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余泽百世
李隆基下了辂车,在一声声的唐军威武和陛下威武的声浪中,走上了朱雀门的乾元楼,坐在了宝座之上。
在左侧是李隆基的后宫和孩子们,长子李宗坐在李隆基的左一位置,太上皇坐在左二的位置,窦太后坐在左三的位置。
左侧官员是军机省、武勋、兵部、御林卫、
右侧是朝臣,依次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五部尚书和侍郎,御史台的御史中位列。
玄甲武骑列阵,丝毫不敢松懈,王锐武带着人在明德门下结成军阵,午门洞开,若是京营造反,此乃最佳时机。
但是谁会在这种时候造反呢?错非是嫌命长了。
悠扬的号角声如同穿破苍穹,悠远而苍凉,鼓声阵阵,大军还是慢慢集结起来。
操演正式开始。首先“万骑”打着三辰旗首先入城,三千玄甲骑兵,身披明光铠,胯下的马匹也是身披细鳞甲,三辰旗在风中飘扬,一百玄甲武骑一排,整整三十排,前三排扛起,后面骑兵手持长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人一种威严肃杀的气势。
后面是跟着是以战备形态行军的步军,首先是手持盾牌,腰挎横刀,背着弓箭,斜挎箭兜,一身步兵盔甲,只露出眼部的刀盾兵。
刀盾兵后面跟着一身手持长枪的,斜背横刀,一身鱼鳞甲,在后面是弓弩手,身穿山文甲,腰挎横刀,身背和斜挎箭兜。
这是唐军作战的一种形态,刀盾手居前,长枪兵和弓弩手根据作战随时转换,这种作战随时根据作战环境不同,随时转化。最小组成三人一组,最大可以一队一百多人形成一个作战阵型。
当然前面展示都是重甲骑兵和重甲步兵。
后面上来是轻甲骑兵和步兵,总体组队不会变,只是轻骑马匹不披西甲,但在马头绑上一个马面甲,让马匹只露出两支眼睛,脖子会包一层鱼鳞甲。
轻步兵是身披铁甲和皮甲混合的盔甲,只在身前身后是铁甲,就是一个铁马甲。手臂和小腿有铁甲护板,其余是皮甲护身。
轻骑和轻步兵主要的追加和骚扰敌军为主,一本冲击对方敌阵,也是重在两翼突破和绕其后方快速突进。
再后面就是手持“火龙枪”的三百步军,虽然采用油纸定量火药包裹弹丸的方式,可以加快换弹速度,但是仍然采用的火绳点燃的技术,发射速度和使用环境仍然受到限制,不过这也是好的开端。
“火龙枪”兵,脚穿布靴,立领半长黄色袍,要系宽皮带,身披包裹好的弹丸,斜挎横刀,在右肩多一块皮甲。
这是“火龙枪”后座力比较大,还有是点火处容易火药膨出,所以在点火口后加装一尺左右木板,用以抵住肩膀,又能避免火药烧伤眼睛。
“火龙枪”后,是“虎威炮”,那黑洞洞的炮口,对着谁,谁都会发颤,两马拉着带着轮子的“虎威炮”钢铁的轮毂在地上哗啦啦的声音,显得尤为刺耳。
“火龙枪”的射程不远只有几十米,还没有弓弩射的远,所有就有在弓弩的箭矢绑上火药包,火药包里是铁砂和火药,流出比较长一些引线。
十五石弓弩的最大射程能够达到五百米。武刚车车床型弓弩能射八百米,一千米的距离。
后面的武刚车上搭载着“神火飞鸦”(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热武器,
大军将从明德门延着当初李隆基入京的路线,穿过朱雀大街进内城至朱雀门下,演练,完毕后沿着太极宫的顺义门,后出玄武门西内宛后是禁军的军营。
大军开始入城,虽然只有两万人,但是两头白象开路的先导车,开始带着大军向前走着。
“巍巍华夏,青史万年;泱泱中国,锦绣河山,”每隔五十米就有一名身穿礼服的官员,大声朗读手里天庆演兵赋。
“三军列阵,齐受统帅检阅;万众云集,同抒赤子礼赞。华表挺秀,旌旗映红日之辉;军威浩荡,壮志在肩;民族基石,国家柱磐。历战火以洗礼,经改革而弥坚。
担环宇和平重任,承盛世圆梦之盼。举国欢腾,慨沧桑之巨变;万国瞩目,钦旷世之璨颜。
朱雀大街也各种彩旗飘飘,两边挤满百姓,号角高扬、军旗旌立,这场面绝对壮观、美轮美奂。
城楼之下,鼓乐铮鸣;长街之上,军仪严整。将士挺立,身姿如松;神采奕奕,圆目炯炯。“唐军威武”“唐军忠勇”,若声声洪钟,势凌厉而气宇昂;
“精忠报国,九死不悔”“护佑大唐,忠君爱民”,如猛虎长啸,气浩荡而雄威生。豪气冲天,风云为之激荡;声浪颤地,神鬼为之惧惊。有精兵之锐,有万夫之勇;军阵森森,真乃铜墙铁壁;雷霆滚滚,无愧国之长城。
龙旗当先,红纛团簇,铭记浴血荣光。平地御风,步履健行而铿锵;将军受阅,豪气长扬;耄耋老兵,老当益壮。
兵车辚辚,犹如排山倒海,是铁甲轰鸣气象;轻骑追风逐电,为战鹰呼啸穹苍。防空铸盾,守护国土无恙;
东方擎天,鞭指四海八荒。晴空掠彩练之翔,蓝海犁汪洋之浪;巨弓射九霄之狼。神兵利器,满目琳琅;万众热血,澎湃激扬。恢弘而浩荡,兵精而国强。
展东方醒狮之神威,挺大唐巨龙之脊梁。故我大唐军队,卫国铁拳。鼎一百载炫丽江山,保亿千万黎民康安。
犹记永嘉乱国之耻,国土尽丧,军力不堪;难忘峥嵘岁月,捐躯赴死,烽火燎原。前世之事,今之镜鉴;朝乾夕惕,忧患高悬。统帅挥手定宏猷,三军砥砺永向前。备战止战,消弭环宇狼烟;枕戈待旦,践行和平誓言。
谱大唐之壮歌,书强军之宏卷;护道义之永存,拒胡奴之嚣焰。煌煌盛世,抒劲旅之豪迈;昭昭伟业,颂丰碑之永隽。
呜呼!有此精兵锐旅,寰宇内河清海晏,泱泱大唐国祚永延
这次阅兵,没有排练,不过总体是“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尤其是后面的火器演练,让长安列国使节俱惊。
军阵器宇轩昂,精神昂扬。
这种精气神,让李隆基颇为满意,这才是他想要的大唐军人。
最后出场的是兵工监的“神龙大炮”,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那是长达两丈、径直一尺多的圆滚滚的火炮,有着十六轮子大炮被拉了出来。
这是有着二十八匹马拉的大炮。这火炮当然不是真理。
李隆基看着那玩意儿,脸上全是笑意。
这家伙名字叫“神龙大炮”,就跟乌尔班大炮一样,完全是个样子货,唬人用的。
首先就是爆炸药充分的问题,因为火炮直径太宽了,火药浪费暂且不提,主要问题是这么大个头的炮弹受力不均,实验到现在,每次除了炸膛就是烟花,炸了几次膛之后,也就懒得弄了。
兵部终于发现,这玩意儿就是巧立名目在骗经费,也就停止了研发,而后才有了虎威将军炮,缩小版本的攻城炮,但是这东西的确非常唬人,两丈长的一条黑龙盘踞其上,威风凛凛。
李济是个礼部尚书,是不太懂兵事,看到军器司有三台这么个玩意儿,就拉出来糊弄人了。
李宗愣愣的问道:“阿耶这是什么。”
李隆基摸了摸李宗的脑袋,摇头说道:“大唐兵器前进路上的一个小小挫折罢了。”
郭元振无奈,这东西他自然知道,造出来三台本来是说要砸掉的,但是个头太大,不容易销毁,但是造都造出来了,就在兵部闲置了。
的确很吓人,威力应该很大,但是前提是打响它。
最后出场的是大明新设计的武刚车。
说起这种武刚车发明,和穿越来的李隆基有关系,那是在兴庆宫李隆基让马待封设计制作一个和脚蹬三轮车一样车子。只是前面使用齿轮带动前轮转动。
当初设计创做这木质三轮车,一个是有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说法,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的地方,在现在的陕西省黄沙镇,诸葛亮对魏北伐八年中,“木牛流马”被使用过三次,都是从陕西省黄沙镇出发的,到达战事前线祁山五丈原,全程二百六十公里。据当地老者描述,传说的“木牛流马”确实是自动化机械,马身是由很多小块木板制作的,后有握把方便操作,马肚中安装有十分精细的齿轮装置,压一下握把就能使车子自动行走。这位老者的说法不是天方夜谭,东汉时已经有用齿轮原理制作机械工具的记载了
一种是东汉文学家应劭《风俗铜》记载:鹿車窄裁容鹿也;考古学家们曾在四川渠县发掘过木板单轮车,经证实为东汉时期文物,而车身上也有牛或马的浮雕。三国蜀汉地处西南,这里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少量的马匹多用于军事,人们就在木板独轮车上雕刻出马的样子,这种木板制作的单轮车,在东汉时期的川地是十分普遍的,几乎每户都有一辆。
在穿越来李隆基看来,还不如直接设计一辆脚蹬的三轮车更为方便,只要合理利用不同齿轮之间大小组合,就能实现快速省力的运输方式。
不过马待封不亏是大唐奇巧工匠第一人,经过一年多制作,这辆武刚车上有指南车、记里鼓车(能记录行程)和相风鸟(标识风向)急于一体的功能,而且还是单人就能轻松驾驭。
不过李隆基最希望还是尽快实现燧发枪,这点需要时间,大唐的能工巧匠不少,李隆基设立大唐工学院,也是想招募各地能工巧匠来到长安。
不过现在“火龙枪”马待封在它的点火装置,因其点火结构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因为第一枪制作时,把枪口设计成龙口的形状,故此得名。
这个火枪的火绳,是因为缺少火镰、弹簧等物用的钢之上,枪上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是个夹子,可以夹持燃烧的火绳。
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便可击发,相比较过去的法子,双手持枪,就更容易瞄准。
尤其这根火绳,乃是麻绳和布绳,浸泡在炮药液里制作而成。
就是日常用的火折子制作方法。
这样不用火把点火,则不摇动,三十米内打靶,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
李隆基对这种火绳枪非常满意,它的出现意味着,火铳的命中,不仅仅是依靠老天爷赏脸了。
“这鸟铳,应该多造点。”李隆基歪着头对郭元振说道。
姚崇曾经批评过大唐的火器,花样很多,但是多数都没什么用,只有虎威炮和虎尊炮堪用,其余就像神龙炮一样,都是骗经费的。
当时李隆基说要造,都尝试下,不断改进就是。
姚崇被李隆基说服了,大唐的火器研究开启了新的时代。
但是自从有了新式火药之后,很多火枪在战场上,都有了大用途。比如骑兵用的双眼火枪,第一枪打不中,吓到敌军,跑的近点,再补上一枪。这玩意儿约有三尺长,近战轰鸣还能当锤用,相当好使。
郭元振含笑不语,军备这个东西,姚崇的理解更多是政治因素,攻守转换之时,总有些人在生事,兴文匽武之下,连武周时期,神火飞鸦的火器几近于停办。
但是他没有破坏陛下的雅兴,大唐用兵频繁,尤其是边庭流血成海水,陛下开边意未已,那这军备松弛,他活着的时候,怕是看不到了。
军阵列队走完之后,站在朱雀门下的军卒们大声齐喝,离开了朱雀门外。
朱祁钰走下了朱雀门,向着太庙而去。
借着李渊登基的日子,搞天庆节,那总得跟李渊报备一声才是。
就是不知道李渊他老人家高兴不高兴。
他走进了太庙之中,上了注香。
他认真的思考了许久,想来想去,太祖太宗皇帝,不会反对自己南征北战才是。
李隆基想起了四年前年死去太平公主,也不知道他在下面被打成了什么样。
李隆基等待一炷香燃尽,走出了太庙,站在了春风之中。
李济和王志坚并列而行,身后是四个人,端着红布盖着的盘子,一步步的走到了太庙的月台之下。
李济正了正衣冠,三拜五叩,朗盛说道:“伏以皇天开泰运,付大宝于元良,圣帝御明时,奠群生于乾元。”
“声教洋溢乎天下,仁恩普洽于寰区,夷夏清宁,神人欢庆。”
“钦惟皇帝陛下,聪明睿知,成功俪美于唐虞。文武圣神,茂德丕隆于汤武。”
李隆基看着李济,这一连串的马屁,从黄天开泰运开始,一直到高宗时期,再到现在。
李隆基是反对进谗言的,这一点李济最是清楚不过了。
不知道是什么底气,让他如此明目张胆的进献。
御史台的御史们已经蠢蠢欲动了,他们似乎找到了这个整日里把诚无德挂在嘴边,抽他们嘴巴的礼部尚书的弱点。
李杰看着跃跃欲试的御史,就是一阵叹息,没事天天找六部尚书的麻烦干什么,是觉得自己这不到五年份的执政经验,是李济这四十年份的经年老吏的对手?
手下真的太蠢,李杰真的心累。
这御史台的中丞,不当也罢。
哪天侍郎阙员了,定要去补一下,跟着这帮家伙在一起,迟早得阴沟里翻船。
李济继续伏地高声说道:“孟诜出自医家,生逢圣世,夙承教养孟之门庭。重沐熏陶,复究轩岐之事业。过蒙拔擢,深愧凡庸。”
“网罗南北之奇良,搜辑古今之秘要,著成奇书献阙。”
这段话很长,是李济说孟诜的人,家里世代行医,也一直没有放弃研究这医道。
孟诜(shēn),汝州梁县(今河南省汝州市)人。精通医学,进士及第,授尚药奉御,累迁中书舍人。失言得罪武后,贬为台州司马,入为礼部侍郎、相王侍读,出任同州刺史。
神龙初年,年老致仕,隐居于伊阳山,炼制方药。
青年时好医药、养生之术,与名医孙思邈过从甚密。孟诜精通医药、养生之术,在家居住期间,常去伊阳山里经常采集草药,按方炮制以采集草药,济事救人。
年老归乡,他年纪虽大,但力如壮年。有人问他是怎样保养身体的,他说:“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人们听了十分信服。
孟诜进士及第。垂拱(公元685~688年)初年,担任凤阁舍人。
“呈上来吧。”朱祁钰摇头,酝酿了这么长的时间,若是不满意,怎么着也得罚俸半年,以儆效尤。
朱祁钰拿过了那两本奇书,《食疗本草》《必效方》。
作为穿越者李隆基知道,孟诜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三卷,其中《补养方》三卷,经张鼎增补,改名《食疗本草》三卷,现存敦煌莫高窟发现之古抄本残卷及近人辑佚本。
又撰有《必效方》三卷,今佚,在《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书中多有引录。
一个是发明代茶饮。从文字记载看,最早的发明代茶饮出自孟诜的《食疗本草》,其中载有专治“热毒下痢”“腰痛难转”的饮方。
另一个是发明黄疸试纸。孟诜的另一部治疗疑难杂症的医药专著《必效方》,提出了用麻布配药水对黄疸性肝炎诊治进行测检的方法,被赞为最早的pH试纸。
《补养方》是孟诜致仕后,为了在平民中推广治病和养生知识,将前人的医学专著中食治部分的药方抽出,并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编著了《补养方》3卷,先在家乡传抄使用。
孟诜去世后,僧医张鼎于开元年间将《补养方》补订改名为《食疗本草》。孟氏原书收载本草138种,张氏补入89条,合为227条,记载了许多唐初本草书中未载的食用药物。书中按物类为序排列,并分析食性,论述功用,记载禁忌,鉴别异同,附载单方。所列食治药物,多系人们常用的食物、酱菜、果品、肉类等,反映了以食养脏、脏器疗法的思想。
这本书,作为礼部尚书的李济呈上来,并没有贪功为己,只是表明自己的举荐,书生由孟诜编撰,僧医张鼎补录,最后成书,今献给陛下。
他看了许久,才深吸了口气问道:“李尚书,这是要抢王院判的位子吗?”
“好,很好!”李隆基用了的吐了口浊气说道:“高力士,赐孟诜“孟氏歧黄,余泽百世”功德牌匾,召张鼎入太医院,赐五品著作郎,朝请大夫,一等功勋牌,
李明公举荐有功,赐一等功勋牌,金紫光禄大夫,把书拿下去,雕版印刷之后,先送天下大唐惠民药局。”
“极好!”
侍从端来了盘子,上面有一等功勋牌,二等功勋牌、三等功勋牌,三种牌子,由于不知道李济要做什么样功德,李隆基就让准备三个功勋牌。
李隆基拿起了一等金制功勋牌,挂在了李济的胸前,满是感慨的说道:“辛苦李尚书了。”
李济俯首说道:“为陛下排忧解难,乃臣子本分,不辛苦。”
李济岁数大了,但是看着那金光闪闪的奇功牌,乐不可支,脸上完全压抑不住笑容。
时人时常讥讽他李济,说他媚上,说他无德,现在好了,他这个无德之人都有了一等功勋牌,那没有功勋牌还要骂他的人,又该怎么算呢?
李济站直了身子,看着月台之下众多御史,志得意满!
上次李济如此志得意满还是上次!
要推到他高宗朝进士及第的时候了,那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可是这官场上二十八年沉沉浮浮,李济自问,其实总是在人云亦云,没做什么贡献。
现在不会了,他有一等功勋牌傍身了。
众多御史如丧考妣,面如土灰,这个无德的家伙,到底做了什么事,让陛下放一等功勋牌?
那可是一等功勋牌!整个文官朝堂里,只有姚崇有那么一块一等功勋牌!
而且姚崇马上就是武勋,不是文官了!
李济看到那班御史的模样,更是笑开了花,这帮家伙,整天就知道咋咋呼呼,不想着什么叫做惓惓以生灵为念,为天下苍生谋福。
王志坚并未上月台,这本奇书乃是李济发现的,他只是重新审核一遍,张鼎愿意把他们的名字写到上面,他们已经很是感激了。
李隆基又拿了一等功勋牌,示意王志坚上前来,他将头功牌挂着了他们的身上,满脸笑容的拍了拍陆子才的肩膀说道:“很好,辛苦王院判了,张鼎那枚,会快马送同州府。”
“很好!”
简易方八卷,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病症的一些处理方法,十分通俗易懂。
“这书又要有人置喙说什么旁门左道了。”李隆基拿着第一卷爱不释手。
李隆基能活到九十多岁,八十有六而不衰,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李济俯首说道:“食补之道句句都是离不开论语,他们如何置喙旁门左道乎?”
“比如《论语·季氏》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臣以此延伸谈论日常起居,生活秉性。”
“比如《论语·乡党》曰: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臣以此展开,讨论吃饭吃什么,他们又如何反驳呢?”
“臣开头就写了,子曰: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以此展开谈论如何预防疾病,他们如何喋喋不休呢?”
李济始终秉持的理念是:礼法岂是不便之物?那自然是因时而变。
李济是十分擅长变通的。
他要写疾病预防手册,然后用孔夫子打头阵堵一帮仕林的嘴,然后用岐黄之术,行生民之功。
朱祁钰拿着进表稿想了许久说道:“孟诜“把仁爱贯穿于品行:天知、地知、君知、吾知、他知;把仁德付诸于行动:山知、川知、云知、江知、海知”。
赞道:“弘道无人问,良心有天知”。
李济认真的思考了许久,俯首说道:“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食疗更重要一些。万事,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