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十二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太子同出生

鲁桓公六年八月,就是太子姬同出生的这一年,鲁桓公在公子翚的陪伴下,检阅了鲁国的军队。

大夫众仲、臧哀伯等都前来劝谏,说这个时节,正是农忙的时候,国君您这是耽误农时,去年我国就发生了旱灾、蝗灾,农田欠收,今年又贻误农耕,恐会发生饥荒啊!桓公不听,命公子翚坚持搞完了检阅练兵。

阅兵结束后,桓公单独把公子翚叫到书房,一边把玩着他那张价值连城的弓,一边说:“夫人马上就要生产了,寡人认定,夫人腹中一定是儿子,寡人要立他为太子,等太子长大后,让他好好练骑射,鲁有金仆姑箭,又有此宝弓,太子定能善射。寡人要让他能统帅军队,上阵杀敌。太宰不必拘礼,你知道为什么寡人一定要在这个时候阅兵吗?”公子翚知道,金仆姑箭是鲁国名箭,桓公喜爱的这张弓为鲁国国君传世之宝,历任国君披挂上阵皆用此弓。但鲁桓公在此农忙时节,却要练兵备战、检阅军队,他确实不知为何。

“臣不知,”刚要坐下的公子翚,一听桓公此话,马上又跪下了,说道:“臣只知一切听命于国君。”公子翚在桓公即位后,位居太宰,深知只要忠于国君,方能保住官职,也沉稳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隐公在位时那样恣意妄为了。

“太宰还记得北戎伐齐,郑国公子忽率领诸侯联军救援齐国吧,”桓公说,“就是那次,齐侯还想把女儿,现在是寡人的夫人了,嫁与公子忽那次。”

“臣记得,齐侯爱女现在是国君您的夫人了,他公子忽没有那个福分。”公子翚阿谀之意溢于言表。

“寡人不是指这件事。”桓公放下宝弓,说道:“当时咱们鲁国也派大夫带兵前往协助了,齐国为犒劳诸侯军队,馈赠各国食物,齐侯请鲁国大夫来确定各诸侯国领取食物的先后顺序,我鲁国大夫按照周王赐爵顺序来排序,结果惹怒了郑世子忽,他认为郑国救齐功劳最大,俘获北戎将领两名、斩获北戎甲士首级三百,献于齐国,结果按照周王赐爵顺序,郑国是伯爵,次序要排在宋、鲁、陈、蔡之后,怨恨鲁国有意刁难!”

“此种排位方法秉持周礼,没什么问题呀,”公子翚说:“这世子忽也太小心眼了,不就是分发食物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派去协助救齐的大夫回来后向寡人禀报,当时来不及回国奏请寡人决定,就挑了这么一个稳妥的办法,没想到忽略了郑国带头率兵救援齐国的功劳。郑国在繻葛大战,连周天子率领的王师都打败了,其势正盛;寡人担心,郑国会乘胜为此事讨伐鲁国。农耕,要事也;然鲁国存亡,干系重大,远大于农耕。寡人是以备不测呀。”

公子翚连连称是,夸赞道:“还是国君您忧虑深远,为国远谋。臣等远远不及。”

鲁桓公对郑国将要报复鲁国的担忧不无道理,当时郑公子忽看到鲁国如此看低郑国,怒气冲冲,声言此辱必报。然而,郑国与周王室的矛盾是郑国首先要处理的,桓公五年繻葛大战后,郑国又忙于平定当年周王室赐予的苏国一都十一邑的抗争,暂时顾不上鲁国。苏国十一邑中的盟、向曾请求与郑讲和,但后来在桓公七年夏天又叛郑,因此当年秋天,郑国纠集了盟友齐国、卫国组成联军重击盟、向,盟、向只好找周天子求援,周桓王两年前刚败于郑国,哪里还能再出兵?于是周桓王将盟、向的民众迁到了王城附近的郏地。

连年征战,郑国也休养生息了几年,到桓公十年,等郑国腾出手来,向齐国要求派军队一起攻打鲁国,齐僖公是鲁桓公的岳父,齐国不便出兵伐鲁,但郑国当年派世子率兵救援齐国、抗击北戎,此恩又不得不报,于是齐国说服卫国也出兵,以郑国、卫国出兵为主,三国联军在桓公十年十二月打到了鲁国的郎城。

从桓公六年到十年四年之间,鲁桓公处理此事其实是欠妥的,显示出治国能力不足。当时协助齐国为援齐的诸侯军队分配食物,确定次序,秉持周礼,并非真正有问题,充其量是慢待了郑国,又赶上郑公子忽年轻气盛,心眼小,就结下了仇怨。如果鲁桓公得知此事后,及时派出使者备上厚礼,前往郑国致歉,放低姿态,再请岳丈齐僖公从中说和,矛盾也许可以及时化解,何必在农忙之时,劳民伤财,检阅军马备战呢。

这个鲁桓公,生性顽劣,心中哪里装着鲁国百姓?桓公七年春天,天仍寒冷之时,桓公到鲁国咸丘田猎,放火烧山驱赶野兽外逃,以便于射猎。诸般国事纷扰,作为国君仍然焚烧咸丘山野,田猎取乐,公子翚率兵跟随护卫,忙前忙后,他们心中哪里有国有民?

桓公六年九月,文姜夫人生下嫡子,因与桓公生日在同一天,桓公为他取名为“同”,立为太子。

此时的鲁国,在诸侯中属于大国,国力强盛。周边小国频频来朝,周天子也时常派大夫作为使者来访,而鲁桓公却没有去觐见过周天子。鲁国周边的大国,主要有宋、郑、齐、晋、楚等国,实力都不在鲁国之下。晋国还在内乱,陷于曲沃与翼都之间的征战,无暇外顾;楚国在楚武王的带领下,征服了东北面的随国和西面的巴国、黄国等小国,逐渐一统南方;齐国在齐僖公的治理下日益繁荣,国力日强,但齐僖公已届暮年,也没有了征讨扩张之心,真正在中原地区驰骋的,是郑庄公治下的郑国,郑国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且与齐国结为盟友,无人敢小觑。

反观鲁国,夹在诸强之间,鲁桓公即位十年了,治国无方,加上天灾不断,实力未见提高,更谈不上扩张了。就连实力不及鲁国的卫国,跟着郑国、齐国一起,还在这年攻打了鲁国的郎城,本来卫宣公还与鲁桓公相约在鲁国的桃丘会晤,但卫宣公直接放了鲁桓公的鸽子,失约不来了,反而派军队跟着郑、齐联军打过来了。齐僖公还是鲁桓公的岳父呢,也和郑、卫一起伐鲁,郑国的影响力可见一斑。鲁国作为大国,一方诸侯,国力并不弱,但鲁桓公和公子翚这两位君臣,一个作为国君性格偏执,重利忘义,贪图享受,一个作为鲁国军政之首,只保官位,阿谀奉承,哪里能有什么作为?实在不能和郑国、齐国、楚国的当政君臣相提并论。

然而,诸侯国一时的强大也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强盛。随着国君的变化,治国策略的改变,也会发生变化。公元前701年,也就是鲁桓公十一年五月,一代雄主郑庄公去世了,他在位四十三年,攘外安内,国内政治稳定;经济上,重农兴商,不断增强了郑国的国力;军事和外交方面,他不断借助周天子及其它诸侯国的力量,纵横中原,消除了郑国扩张势力的各种障碍,称为当时的小霸主。当年七月,举行了郑庄公的葬礼,根据《周礼》,周朝诸侯应五月而葬,郑庄公的葬礼在他去世后三个月就举行了,确实有些匆忙,主要是因为郑国朝局混乱的缘故。郑庄公去世,太子忽即位,称为郑昭公。郑公子突则出居了宋国。

鲁桓公打心里讨厌这位郑昭公,他对大夫申繻说:“郑伯心胸狭隘,与鲁不睦,可有何对策?”申繻知道郑昭公与鲁国结怨,就是上次他率兵救齐,鲁国分发粮食排次序,按照周天子赐爵顺序,得罪了郑昭公,前一年郑国还为此联合齐国、卫国打到了鲁国的郎城才撤兵,于是宽慰桓公道:“国君不必担忧,郑国几位公子,除了郑伯外,公子突、公子亹(weǐ)、公子婴、公子语个个文武双全,皆国君之才也。公子突之母为宋国雍氏,有宋国支持,不会甘居人下的,国君且耐心等待郑国内乱。”

“那当然好了,只要不是这位公子忽作郑国国君,寡人都会尽力与其盟好。”鲁桓公说完环顾了一下自己的书房,忽然觉得这个书房有些小了,自己也应该把眼界放远,带领鲁国成为抑强扶弱的诸侯大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