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里的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始于汉末,盛行于东晋、南北朝。汉以后的魏碑,明显地处在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过程中。楷书用笔灵活多变,讲究藏露悬垂,结构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追求一种豪放奇正的美。宋曹 《书法约言》说:“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其,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

现存最早的楷书遗迹,有魏钟繇 《宣示表》、吴碑《九真太守谷朗碑》 等。钟繇以后,到南北朝时代,大江南北形成不同书风,世称南派 (以王羲之为代表) 和北派 (以索靖为代表)。南派擅长书牍,呈现一种疏宕秀劲的美;北派精于碑榜,注重一种方严古拙的美。到了隋代,南北熔为一炉,成为唐代书法的先导。

唐代书法中兴,名家辈出,在楷书美上追求 “肃然巍然”、大气磅礴的境界,产生并形成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端庄宽舒、刚健雄强的风格,与唐代的时代精神——“豁达闳大之风” 相适应。唐代碑帖成为楷书一大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名作有欧阳询 《醴泉铭》、虞世南 《夫子庙堂碑》、褚遂良 《孟法师碑》、颜真卿 《颜勤礼碑》 《东方朔画赞》、柳公权 《玄秘塔碑》 《神策军碑》 等。

(三国·吴)《九真太守谷朗碑》

隶书 179cm×72cm 湖南耒阳蔡侯祠藏

唐代书法以尚法为其时代审美特征。唐楷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不仅楷书家人数众多,楷书书论也为数不少,如 “永字八法” 的楷书笔法理论,欧阳询的 “三十六法” 的楷书结构理论,对楷书技法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推动了楷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楷书走向式微,尽管宋代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清代何绍基曾努力振兴楷书,但终因印刷术的进步、发展、发达,使楷书的广泛实用性削弱,楷书的艺术适用性也大受影响。

到清代中后期,拘谨僵硬的 “馆阁体” 流行。包世臣、康有为等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提倡北碑。北碑大都具有汉隶笔法,结构谨严,笔画沉着,碑版传世甚多,蔚为大观,对楷书重振风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