国拥有了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位的二十三年里,腓力二世控制了整个希腊,为其子亚历山大建立伟大帝国奠定了基础。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半身像,罗马时代的大理石复制品,原作为公元前4世纪希腊时代作品。现藏于罗马梵蒂冈博物馆。

维尔吉纳(Vergina)第二座皇家陵墓出土的金质牌饰,现藏于维尔吉纳考古博物馆。

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出生于马其顿王国的首都佩拉(Pella),是国王腓力二世和王后奥林匹亚丝(Olympias)之子。奥林匹亚丝是伊庇鲁斯地区(Épire)摩罗西亚(Molosses)王国的公主,其父为涅俄普托勒摩斯一世(Néop tolème Ⅰer)。年轻的亚历山大还因拥有将自己与著名的希腊英雄联系到一起的神秘血统而感到自豪:母亲的家族可以追溯到涅俄普托勒摩斯,传说他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阿喀琉斯(Achille)之子;父亲这一脉则属于阿吉德王朝(Argéades),他们是宙斯(Zeus)英勇善战的儿子赫拉克勒斯(Héraclè)的后代。

腓力二世统治下马其顿的扩张之路

腓力二世组建了一支职业军队,开创了新的方阵,并配备了新型兵器萨利萨长矛。腓力二世打败了觊觎马其顿王位的对手阿尔加乌斯二世(Argaios Ⅱ),随后与雅典签署和平协议。从此,腓力二世开始了闪电般征服整个希腊的步伐。

公元前359年末,马其顿军队击溃了派奥尼亚(Péonie)国王吕西乌斯(Lycceios)的部队。公元前358年,马其顿军队打败了伊利里亚国王巴蒂利斯(Bardylis),攻占了伊利里亚(Illyrie)的领土。随后,腓力二世发动了第一次色萨利(Thessalie)战争,夺取了蕴藏金矿的潘盖翁(Pangée)高地。公元前357年春,腓力二世攻打安菲波利斯(Amphipolis)。这场战役后,腓力二世来到了萨摩色雷斯(Samothrace),正是在那里遇到了后来成为王后及亚历山大生母的伊庇鲁斯公主奥林匹亚丝。公元前356年,福基斯(Phocide)、色雷斯(Thrace)、伊利里亚和派奥尼亚与雅典联合阻击马其顿。作为反击,腓力二世派帕门尼翁(Parmenion)率军击退伊利里亚。然后,腓力二世很快占领皮德纳(Pydna)和波蒂迪亚(Potidée),降服色萨利,成为那里的执政官。至此,过去受雅典保护和属于雅典联军的众多沿海城邦,都归降了马其顿。十五年里,马其顿军队为了拓展疆域而征战不断,采用了武力与外交手段并行的战略。公元前346年,雅典与马其顿签署《菲洛克拉底(Philocrate)和约》,马其顿被推举为希腊城邦的盟主以及对抗波斯的统帅。马其顿与波斯帝国 原文为波斯帝国。——译者注签署了一项协议,巩固了马其顿在色雷斯的地位。公元前339年,雅典与底比斯(Thèbes)联合进攻马其顿,次年在喀罗尼亚战役(bataille de Chéronée)中大败于腓力二世。腓力二世联合除斯巴达(Sparte)以外的所有希腊城邦,成立了科林斯(Corinthe)同盟。在对抗波斯帝国的战争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成为盟军最高军事统帅。

奥林匹亚丝是腓力二世的第四任王后,在此之后腓力二世还经历过三次婚姻(马其顿国王普遍一夫多妻)。联姻首先是出于政治目的,旨在与周边国家维持和平,以及为王国诞下继承人。腓力二世与奥林匹亚丝的结合也是出于上述原因。腓力二世意图以联姻维系马其顿与好战的西方邻国伊庇鲁斯王国(摩罗西亚王国)的和平,然而这并不排除婚姻早期这对夫妇间曾有过浓烈的爱情。奥林匹亚丝是一位个性奇特的女性,性格强势且固执。奥林匹亚丝加入了神秘的狄俄尼索斯(Dionysos)崇拜仪式,而且对儿子有一种过度的保护欲。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的几年间,奥林匹亚丝曾一度获得无上的权力,但不久便以悲剧告终。腓力二世为马其顿王国巩固统治和开疆拓土,而亚历山大自出生起便被视作王国未来的继承人。

腓力二世通过战争和灵活的手腕插手希腊内部的争端,仅仅几年的时间便让马其顿成为当时的霸主。凭借强大的军队和外交才能,腓力二世成为伯罗奔尼撒(Péloponnèse)半岛赫勒斯滂(Hellespon,意为赫勒的海)海峡毋庸置疑的政治仲裁者。亚历山大在幼年和少年时期见证了马其顿王国惊人的扩张速度。

腓力二世:野心勃勃的领导人

腓力二世生于公元前382年,是马其顿国王阿敏塔斯三世(Amyntas Ⅲ)的第三子。在兄长佩尔迪卡斯三世(Perdiccas Ⅲ)去世后,其子阿敏塔斯四世(Amyntas Ⅳ)尚且年幼,腓力二世因此成为摄政(régent)。公元前359年,佩尔迪卡斯三世和4000名士兵在与伊利里亚的对战中阵亡后,马其顿外有敌国压境、内有王室操戈,腓力二世便在这极端危急的时刻上位了。

当时,26岁的腓力二世不仅保住了王位还巩固了王权,强化了王国的统一,开拓疆域,令王国繁荣昌盛。腓力二世的第一个举措便是组建一支职业化的军队,不仅装备精良且纪律严明。在位于维奥蒂亚(Béotie)的底比斯(Thèbes)做人质的三年里,少年腓力曾受过底比斯将军佩洛皮达斯(Pélopidas)和伊巴密浓达(Épaminondas)的军事教育。当时,这两位军事领袖的方阵,曾在留克特拉(Leuctres)战役中重创斯巴达的战无不胜的重装步兵。

腓力二世改良了马其顿军队的组织和装备。他开创了新型方阵,士兵们排列紧凑并配备萨里萨长矛(一种长约5米的矛),在其侧翼搭配强大的骑兵或者轻步兵部队,后者是持圆形或新月形小盾的佩尔塔斯特(peltastes)或精锐步兵(hypaspistes)。腓力二世为军队配备了在围城战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新型攻城武器。

马其顿军队由骑兵团和辅助部队构成,包括大约2万名步兵和8000名士兵。为了扩张领土,腓力二世率领这支军队征战四方。他首先攻打色雷斯(Thrace)和伊利里亚,随即抢占了蕴藏丰富金银矿藏的潘盖翁山(Mont Pangée),为供给军队、收买对手和国家改革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当地的金银矿估计每年可产出1000塔兰同 塔兰同(talent),古代苏美尔和古希腊的重量单位。1塔兰同约为26千克。——译者注(talent)左右,几乎等同于雅典在其巅峰时期自海洋帝国获得的利润。

此外,腓力二世还强化了君主与马其顿贵族的联系,而这些贵族在过去往往反抗王室。在骑兵团,腓力二世通过授予他们宰相或伙友骑兵(hetairoi)等头衔以确保获得他们的支持。另外,腓力二世把贵族子弟作为国王侍从召入王宫,以便教育和控制他们。腓力二世懂得如何取缔潜在敌手,也懂得如何联合和奖励盟友。

青年亚历山大 青年亚历山大骑马雕像,现藏于佩拉考古博物馆。

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马其顿的领土扩张和社会稳定都达到新的高度。公元前356年是特别辉煌的一年。这一年,腓力二世终于有了继承人;他登基为王,不再是阿敏塔斯四世的摄政;他在萨索斯岛(Thasos)上建立克雷尼德斯(Krénidès)城邦,并以自己的名字将城邦命名为腓立比(Philippes);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了马术比赛的胜利。

城邦和科林斯同盟

腓力二世数次从希腊城邦之间的对立中获利,他首先介入了哈尔基季基半岛(Chalcidique)与色雷斯的事务。雅典在这些沿海城邦建立殖民地并从中获得商贸利润,但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城邦之间便纷争不断。腓力二世支持奥林索斯(Olynthe)对抗雅典及其联军。公元前357年,腓力二世攻下了雅典重要的殖民地安菲波利斯(Amphipolis),打通了通往色雷斯之路。在哈尔基季基半岛,腓力二世先是于公元前356年攻占了波蒂迪亚(Potidée),随后征服了墨托涅(Méthone)。

印有马其顿王国腓力二世肖像的货币。

腓力二世继而入侵前同盟奥林索斯城邦,在攻下城市后将所有居民贬为奴隶,并于公元前348年左右最终摧毁了城市。随即,腓力二世踏上了受其威胁而俯首称臣的色萨利(Thessalie)的土地,巧妙而果断地参与了历史上的“第三次神圣战争”。迫于马其顿军队的威势,以德尔斐(Delphes)圣殿之主自居的腓尼基人不得不放弃了圣殿。作为回馈,腓力二世成了这个城市的保护人。

在演说家德摩斯梯尼(Démosthène)的刺激下,马其顿军队对中希腊的入侵和腓力二世贪得无厌的野心激怒了雅典人和底比斯人,后者于公元前339年对马其顿宣战。雅典—底比斯联军与腓力二世的马其顿军队在位于维奥蒂亚的喀罗尼亚(Chéronée)短兵相接,随后大败而归。

雅典人与底比斯人认为希腊城邦受到专制君主的威胁,而这场战役事关希腊各城邦的自由。对战双方各派兵3万名左右,进行了殊死搏斗,双方交战激烈。马其顿骑兵团进攻雅典—底比斯联军右翼,并在前方阵线打出一个缺口后扭转了战争局势。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训练有素的伙友骑兵重创了底比斯圣战队。底比斯由300名(150对少年爱侣)士兵组成的圣战队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战斗,宁可战死也毫不退让。这场进攻决定了战争的结果,给年仅18岁的亚历山大带来了荣誉,但战争中很多雅典人和底比斯人或被杀死或被囚禁。腓力二世对战败方表现得宽宏大量,并没有对雅典人和底比斯人展开过分的报复,但是后者必须接纳被流放者和缴纳高额贡赋,并且接受马其顿在城邦内驻军。

这场军事胜利体现了马其顿的实力,远超希腊当时两个最强大的城邦。在更遥远之地的斯巴达,这个人烟稀少且骄傲的与世隔绝的王国,仍未能从留克特拉(Leuctres)战役(公元前371年)中复原,而它既未参战也未参与缔结后来的和平协定。

应腓力二世的要求,希腊各城邦为协商通用于希腊城邦的和平协定而聚集于科林斯(Corinthe)。《和平公约》(Koiné eirene,希腊语)的维持需要交由一个联邦委员会(synedrion)监督。若与外国敌对势力开战,身为盟主的马其顿国王将担任总指挥(hègémôn)。科林斯同盟的建立确立了马其顿在联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担任仲裁者之职并确保联盟的运行。至于从前的强者斯巴达,则遭受蔑视并被排除在和平协定之外。

复仇的准备

腓力二世建立《和平公约》的外交建议源自演说家伊索克拉底(Isocrate)的思想。这个协定的目的旨在彻底终结希腊城邦间的内战,所有城邦军队从此只用于对付他们永远的敌人——波斯。

协定的成员国高呼“复仇”和“自由”,其中“复仇”针对的是进犯希腊、破坏神庙的波斯人,而寻求“自由”的是受缔结于公元前386年的《大王条约》此处意指波斯国王安塔尔薛西斯二世(Artaxerxès Ⅱ)。《大王条约》又称为《安塔尔基达斯条约》,以战败的斯巴达将军的名字命名。——译者注约束和奴役的希腊岛屿和人民。

获得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后,腓力二世从此取得了穿过赫勒斯滂海峡的自由,并将他的帝国延伸到亚细亚。腓力二世率领马其顿和希腊联合军队向昔日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复仇,并成为不可战胜的泛希腊联盟的领袖。然而,顽固的狄摩西尼(Démosthène)和其他一些雅典人却担心马其顿会实施暴政。有些事实无法被轻易遗忘,他们始终认为,尽管马其顿政府努力希腊化,但马其顿人却始终是一个粗野的、未受教育的牧民民族,而且马其顿在第二次波希战争中充当了波斯的盟友。

然而,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并没有成为和平的缔造者,而是作为不择手段的征服者不断加强他的枷锁。腓力二世利用希腊城邦内部的矛盾,通过军事力量和外交手腕成为仲裁者和天命领袖,并弱化了各个城邦的自主性。公元前337年初,在腓力二世的要求下,科林斯同盟授予其全权,并向波斯宣战。腓力二世成为希腊的霸主和无可争议的领袖后,准备实施他最具野心的计划。

亚历山大的密友——赫费斯提翁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与赫费斯提翁(Héphestion)的友谊可媲美他对诸神和英雄的虔诚。马其顿贵族阿敏塔斯之子赫费斯提翁是亚历山大在米埃扎(Miéza)时的玩伴和伴读,他们师从亚里士多德学习,一起练习骑马和兵器。赫费斯提翁曾追随亚历山大出征亚细亚。

亚历山大青铜像,罗马时代的复制品,现藏于特雷维索(Trévise)市民博物馆。

亚历山大和赫费斯提翁两人一起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在喀罗尼亚战役中,亚历山大担任马其顿骑兵团的指挥,两人并肩作战。两人的关系在特洛伊时表现分明:当亚历山大在衣冠冢前凭吊他的传奇祖先阿喀琉斯时,赫费斯提翁则向后者的恋人帕特洛克罗斯致敬。大流士三世之母西绪甘碧丝(Sisygambis)曾因混淆了亚历山大和赫费斯提翁而向后者拜倒,亚历山大则称朋友与自己不分彼此。亚历山大在苏萨城迎娶了大流士三世之女斯妲特拉二世(Statira),赫费斯提翁则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小女儿德莉比蒂丝(Drypteis)为妻。赫费斯提翁在埃克巴坦那(Ecbatane)病倒并去世后,亚历山大将曾为其治疗的医生钉死在十字架上。几个月之后,亚历山大也离世,彼时他正在为赫费斯提翁建造宏伟的陵墓。

佩拉的镶嵌画,描绘狩猎的场景,主角可能是赫费斯提翁和亚历山大。

公元前336年初,腓力二世命令一支将近1万人的先遣部队前往小亚细亚,由他的亲信帕门尼翁(Parménion)和阿塔罗斯(Attale)指挥。同时,腓力二世还鼓动盟军建造一座浮桥以辅助进攻,但他本人却再也没有机会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了。公元前336年秋,腓力二世被刺身亡。

腓力二世之死

要想厘清腓力二世的意外死亡,以及他与继承人亚历山大关系疏远的缘由,就需要回溯到过去。这一切始于公元前337年年中,腓力二世迎娶了他的第七任妻子。新娘是马其顿贵族少女克利奥帕特拉(Cléopâtre),也是腓力二世级别最高的将领阿塔罗斯(Attale)的侄女,而她是腓力二世唯一一名出身马其顿贵族的配偶。这场联姻令新娘的叔叔、冲动傲慢的阿塔罗斯在宴会期间宣称,腓力二世将会有一名拥有马其顿血统的继承人。听闻此言,羞愤的亚历山大离开了宴会和王宫,与同样感到被冒犯的母亲奥林匹亚丝一起流亡到伊庇鲁斯一带。几个月之后,在另外一场同样豪华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家族聚会上,这对父子(指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终于冰释前嫌。腓力二世之女、亚历山大的妹妹克利奥帕特拉(Cléopâtre,与腓力二世的第七任妻子同名),与他们的舅舅——奥林匹亚丝的哥哥、伊庇鲁斯王国的继承人亚历山大一世(Ale xandre Ⅰer)成婚,婚礼在马其顿的前王都艾盖(Aigai)举行。

腓力神庙 喀罗尼亚战役之后,腓力神庙由马其顿的腓力二世始建于公元前338年,竣工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这座环形建筑耸立于奥林匹亚的希腊化圣殿中,该建筑有一条柱廊,包含18根柱子和9根靠内墙建造的科林斯式半圆柱。

在节日游行期间,当腓力二世带着胜利和自信走进那家把他的雕像与奥林匹亚十二主神的雕像并排陈列的剧院时,他被身边的护卫刺杀了。凶手名叫帕萨尼亚斯(Pausanias),他试图报复曾对他犯下罪过的腓力二世,而他本人也被腓力二世的护卫当场杀死。人们怀疑这场刺杀是波斯人指使的,因为他们有很多动机希望除掉腓力二世这位危险的敌人,尽管没有任何同谋证据,但一些嫌疑人依然被处决了。

葬礼在艾盖(今希腊维尔吉纳[Vergina])举行,奥林匹亚丝从伊庇鲁斯赶来参加了葬礼,腓力二世被下葬在一座豪华的陵墓中。这次弑君让亚历山大和奥林匹亚丝从中受益,虽然阿塔罗斯曾引起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之间的不睦,但亚历山大始终被视作王储和父亲的骄傲,他可以合法要求继承王位。忠诚的安提帕特(Antipatros)迅速对军队宣布亚历山大为国王,这样他就能按照传统得到认可。

一些反对派和觊觎王位之人很快就被清除了,包括马其顿王族林切斯提斯(Lynkestis)的两位王子:亚历山大的表兄、佩尔迪卡斯三世之子阿敏塔斯四世,以及强大的阿塔罗斯——他后来被暗杀于小亚细亚,两人经历了同样的命运。当马其顿局势一稳定下来,亚历山大就前往希腊,他被公认为色萨利的执政官和科林斯同盟的霸主,这都是他父亲腓力二世之前拥有的称号。

腓力二世是马其顿的伟大国王。在执政的二十三年里,腓力二世改革了国家,开拓和巩固了疆土,加强了被削弱的君主制。腓力二世统一了王国,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职业军队,征服了从多瑙河流域至希腊南部的广大领土。但是,对希腊人而言,腓力二世的统治完全是反面教材。这其中最严厉的批评意见认为,腓力二世的统治体现了傲慢和“过度”:一个游牧民族的“野蛮”国王,无所顾忌地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以暴君的方式摧毁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如安菲波利斯、墨托涅、斯塔基拉和奥林索斯等),又或者剥夺了城市的自治权和自由。

腓力二世的遗产

腓力二世是否预见到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会把疆域拓展至亚细亚,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若非继承了一个统一和占主导地位的马其顿王国,若非腓力二世创建了这支精锐部队并平定了希腊,年轻的亚历山大是不可能完成如此伟业的。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杀于艾盖时,亚历山大年仅20岁,他以其特有的坚定和速度掌握了权力。亚历山大一直被当作未来的国王来培养,以王储的身份在父亲腓力二世身边生活。事发前几年亚历山大便开始参政,腓力二世不在马其顿期间由他短暂摄政,并镇压了一场色雷斯反叛;而且在喀罗尼亚战役和其他军事活动中,18岁的亚历山大就展现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在亚历山大身上,预示其伟大的神兆很早就有多方面的体现。奥林匹亚丝称,她怀亚历山大时曾梦见一道闪电击中了她的子宫。传言亚历山大降生那天,艾菲索斯(Éphèse)的阿尔忒弥斯(Artémis,又名辛西亚)神庙被一道闪电击中并烧毁,预示着女神为了守护马其顿王子的诞生而放弃了自己的神庙。诸如亚历山大驯服最喜爱的坐骑布西发拉斯(Bucéphale),遣散前来索要传统贡品的波斯使者等轶事,都体现了他的智慧和高贵精神。腓力二世确保亚历山大接受最好的教育,一种细致而广博的教育——派迪亚(paideia),它尤其盛行于雅典,涵盖了心灵修养和武器操控。为此,腓力二世为亚历山大请来了最优秀的导师。

其中一位导师便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e)。腓力二世亲自邀请亚里士多德为亚历山大教授希腊文化,为期三年。亚里士多德并未将亚历山大当作哲学家来培养,而是打磨他的心智,甚至可能激发了他探索世界及其奇迹的愿望。腓力二世在米埃扎(Miéza)附近的城市专为王子及其伴读们建了一所学校,亚历山大就在那里接受教育。受到荷马史诗和希腊文学的鼓舞,亚历山大决心效仿神话中的英雄们,如他的祖先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般建功立业。

亚历山大虽然作为摄政时已展现过大胆的谋略,但是在腓力二世去世后,他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在聪明且充满进取心的君主去世后,威胁马其顿边境的“蛮族”人和一些希腊城邦认为找到了反叛的好时机。亚历山大迅速采取行动,他决定迎战侵犯边境的、来自色雷斯的特里巴利部落(Triballes)。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以闪电般的速度降服了敌人。

奥林匹亚丝:悲情的王后,强大的母亲

作为腓力二世的主要妻子和亚历山大大帝的生母,奥林匹亚丝王后为维护子孙后代的权利,将她的一生和影响力倾注在了马其顿宫廷。

亚历山大和奥林匹亚丝的玉髓浮雕,现藏于佛罗伦萨考古博物馆。

公元前357年,涅俄普托勒摩斯一世之女奥林匹亚丝与腓力二世成婚,她曾是萨摩色雷斯的宙斯神庙的女祭司。她的一生都被一个执念指引,即她的血脉必须戴上马其顿的王冠,她让年幼的亚历山大相信自己是神之子。然而,王宫内的流言并非如神话中那样,传言亚历山大是一名私生子。当腓力二世娶第七任妻子时,他与奥林匹亚丝之间产生了不睦。腓力二世抛弃了奥林匹亚丝,与新妻子克利奥帕特拉生了一个儿子。随后,奥林匹亚丝和亚历山大前往伊庇鲁斯一带。公元前336年,国王腓力二世被刺杀。不久之后,在奥林匹亚丝的唆使下,克利奥帕特拉与其子——也是亚历山大的潜在对手——皆被暗杀。公元前316年,为了让孙子亚历山大四世登上王座,奥林匹亚丝又下令刺杀了阿敏塔斯四世之女欧律狄刻以及她的配偶腓力三世——他是亚历山大大帝同父异母的兄长阿里达乌斯(Arrhidée)。马其顿摄政卡山德(Cassandre)将奥林匹亚丝逮捕并处决。

腓力二世在维尔吉纳的豪华陵墓

1977年夏,希腊考古学家马诺利斯·安德洛尼科斯(Manolis Andronikos)在维尔吉纳,即马其顿王国前王都艾盖(Aigaí)的旧址,发现了四座大型陵墓。其中,一座陵墓遭遇了盗墓,另外三座陵墓完好如初。

金制的美杜莎人头形灯,出自腓力二世的陵墓,现藏于维尔吉纳考古博物馆。

考古队在第二座陵墓内发现了珍贵的餐具、武器和饰有狮头的战甲。一只紧靠墓室墙壁的石棺内有一个金函(一种骨灰瓮),金函内是一名男子的遗体和金冠。侧厅内还有一只石棺,里面是一名身穿金色和绛紫色服装的女性遗体。安德洛尼科斯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是腓力二世的陵墓。这一断言遭到了反对,因为陵墓内的遗体也有可能属于腓力三世·阿里达乌斯和他的配偶欧律狄刻。但是,男性遗体的头骨右眼有伤,这与腓力二世在围攻墨托涅(Méthone)时曾失去右眼的事实相吻合。

随即,亚历山大展开了一场针对王国北部的伊利里亚人和凯尔特人的军事行动,最终抵达了多瑙河畔。正是在这里,亚历山大被告知一些希腊城邦正在进行敌对行动。

安德洛尼科斯发现的陵墓,正在修复中。

1正立面 第二座陵墓主入口的门两侧,各有两对多立克式圆柱。

2檐壁 描绘狩猎的场景,上面有一头狮子、一头野猪、一头熊和一只公鹿。

3第一只石棺 里面有一个饰有十二角星的金函,金函内是被焚烧过的女性遗骨。

4第二只石棺 大理石石棺,里面有一个饰有马其顿星的金函(如下图所示),金函内是被焚烧过的男子遗体。

金函 金函内除了腓力二世的遗体,还有一顶橡树叶子形状的金冠。现藏于维尔吉纳考古博物馆。

底比斯和雅典的反抗

部分希腊政治家,尤其是雅典的德摩斯梯尼(Dé mosthène),获悉腓力二世被刺身亡后非常高兴。他们认定腓力二世的继任者是一个他们蔑视的、天真且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于是这群政治家便在整个希腊吹起一股反抗马其顿统治之风。雅典与底比斯更是走在反抗的前列,特别是底比斯人,他们无法容忍马其顿在城内驻军。正当亚历山大在北方与伊利里亚人作战时,底比斯人趁机起兵屠杀马其顿人,并煽动其他希腊人起兵支持全面反叛——很可能是亚历山大身受重伤的谣言激起了底比斯的反叛。

罗马时期的复制品,根据公元前3世纪希腊雕塑家波利耶克托斯(Polyeuctos)所作的半身像制作。现藏于罗马国家博物馆阿尔滕普斯宫。

德摩斯梯尼

希腊雅典演说家德摩斯梯尼——腓力二世的主要对手,反对马其顿王国的扩张。在雅典和底比斯联合起兵反抗腓力二世及亚历山大的斗争中,德摩斯梯尼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亚历山大以惊人的速度做出反击,在不到七天的时间里率部行军400多公里。为了以儆效尤,亚历山大无情地镇压了这次起义:6000人左右的底比斯人在战争中丧生,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所有幸存者都被卖为奴隶,整座城市被夷为平地(除了几座寺庙和诗人品达[Pindare]的故居,他的颂诗歌颂了希腊英雄)。这残酷的惩罚对所有其他希腊城邦都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警告。

正如西西里岛的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Diodore)在书中描述的那样,“强行军过后,亚历山大来到了维奥蒂亚,将部队驻扎在卡德米亚(Cadmée),在这座底比斯的城市散布恐慌。得知马其顿国王来到了维奥蒂亚,雅典人不敢再轻视他”(《历史图书馆》[Bibliothèque historique]第17卷,第4页)。这段摘录显示了亚历山大的军事行动对希腊人的影响。尽管有德摩斯梯尼等人的煽动,看到强大的马其顿军队已然兵临城下,处于惊讶和恐惧中的雅典人不战而降了。

然而,在摧毁底比斯之后,亚历山大对雅典人却表现得宽宏大量,慷慨地赐予了他们所请求的大赦。亚历山大之所以特赦雅典,既是出于对这座久负盛名的城市的尊重——正如伯里克利(Périclès)所说它是“希腊的学园”,同时也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量——为了对抗爱琴海(la mer Égée)唯一的大型舰队。

公元前334年初,亚历山大对亚洲开战。亚历山大将王国交与安提帕特摄政,自己则率大军远征,而腓力二世的忠诚伙伴、当时已年逾六旬的帕门尼翁为副指挥。安提帕特和帕门尼翁两人,还有“独眼”的安提柯(Antigone),都是出色的战略家。

亚历山大身边的护卫队成员都是他那一辈勇敢的年轻人,是他从前的伴读,其中有帕门尼翁之子菲洛塔斯(Philotas)、克利图斯(Cleitos)、赫费斯提翁(Héphestion)、托勒密(Ptolémée)以及财务官哈帕洛斯(Harpale)等。陪同他们的还有远征军的官方史官卡利斯提尼(Callisthène),他也是亚里士多德杰出的侄子。

渡过赫勒斯滂海峡

根据西西里岛的狄奥多罗斯的记载,亚历山大的部队由4万名不同出身的士兵构成,其中步兵3.2万人,骑兵6000人。步兵方面,多数为马其顿人,有1.2万人;7000人来自科林斯同盟的希腊人;还有6000人左右来自北方“蛮族”人,即色雷斯人、伊利里亚人和阿格里尼亚斯人(Agriane)等;其余人等为专业雇佣兵。骑兵方面,马其顿人有1500人,色萨利人1500人,希腊联军1000人左右,派奥尼亚人(Péoniens)和色雷斯人900人,雇佣兵600人左右。同时,远征军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工程师和围城专家、祭司和占卜师、艺术家和地理学家。

从赫勒斯滂海峡到征服埃及

马其顿通过四次军事胜利征服了小亚细亚和埃及,从而结束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在海上的霸权。

马其顿远征军穿过赫勒斯滂海峡后控制了小亚细亚。格拉尼库斯河(Granique)战役后,波斯失去其在安纳托利亚的大型海军基地,众多军官被杀,最优秀的骑兵团被歼灭。伊苏斯战役的胜利增强了马其顿的实力,同时削弱了曾寄希望于波斯来对抗马其顿的希腊参战方。正当大流士三世向东逃窜时,亚历山大开始挥军南下,叙利亚和腓尼基的总督同意称降,只有推罗和加沙仍在抵抗。经过八个月的围城后,加沙陷落。最终,波斯在推罗的总督巴提斯(Batis)也经历了与加沙同样的命运。这次胜利为马其顿打开了通往埃及的大门,从未接受过波斯统治的埃及民众将亚历山大当作解放者迎接。征服埃及后,亚历山大完成了远征的第一步。

尽管海军力量有限,部队还是轻松穿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即今达达尼尔海峡(Dardanelles,又名恰纳卡莱海峡)。实际上,希腊及联军舰队共有160艘三桨排座战船。不过,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准备,但军需依然只能保证最初的几个月,之后将依赖附近的沿海地区。为了改善相对薄弱的经济来源(总共60塔兰同或80塔兰同),亚历山大打算利用被占领区的战利品。

远征军的号召力还是非常显著的,统一的希腊终于要对亚洲的敌人展开复仇了!事实上,亚历山大特别注意唤起人们对曾打败特洛伊(Troie)的古代英雄们的记忆,而且只要其象征意义或声誉有利于他的宣传,他便公开遵守相关仪式。

因此,刚穿越赫勒斯滂海峡,亚历山大就用金杯向海神波塞冬(Poséidon)献祭。登陆时,亚历山大将长矛抛向了小亚细亚(Asie Mineure)的土地,并宣称根据战争法这些土地“被长矛占领”(doriktetos)。随即,亚历山大身穿甲胄,像特洛伊战争中的普洛忒西拉俄斯(Protésilas)那样第一个跳上岸。占领对岸的领土后,亚历山大遂下令建造用以纪念宙斯、雅典娜(Athéna)和赫拉克勒斯的祭台。

随后,亚历山大来到他设想的特洛伊曾经伫立的小山上,为亚该亚人(Achéens)的英雄们敬酒。在当地一间小寺庙里,亚历山大把自己的盔甲献给雅典娜女神,并拿走旧的武器举办了和解仪式,以示对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的敬意。据传说,普里阿摩斯被亚历山大的祖先、阿喀琉斯之子涅俄普托勒摩斯杀死于祭坛上。亚历山大为阿喀琉斯的坟墓献上花圈,而他的友人赫费斯提翁则向阿喀琉斯的战友、伟大的希腊英雄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e)致以同样的敬意。

亚历山大通过上述行为宣称自己是希腊人,并援引了《伊利亚特》(LIliade)的英雄世界——用希罗多德的话来说,他声称这次远征是对波斯人的报复。距离薛西斯一世(Xerxès Ⅰer)的入侵一百五十年后,希腊人再次面对来自亚细亚的“野蛮人”(barbares)。亚历山大通过宣称自己是阿喀琉斯的后人,回顾亚该亚英雄们的进攻行为,不仅为他自己的行动添上了一抹英雄主义色彩,还为他本人戴上了神秘的光环。

亚历山大的登陆并未让波斯人感到惊讶。波斯人就像从前知晓腓力二世的计划一样,早已通过间谍获悉了这位年轻国王的计划,并期待着这一场进攻。出身罗得岛(Rhodes)的希腊人门农(Memnon)是波斯国王的雇佣军领袖,也是一名杰出的战略家。门农建议采取“焦土政策”,即这种战略试图不通过作战,直接让入侵者面对一个被焚烧过的没有水喝、没有食物的国家。

格拉尼库斯河战役

波斯总督们拒绝了门农的策略。在他们看来,在既不缺兵力又不乏勇气的情况下,放弃土地、破坏资源是可耻而懦弱的行为,他们宁可与特洛伊平原东部格拉尼库斯河(Granique)对岸的敌军作战。波斯拥有包括大量希腊雇佣兵在内的2万名步兵和一支强大的骑兵队,因此波斯总督们自认为比亚历山大的部队更占优势。这场战斗异常艰苦,作战双方势均力敌。波斯骑兵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在这片战场上却无法机动自如。希腊部队发起了正面攻击,就如同喀罗尼亚战役中一样,伙友骑兵果断出击在敌军正面造成严重缺口。然后,亚历山大照例一马当先,丝毫无视可能坠马的风险。

为波斯作战的雇佣兵遭遇惨败,希腊血统的敌军被俘后遭到了残酷的对待,并被当作奴隶送往马其顿。亚历山大以这种严厉的惩罚提出警告,他决不姑息那些站在“蛮族”阵营与希腊为敌的叛徒。

为了庆祝这场胜利,年轻的国王亚历山大将战利品中的300副波斯铠甲送到雅典,当作对女神雅典娜的献礼,并附上一段铭文:“这是我亚历山大、腓力二世之子,与除拉克代蒙(斯巴达)人之外的希腊人,从那群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赢得的战利品。”(普鲁塔克[Plutarque]《亚历山大传》[Vie dAlexandre]第22卷)需要说明的是,亚历山大并非以马其顿国王的名义,而是以科林斯同盟统帅的名义提出了这份献礼。

向普里阿摩斯国王致敬

亚历山大在特洛伊的山丘上纪念古代的神祇和英雄。亚历山大为特洛伊末代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国王举行纪念仪式,传说中这位国王被阿喀琉斯之子涅俄普托勒摩斯刺杀,后者也是亚历山大的祖先。公元前4世纪法莱里—维特莱城(Falerii Veteres)的一个双耳爵,描绘了特洛伊末代国王之死。现藏于罗马伊特鲁里亚(la Villa Giulia,朱利亚别墅)国家博物馆。

普里埃内的女神神庙遗址。

雅典娜神庙

格拉尼库斯河战役获胜后,亚历山大在普里埃内(Priène)停留,为雅典娜神庙献祭。据一块现存于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大理石铭牌(铭文内容:亚历山大国王为雅典娜·波利亚斯[Athéna Polias] 献祭)显示,亚历山大曾资助修建该神庙。

由于亚历山大的统治还没有延伸到海上,他认为控制小亚细亚的港口城市至关重要。当时,波斯舰队毫发无损地停泊在不远处的科斯岛(Kos),门农和他的船队控制了附近其他岛屿,如莱斯沃斯岛(Lesbos)和希俄斯岛(Chios),因此波斯舰队依然是更大的威胁。但是,亚历山大在内陆没有遇到任何反对。

冬季,亚历山大向小亚细亚南部的吕基亚(Lycie)和潘菲利亚(Pamphylie)推进,向北最终抵达弗里吉亚(Phyrygie)首都戈迪翁(Gordion)。“斩断戈尔狄俄斯之结”(trancher le noeud gordien)的说法就是源于发生在此地的一个小插曲。传说,在戈迪翁的确存在一辆紧紧打结的牛车,众口相传谁能够解开绳结,谁就会成为亚细亚未来的主人。然而,亚历山大却说“解开绳结的方式无关紧要”,随即他便挥剑斩断了绳结。

在冬季结束时,亚历山大迎来了马其顿的援军。亚历山大继续向奇里乞亚(Cilicie)推进,没有遭遇任何抵抗,穿过卡帕多西亚(Cappadoce)和托罗斯(Taurus)山脉后,继续向平原和南方海岸推进。在此期间,亚历山大获悉罗得岛的门农——他最危险的对手——已于公元前333年初死于疾病。

伊苏斯战役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Darius Ⅲ)决定亲率部队参战。大流士三世把主力部队召集到巴比伦去攻打入侵者,他所采用的战略简而言之就是集结一支在数量上远超马其顿的部队以迎击敌人,从而消灭胆敢挑战帝国权威的势力。

大流士三世出于傲慢没有听从耐心等待以在王国中心迎击敌军的建议,决定速战速决,并率领部队向东部推进以在那里展开决战。波斯军队跨过阿玛诺斯(Amanos)高地,即今天位于土耳其东南的努尔山(Nur),抵达地中海沿岸的伊苏斯(Issos),该城位于皮纳罗河(Pinaros)畔。

亚历山大的军队当时驻扎在更南一点的地方,也在伊苏斯湾,即今天的伊斯肯德伦湾(Iskenderun,古称亚历山大勒塔[Alexandrette])。这一情况令双方都感到意外。大流士三世命令部队驻扎在那里,尽管平原不够宽阔不足以部署他的大军,而亚历山大则命令部队返回进行战斗。

大流士三世把2万名骑兵部署在右翼近海的一侧,把众多步兵、雇佣兵放在了左翼。大流士三世坐在威严的战车上,由密密麻麻的精锐卫兵围着保护起来,占据了阵营的中心位置,而后备部队在周围的小山上为两翼部队做掩护。至于希腊军队,他们位于皮纳罗河的南岸。在帕门尼翁的命令下,马其顿方阵和色雷斯长矛手占据了左翼,希腊部队及其联军和率领伙友骑兵的亚历山大则负责右翼。战争开始时,波斯骑兵一度迫使帕门尼翁的方阵退至河对岸,但是亚历山大成功地实施了战术,他率领骑兵在敌军阵营打开一个缺口,直冲向敌军阵营的中央。这次冲锋冲散了大流士三世和他的护卫,使得大流士三世仓皇驾战车逃跑。或许,正如在庞贝(Pompéi)发现的一幅著名镶嵌画上展示的那样,大流士三世的确抵抗至他的护卫全部被歼灭,直到在亚历山大危险地迫近时才逃离。

伊苏斯战役: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溃败

亚历山大东征的首要目标是控制小亚细亚沿岸所有的港口城市,这些城市掌控着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亚历山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切断强大的波斯舰队的供给。

波斯海军的优势显而易见。公元前333年3月,波斯部署了300艘三层桨座战船用来控制爱琴海。这一事件促使亚历山大动员马其顿和希腊战舰监视赫勒斯滂海峡和西爱琴海,但他因身染重疾无法执行计划。与此同时,波斯的新舰队领袖法尔纳巴佐(Pharnabaze)夺取了米提利尼(Mytilène)、特内多斯(Ténédos)和哈利卡纳苏斯,从而威胁到马其顿对赫勒斯滂海峡的控制。亚历山大病愈后立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放弃了针对驻扎在巴比伦的波斯部队,转而向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一带进发,希望通过拔除波斯的海港基地给波斯海军致命一击。大流士三世放弃了巴比伦,与马其顿军队在狭小的伊苏斯平原交锋时战败。于是,大流士三世仓皇逃窜,这一象征性行为宣告了伊苏斯战役的结果,也向世界揭示了波斯帝国的脆弱性。伊苏斯战役改变了波希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并且波斯军队被迫放弃了对地中海海岸的控制。大流士三世营地的财宝,甚至波斯大马士革城堡的财宝,塞满了亚历山大的箱子。

《伊苏斯战役中的亚历山大》(La Bataille d’Alexandre à Issos)局部(1529年),油画,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夫(Albrecht Altdorfer)所作。现藏于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然而,受到大流士三世意外撤退的干扰,波斯部队溃散了。亚历山大和他的战友们趁机从侧翼进攻强大的波斯骑兵。尽管马其顿人并未追击大流士三世,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在军事胜利之外,马其顿人还获得了惊人的战利品。在马其顿部队向内陆推进时,他们夺取了波斯人的部分财产,那是波斯国王令人瞠目的数以千计塔兰同的财宝,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后宫女眷们手无寸铁地跟在队伍后面。

刻在石棺上的亚历山大的功绩

这座名为“亚历山大”的石棺保存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名字来源于六幅令人赞叹的浅浮雕。石棺上的浮雕描绘了亚历山大大帝对战波斯人和狩猎的场面。石棺的主人是西顿国王阿布达罗尼穆斯(Abdalonyme),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战役后为其恢复了王位。这个石棺从未放置过亚历山大的遗体,也无人知晓他的遗体究竟在何处。这个希腊神庙式的石棺采用雅典东北部彭代利山(mont Pentélique)的大理石雕刻而成,于19世纪被发现于黎巴嫩的西顿王室墓葬群。侧面的场景描述了亚历山大骑马作战,而另一幅浅浮雕描绘了他与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一同狩猎狮子。猎狮场面具有高度象征意义,它在东方艺术中常被用于体现王权。浮雕尾部,赫费斯提翁正帮助阿布达罗尼穆斯狩猎豹子。

深具历史价值的物品

石棺正面的浅浮雕提供了有关亚历山大发起战役的珍贵信息。

伊苏斯战役浅浮雕

其中一个立面描绘了伊苏斯战役中亚历山大挥舞着长矛(有缺失)。亚历山大头戴狮子头头盔,这既是他地位的体现,又象征了他的祖先赫拉克勒斯。希腊盟主(hègémôn)亚历山大的姿势也表明他正准备抛出长矛,而他的坐骑布西发拉斯正扬起前蹄攻击敌人。在所有场景中,亚历山大和他的伙友骑兵都以身骑战马击杀敌人的形象出现,这是马其顿骑兵力量的隐喻,他们曾数次战胜和羞辱了伟大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

1 加沙战役 石棺前部的浅浮雕描绘了发生于公元前332年的加沙战役,这次战役为亚历山大最终打开了通往埃及的胜利之门。

2 亚历山大和布西发拉斯 亚历山大身骑布西发拉斯位于画面中央,他正准备击杀一名倒地的波斯士兵,后者举起盾牌防御。

3 武器 画面左侧,一名步兵正试图用盾牌和短剑抵御马其顿重装步兵的攻击。画面右侧,另一个重装步兵正在击杀一名倒地的敌人。

4 佩尔迪卡斯之死 三角楣的浅浮雕讲述了公元前321年在反对托勒密一世的战役中,佩尔迪卡斯试图渡过尼罗河,却死于手下军官的暗杀。

5 彩绘装饰 石棺四面几乎所有浅浮雕都残留原始彩绘的痕迹,三角楣尤其明显。

6 经典作品 石棺盖的檐壁之上是宽大的装饰挑檐结构,构成了三角楣的基础,这是古希腊三大建筑式样的特征。

大流士三世的败逃: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重大主题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鲁沃(Ruvo)的双耳尖底瓮,描绘了大流士三世的出逃。现藏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

埃雷特里亚的菲洛克斯诺斯是第一位讲述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米拉(Gaugamèles)战役中出逃的人。菲洛克斯诺斯先后担任过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及其继业者们的宫廷画师,他的画作《亚历山大对战大流士三世》(Bataille d’ Alexandre contre Darius Ⅲ)的灵感来自庞贝城农牧神之家的镶嵌画。在这幅壁画中,大流士三世背对他的军队。

在其他画作如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夫(Albrecht Altdorfer)的《战场上的亚历山大》(La Bataille d’ Alexandre)或《伊苏斯战役中的亚历山大》(La Bataille d’ Alexandre à Issos)中,描绘亚历山大战胜大流士三世时的画面中心也是逃跑的波斯国王。这种表现方式也出现在18世纪的大理石浅浮雕中,灵感来源于法国画家夏尔·勒布朗(Charles Le Brun)——画面中大流士三世丢弃战车背对马其顿部队逃跑。在文学方面,希腊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公元46年—公元125年)在《亚历山大大帝传》(Vie d’ Alexandre)中对大流士三世做了无情的描述。根据普鲁塔克的讲述,波斯首相和宦官巴戈阿斯(Bagoas)毒杀国王阿尔塔薛西斯三世后扶植其子阿尔塞斯(Arsès)登基。由于巴戈阿斯担心阿尔塔薛西斯三世的这位继位者会反杀他,巴戈阿斯于公元前336年初毒杀了阿尔塞斯,将更易操控的大流士三世推上了王座。

正因为大流士三世在年轻的亚历山大面前可耻地逃走了,这场战役极大地损害了波斯君主的威信。沿海的各个城邦向胜利的征服者敞开了大门,波斯舰队对亚历山大而言也不再是威胁了。亚历山大面临一个抉择,是继续追击大流士三世及其部队,还是沿腓尼基海岸向南推进?他选择了后者。

推罗和加沙围城战

不过,推罗 推罗(Tyr),又译提尔,今黎巴嫩苏尔,一座腓尼基人的城市。——译者注(Tyr)出于对自身海岛的位置和堡垒的自信而拒绝投降。在此之前,推罗从未被征服过,似乎无法被攻克。亚历山大动用了一切围城武器,经过为期八个月的激烈围城战后,推罗最终陷落并受到惨无人道的惩罚:将近8000名居民死于两军对战,3万人被贬为奴隶,2000人被钉死在海边。

亚历山大在这时收到了大流士三世的求和信,这位波斯国王愿意让出小亚细亚的大面积领土,以此交换被亚历山大扣留了长达六个月的妻女(亚历山大一直以王室礼节对待她们)。在第二封求和信中,大流士三世愿意把波斯王国的一半,即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的整片土地割让,并许诺对亚历山大平等以待,以及将一个女儿嫁给他。

亚历山大拒绝了大流士三世的所有提议,他要做整个亚细亚的主人,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有关此事还有一则著名的轶闻,当时帕门尼翁提出了异议:“假如我是陛下,我会接受他的条件。”但年轻的国王(亚历山大)则回应道:“假如我是帕门尼翁,我也会接受。”(狄奥多罗斯《历史图书馆》第17卷,第54页)亚历山大并不满足于统治一个王国,他希望统治包括亚细亚在内的整个帝国。

亚历山大的印记

亚历山大在埃及的游历在当地留下了持久的印记,如位于巴哈里亚绿洲献给他的这座废弃神庙。

推罗投降后,亚历山大沿海岸继续向南方和埃及推进,未遭遇任何阻力,只有另一座腓尼基堡垒城市加沙试图抵抗。经过两个月的围城战,加沙陷落了,抵抗者们受到了严厉惩罚,作战部队被屠杀,妇孺沦为奴隶。

4德拉克马德拉克马,古代希腊和现代希腊货币单元。2002年被欧元取代,1欧元等于340.750德拉克马。——译者注(tétradra chme)钱币正面戴有阿蒙角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经由港口城市贝鲁西亚(Péluse)来到埃及。当时,统治埃及的波斯总督马扎克斯(Mazakès)前来迎接,对马其顿军队的到来,他没做任何抵抗。埃及人则把亚历山大当作解放者,还加冕他为法老。

亚历山大城的建立

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传统首都孟斐斯(Memphis)短暂逗留后,亚历山大驶向了河口。在河畔的罗哈克提斯村(Rhakotis)附近、法洛斯岛(île de Pharos)对面,亚历山大下令在此建造一座城市,并将其命名为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e)。这个绝妙的位置在岛的两侧提供了天然入河口,是调度希腊船只的理想场所。事实证明,亚历山大的决定是明智的。几个世纪以来,埃及一直缺少一个面向地中海贸易开放的城市。几年后,这个城市成为重要的贸易港、托勒密王朝的大都会,也是古代著名的城市之一。亚历山大随后踏上利比亚沙漠(désert Libyen)的荒凉道路,前往锡瓦绿洲(l’oasis de Siwa)寻求阿蒙(Ammon)的神谕。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跋涉后,一场奇怪的仪式展开了。阿蒙(阿蒙—宙斯)的祭司尊称亚历山大为神之子,并预言他将成为“不可战胜的世界征服者”(conquérant invincible du monde)。在圣殿内的问卜是秘密的,但是有关亚历山大的传说很快便传播了这个预言。

亚历山大对自己的神圣血统和非凡命运感到满意,并在古老的孟斐斯度过了几个月。亚历山大参加了纪念当地神明的仪式、民间节日和竞技会,还被加冕为法老并受到欢迎。在腓尼基战役之后,再次出征波斯帝国之前,亚历山大在埃及停留的这段日子是惬意的,埃及的遗迹和古老智慧令他着迷。然而,亚历山大却未能活着回来,这座令他心仪的城市在九年后迎来了他的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