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看到本书中文版得以面世,我们三位作者感到非常欣慰。中国人世世代代对身心合一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医治疗强调身心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已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东方身心疗愈的理念和实践在西方深入人心(例如Agger, 2015; Bu et al., 2010),西方人对心灵和身体的理解也逐渐引起中国心理健康领域的兴趣。中国人越来越关注逆境事件造成的精神后果和身心影响给成年人、青少年和儿童带来的痛苦。而有更多的研究对创伤给东方人和西方人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比较(例如Dong, & Li, 2014; Li et al., 2015; Xiao et al., 2006; Yip et al., 2011; Yu et al., 2010; Zhang, 2014; Zhou et al., 2015)。这些逆境事件包括童年遭受性侵犯(Sun et al., 2008),以及童年遭受身体虐待、情绪虐待、情绪被忽视(emotional neglect)和儿童目睹父母或照顾者的暴力行为(Fang et al., 2015)。这些生活逆境让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Fang et al., 2015)。
许多中国人曾经历过极端艰难的困境,他们需要心理支援。例如,一项研究显示,那些教育程度低的人、那些缺乏人际支持的人、那些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的人、那些与六岁以下儿童生活在一起的人,以及那些经历过多重创伤事件的人,特别是老年人,都会体验到比较严重的创伤后压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症状(Chen et al., 2014,第39页)。
研究显示,中国人对创伤的反应与西方人对创伤的反应,两者之间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例如Wong et al., 2010),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遭受创伤的中国人比遭受创伤的英国人较少酗酒,却更容易做出自毁行为(Yip et al., 2014)。
治疗师更多意识到,艰难事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必定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创伤理论、创伤评估和创伤治疗的兴趣,而公众越来越多寻求专业帮助也会激发临床工作的兴趣。正如在西方社会已经并继续出现的现象一样,加强创伤研究和广传有关心理创伤及其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的后果的知识,导致对创伤治疗的需求急剧上升(Chen et al., 2014)。人群迁徙也促进了创伤治疗的发展。近几十年来,中国非凡的经济发展使很多人从村落迁徙到城市。传统的支持系统消失,意味着他们可能失去人际支持。而在这些群体中,心理受创者自然而然开始更多寻求专业帮助。
正如本书书名所示,本书的着重点是治疗长期心理创伤,特别是源自童年情绪严重被忽视,以及情绪虐待、身体虐待和性侵犯造成的心理创伤。这些主题也十分适用于华人社会(例如Fang et al., 2015; Li et al., 2014; Zhang et al., 2013)。不仅如此,本书还为读者进一步揭示了其他创伤经验的本质。
我们在本书中强调的概念之一是,人格解离(分离)是创伤一个主要及必然的特征。对于诊断和治疗长期心理受创的个案和因创伤引致的复杂精神病症,这个认知尤为重要。
本书有何新知?
自原作于2006年出版后,我们在中文版做了一些更改并增加了一些临床案例,以便更能阐明我们的理论及临床实践。我们还更新了文献引证,并将原作中所有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 APA, 1994)的诊断描述,变更为根据第五版(DSM-5, APA, 2013)的诊断描述。这种改动的重大结果是:我们重写了第六章“人格结构解离与创伤有关的病症谱系”。我们还在第六章中对DSM-5以令人困惑的方式处理解离在PTSD中的角色进行了评论。
我们在此引进了一个比喻性概念。当我们谈到心理创伤时,会多次用到这个概念,就是“崩溃点”(breaking-points),即人格解离出现在这种无法整合的经验中。我们从一位美国精神科医生所写的一本小书中发现了这个词,以取代心理创伤的比喻。他根据自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心理受创的士兵进行临床观察写道:“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崩溃点,有些人的崩溃点比其他人来得更快”(Ross, 1941,第66页)。这个比喻与创伤幸存者主观描述他们的经验极为接近:“它把我打碎了”,“我感到自己破碎了”,“我觉得自己崩溃了”,“我情绪失控了”,“我觉得被砸碎了”。童年(及随后)长期心理受创的幸存者都经历过很多以这种比喻表达的崩溃点,与一个一生只经历一个崩溃点的成年人相比,他们的解离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临床上的重要问题是:当达到这些崩溃点时,会牵涉什么因素?有什么事会发生在幸存者身上?本书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并详述人格在生理—心理—社交方面的分离。因此,本书第一章包含了对人格(结构)解离更细致的定义,用以总结我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最后,本书原作于2006年出版后,我们继续写作和出版,既有三人合著的,也有各自进行的。这本中文版包含着我们在这些新作中提出的一个主要新概念,即患者的各解离部分仍活在创伤时空(trauma time)1(Van der Hart, Nijenhuis, & Solomon, 2010)。这些解离部分就是本书中的人格情绪部分(Emotional Part of the Personality,EP)。当这些情绪部分被重新激活时,它们会继续把过往的创伤当成当下的经验,并继续经历那些创伤引致的情绪、信念、感觉等。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这方面的著作,请参照我们三位作者的个人网页:www.onnovdhart.nl; www.enijenhuis.nl; www.kathy-steele.com。
自2006年至今,我们已出版了另外几本著作。第一本《处理与心理创伤相关的解离:给病人和治疗师的技能训练》(Coping with Trauma-related Dissociation: Skills Training for Patients and Their Therapists),由Suzette Boon、Kathy Steele和 Onno van der Hart 合著,并于2011年出版。第二本《心理创伤的三位一体:无知、脆弱、控制》(The Trinity of Trauma: Ignorance, Fragility, and Control),这是一套三册的最新著作,由Ellert Nijenhuis撰写。其中《第一册:演化中的心理创伤概念》(Vol. 1, The Evolving Concepts of Trauma)和《第二册:心理创伤中的解离概念与事实》(Vol. II, The Concepts and Facts of Dissociation in Trauma)已于2015年出版。他近期正在准备撰写《第三册:长期受创者的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with Chronically Traumatized Individuals)。我们三位作者还在合写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即《治疗与心理创伤有关的解离:一套实用的整合方法》(Treating Trauma-related Dissociation: A Practical, Integrative Approach)。这本书已到出版的最后阶段。本书中的一些概念和想法也在上述这些著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我们期盼本书能对中国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界有所助益。
致谢中文版翻译团队
作为本书作者,我们首先非常感谢中国同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龙迪博士翻译本书,使本书的中文版得以面世。我们获知她的翻译工作非常出色!此外,我们非常感谢商务印书馆极有远见地决定出版本书的中文版。我们特别感谢几位香港同行:马绮文博士、罗瑞芬女士、尤卓慧女士和萧丽霞女士。她们不但承担本书审校,还协助勘误本书原文的纰漏之处,并通过互联网与我们商讨、厘清一些较细微的观点。这得益于她们熟悉本书所描述的理论和临床方法,也基于她们扎实的专业训练和与我们其中的夏安诺教授和所罗门博士的持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