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我们吃得很丰盛
由于准备得太充分,李家办完家宴多出了许多小吃点心,有胡饼、熟肉饼、炙鸡、召白藕等。正好第二天周大郎放假回家陪家人,李郎就让他把这些食物全部打包回去,让家里人也一起尝尝。
周大郎十分感恩,打包完毕,他拎着食盒开开安心回家去了。
周家的父母在袄庙斜街一带做小买卖,平日里都很忙,这一天儿子难得放假,老两口都早早收摊了。回家前,他们特地去寺桥金家店打包了一些南方吃食,他们的老家在南方,从小吃惯了米饭,即使在汴京生活了几十年,他们还是改不掉从小养成的口味。
周大郎陪父母吃了中午饭,下午天气好,他们又抽空去街市置办了一些日常用品。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周二郎和周三娘也都回家了。
周三娘是李小娘子的婢女,李小娘子听堂哥提起今天要给周大郎放假,于是做了个顺水人情,让周三娘也回家跟父母兄长聚个餐。周二郎则是跟同事换班,请了半天假回来的。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周三娘帮忙摆放晚餐的餐具。今天的晚饭很丰盛,食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人爱吃的面食,一类是南方人爱吃的米食。这种情况在家里出现,周三娘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她的父母是典型的南方人,虽然也能接受面食,但时常会去南方馆子打包饭菜。周家三兄妹都是在汴京出生的,饮食习惯跟大部分北方人一样,无面食不欢,尤其是饼类。
要说这汴京老百姓的主食,当然是各种饼啦。除了胡饼,还有蒸饼,汤饼等。胡饼指的是用火烤的饼,就是现在新疆一带随处可见的馕。汤饼则是下到水里煮的面食,既面片汤。蒸饼指的是用笼屉蒸熟的饼,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馒头。宋仁宗赵祯继位后,因为蒸饼的“蒸”和“祯”读音相近,为了避他的名讳就改成了炊饼。没错,《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也属于馒头一类,只不过宋朝的馒头会在里面夹一些馅儿料,比如羊肉馒头。
一家五口人围着餐桌津津有味地吃饭,周爸爸忍不住感叹:“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好啊,听我爷爷说,以前的老百姓很穷的,每天只吃两顿饭,哪里有晚饭一说,更别提夜宵了。”
周二郎补充:“是的,唐朝有宵禁制度,晚上没人出门。现在的夜市灯火通明,到处都是小吃摊,不吃夜宵都对不起这个富裕的年代。”
“而且我们这个年代多方便啊,”周大郎说,“咱爸妈做生意忙,平日里没时间做饭,街市上随便找家店就能买到又便宜又好吃的食物,南食北食应有尽有。不仅如此,酒店还提供外卖服务。我们可太幸福了。”
周二郎说:“你是幸福了,我就累了。你都不知道我每天要送多少份外卖!”
周三娘听了,掩嘴笑:“我们家李小娘子就很喜欢叫外卖,面食和米食她都爱吃。不过她怕胖,吃得少,每次都会给我们这些婢女分享美食,我可有口福了。”
一家人说说笑笑,吃得很满足。
饭后,周二郎告别父母,准备回去加夜班了。会仙楼生意好,业务繁忙,他晚上还有个夜宵的外卖单要送。
小知识:
1、关于蒸饼,如《靖康缃素杂记》:“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青箱杂记》记载:“仁宗庙讳贞(应作’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2、宋朝以前,由于粮食收成有限,普通人家一天只吃两顿。到了宋朝,人们生活日益富足,一日三餐才开始成为平民百姓的生活习俗。
3、宋朝食店遍布,且价格不高,商贩人家都在店里买吃食,不在家做饭。如《东京梦华录》,“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4、北宋时期,汴京是人口流动量极大的大都市,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因南北方人饮食差异大,汴京城有专门的“北食”和“南食”店。《东京梦华录》记载,“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段家熝物、石逢巴子,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