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手宫机车库
小樽市/明治十八年
隔着转车台,从西南方向看到的3号机车库
旧手宫站的遗址位于小樽市综合博物馆内。手宫站建于明治十三年(1880年),是北海道内开通的第一条铁路——幌内铁路最西端的起点,这条铁路主要用于运输幌内煤矿开采出来的煤炭。站内的3号机车库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机车库,由平井晴二郎设计,竣工于明治十八年(1885年)。位于机车库前方的转车盘建于大正八年(1919年),由横河桥梁制作所承建,至今仍在使用。
指定 重要文化遗产
建筑时期 3号机车库1885年(明治十八年)
1号机车库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
设计者 平井晴二郎(3号机车库)
机车库只在4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这段时间开放。开放时间为9:30—17:00。博物馆冬季照常营业,休馆时间为每周二(如遇法定节假日则顺延至次日),以及12月29日至1月3日。
门票价格为400日元/成人(冬季300日元)。
西南方为3号机车库的最佳摄影位置。从博物馆的露台望出去,两座机车库和转车盘都一览无余。
北海道小樽市手宫1-3-6
从JR小樽站前出发,乘坐开往小樽水族馆的巴士,经由高岛三丁目,在综合博物馆或者手宫下车均可。
形态服务于轨道
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区有运河穿过,从江户时代开始,北海道小樽市就凭借北前船贸易成为一座繁华的海港城市。其实在铁路运输方面,小樽也曾扮演重要的历史角色。
在北海道铺设的第一条铁路线就是国营幌内铁路,主要负责将幌内煤矿的煤炭运至港口。铁路于1882年全线开通,其终点站就是小樽的手宫站。
手宫站于1985年停止使用,废弃的车站被改建为小樽市综合博物馆。日本重要文化遗产之一的旧手宫铁路设施就位于博物馆的一角。
这个设施的中心位置上有一台转车盘。顾名思义,它就是通过旋转横梁调整列车运行方向的装置。各大主要车站里都曾有这样的设备,随着蒸汽机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转车盘的数量也在慢慢减少。
在小樽市综合博物馆的南侧还有一台转车盘,那是从小樽筑港机关区转移过来的。与此相对,中央转车盘则原本就位于现在的位置,在1919年由横河桥梁制作所建造完成。
有两个机车库的出入口正对着这台转车盘。同样身为机车库,位于京都梅小路机关区的机车库(1914年竣工,原为蒸汽机车馆,2016年改为京都铁道博物馆)更为人所熟知,但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小樽的机车库则是砖造建筑,历史也更为悠久。
规模比较小的那个是3号机车库,于1885年竣工,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机车库。较大的那个是1号机车库,于1908年竣工,最左边的三节库位在1996年经过修复。
车库内部现在也对外开放,展示了旋转式铲雪车、堆雪车等少见的除雪机车。不过这些展览在冬季并不开放,去参观时敬请留意。
功能主义的先驱
这些以转车台为中心建造的车库,根据其横截面的形状,被称为“扇形库”。最早的扇形库建于1839年的英国德比郡,但扇形建筑出现的年代则更为久远。例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柱廊(17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圆形剧场或斗兽场的看台,等等。中国的“福建土楼”也很有名,那就是由连续的扇形建筑所组成的环形集体住宅。
那日本本土有没有类似的扇形建筑呢?回顾那些古建筑,就只有法隆寺的梦殿和根来寺的多宝塔采用了八角形或圆形的平面设计,但是它们的中心部位并不像外观轮廓那样呈现出扇形。虽说山形县济生馆的一楼是环形的,将中庭包围了起来,但那已经是明治时期的建筑物了。总而言之,日本并不存在扇形的古建筑。
那么,手宫站的扇形库又是如何出现的呢?负责调整列车方向的转车盘自然是圆形的,从中延伸出来的铁路线便呈放射状,那么盖在这些铁路线上的车库也就随之采用扇形结构。在设计的时候也参考了国外的铁路设施,最终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建造了扇形库。
“形式遵从功能”——这是美国建筑师路易斯·苏利文的名言,在业界非常有名,是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体现。不过最终完美阐释这句话的人并不是热爱在办公大楼使用复杂装饰的苏利文,而是德国建筑师雨果·哈林。他的设计代表作“伽高农场”(1922—1925年完工),就是为了方便给牛喂草而建成了马蹄形,这在当时看来非常不可思议。
这些功能主义建筑的先驱,为扇形库的设计建造提供了标准,即“形态服务于轨道”。
自如切换风格
负责旧手宫站3号机车库设计工作的平井晴二郎,是日本文部省组织派往美国学习的首批精英之一。他从日本的开成学校毕业后,进入美国的伦斯勒理工学院深造。
他回国之后就担任北海道开拓大使,作为一名技术官僚从事铁路建设。在设立铁道院(日本国有铁道、JR集团的前身)的时候,他在后藤新平手下任副总裁,同时担任日本贵族院议员的职务。
有意思的是,平井先生也是北海道厅——红砖厅舍(1888年竣工)的设计者。而这栋建筑是典型的新巴洛克风格,其设计理念与机车库的功能主义完全相反。
就像是在自己心中设置了一台转车盘似的,平井先生在建筑师、设计师与官僚等身份背景之间自如切换。作为一名建筑大师,他也熟练地运用了样式建筑与功能主义建筑这两种不同风格。
并不争论孰优孰劣,而是接纳研究不同的建筑风格,并令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就是明治时期日本建筑界的状况。以上便是我在调查砖造扇形库及其设计者时所领悟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