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里的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广义的篆书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

石鼓文是典型的大篆,它是刻在10个石鼓上的记事韵文,字体宽舒古朴,具有流畅宏伟的美。大篆由甲骨文演化而来,明显留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痕迹。张怀瓘《六体书论》 云:“大篆者,史籀造也。广乎古文,法于鸟迹,若鸾凤奋翼,虬龙掉尾,或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铦利精微,同乎神化。史籀是其祖,李斯、蔡邕为其嗣。” 早期篆书的象形性比较明显,蔡邕 《篆势》 云:“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妙巧入神。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纵云。”

(东周)秦刻 《石鼓文》拓片局部 大篆 原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小篆,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以后的一种新书体,又称为 “秦篆”。它在大篆基础上发展而成。同大篆相比,小篆在用笔上变迟重收敛、粗细不匀为流畅飞扬、粗细停匀,更趋线条化。结构上变繁杂交错为整饬统一,字形略带纵势长方,分行布白更为圆匀齐整,宽舒飞动,具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张怀瓘 《六体书论》 云:“小篆者,李斯造也。或镂纤屈盘,或悬针状貌,鳞羽参次而互进,珪璧错落以争明。其势飞腾,其形端俨。李斯是祖,曹喜、蔡邕为嗣。”

小篆的艺术特征十分明显,字形呈长方形,上密下疏,线条匀称,婉通圆转,秀美挺拔。章法纵横成行,自右至左,显得简洁流畅,婉转圆润。篆书的结体布局虽然以平衡对称为主,但也讲究参差变化,动静结合。刘熙载 《艺概》 说:“篆书要如龙腾凤翥,观昌黎歌 《石鼓》 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椠人优为之矣。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然筋患其驰,亦患其急。欲去两病,笔自有诀也。” 所谓 “龙腾凤翥”,就是要静中求动,而不能字若算子,平直呆板。韩愈 《石鼓歌》 尽露石鼓篆书的雄奇震荡之美:“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翱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古人认为 “篆尚婉而通”,篆书特有的美,正在于它笔画的婉转曲折。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解释篆书:“篆,引书也。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这里关键是 “引”,“引” 即开弓,引申为拉、牵,还有延长的意思。“引书” 一说道出了篆书的笔法和结体特征。尤其是小篆,笔画字形伸展圆转,修长匀净,而且多取纵势。此外,“引” 还包含了一种内在的张势和骨力,孙过庭虽说 “篆尚婉而通”,意谓篆书讲究婉转圆通,但也必须表现出流转通脱中的力势,而不能流于外形上的描拟。刘熙载 《艺概》 对此作了说明:“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

篆书的代表作,有传李斯所书的 《泰山刻石》 《秦诏版》 《琅琊台刻石》 《峄山刻石》 等。到汉代,日用之书渐被隶书所代替,篆书只用于印章,少数场合如碑额虽然也写篆书,但趋于艺术装饰,而且手法粗糙,少见能手。两晋南北朝时期,楷、行大倡天下,作篆书者更少。直到中唐,书家李阳冰、瞿令问出,篆体书脉方得以继。宋代书家郭忠恕、吾丘衍,元代赵孟頫等都写过篆书,但并未形成大气候。真正使篆书复盛于斯的还是有清一代的书家,如王澍、钱坫、陈鸿寿、赵之谦、吴昌硕、陈介祺、吴大澂、杨沂孙、黄士陵等,皆为篆书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