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卫星通信组网控制和管理技术》一书总结了胡谷雨教授带领的团队近30年来所从事的部分科研工作。这里补充一些有关情况。
首先要指出,本书中涉及的这类卫星通信系统在国内早就开始使用了,不过所有的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要制造出国产的卫星通信系统,一种比较简单的办法是进行技术转让,即花大价钱把外国的技术买过来。但这类技术国外对我国是封锁的。更重要的是,在进口的设备上进行通信,在信息安全方面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技术转让并不可行,很有必要研发国产的卫星通信系统。1990年,国营南京无线电厂(以下简称南京无线电厂)在原国家计委的支持下启动了稀路由卫星通信系统(后来也称语音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制工作,并由我来负责其中组网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组网控制中心的研制。
其次,我们在此之前并没有研制任何卫星通信系统组网控制中心的实际经验。我们的优势仅仅是在网络管理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早而已。南京无线电厂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也很了解我们的“家底”,因此在立项时,同时物色了上海另一家知名的研究所与我们同时开展组网控制中心设计。南京无线电厂认为这样就可以使投资的风险降低,因为这两家都研制失败的概率应当是比较小的。我当时感到压力非常大,因为确实不知道应当怎么下手。我也知道如果完不成任务,不仅会使南京无线电厂在经济上蒙受损失,而且我们的名声也将扫地,今后很少会有人把重要的科研任务下达给我们。几年后的结果是,上海那家研究所未能完成任务,而我们成功了。这也是科研的常态:失败乃是非常平常的事。
此外,当时南京无线电厂还向我们提出:“你们的组网控制中心如果研制成功了,我们不会给你们搞个什么技术鉴定,因为我们对技术鉴定不感兴趣。我们要搞的鉴定就是生产定型鉴定。”这就告诉我们,工厂必须生产出有用的产品。我们研究的网络管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理论上即使是很先进的东西,就算得到如“国内首创”甚至“国际先进”的技术鉴定结论,对工厂却不一定有用。工厂最关心的是能够制造出真正的产品。因此,我们从事的组网控制中心的研制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必须使整个稀路由卫星通信系统达到生产定型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的科研团队必须和其他有关的团队密切合作,因为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失败。实际上,在整个研制工作中,我们与有关协作单位的关系非常融洽。即使在技术问题上的争论看起来非常激烈,但大家都是为了完成同一个目标,确实需要对许多技术上的问题讨论清楚,哪怕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就使我们能够及早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使整个系统能够按期达到生产定型的水平。
使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在组网控制中心的研制队伍中,除我以外,都是年轻的学生。胡谷雨当时是刚入学不久的博士研究生,其他的有硕士研究生,也有高年级的本科生(在这批优秀的学生中,很多人后来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这些年轻人既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缺乏有关技术资料的情况下,大家团结一致,终于按期完成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网控制中心研制任务。
相信本书的问世,能够对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