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生产方式。近年来,以人为本已逐步成为智能制造的时代内涵和核心特征之一。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推动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与广泛应用,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以人为本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人是生产制造活动中最具能动性和最具活力的因素,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最终都需回归到服务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2017年,中国工程院基于人-信息-物理系统(Human-Cyber-Physical Systems,HCPS)正式提出了“新一代智能制造”,并认为物理系统是主体,信息系统是主导,人是主宰;实施智能制造的实质就是设计、构建与应用各种不同用途、不同层次的HCPS。德国在推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战略之初,在制定的八项行动中就有多项与人直接有关。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从2016年至今,已经投入数千万美元对“人与技术前沿的未来工作”持续进行资助。2021年初,欧盟研究和创新委员会正式提出第五次工业革命(工业5.0),重点指出未来工业应更加坚持以人为本。纵览全球制造业与新工业革命,以人为本是各国的关注点,也是大势所趋。以人为本的未来工业和制造系统正在吸引国内外政府机构、行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交汇点。当前,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经济发展最主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依靠的就是科技创新,特别是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重点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发展。以人为本发展智能制造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交汇点,也是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
以人为本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可动摇的目标。大力发展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食品、纺织服装、医疗器械等产业是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解决中小微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世界性难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协同发展,稳定就业、共同富裕。
二、人本智造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智能制造(简称人本智造)是一个大概念,涵盖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乃至哲学等多个层面。中国学者以HCPS为理论基础,积极开展研究,初步阐明了人本智造的基本内涵。人本智造体现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新一代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支撑。从辩证角度看,其有两方面含义:其一,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使用各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帮助人们完成各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努力运用智能制造技术提升人民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其二,在发展和使用智能制造技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时,“人机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关联,甚至冲突或对立,这就更加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好隐私、安全、伦理、健康、就业等人们关心的基本诉求,努力做到人机共生、和谐发展。以上两个方面辩证统一,不可偏废。
系统观念是理论基础。在发展智能制造的过程中,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人、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对传统制造系统进行重构和扩展,加强系统集成,构建新型智能制造系统体系,并基于此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人机协作。人、信息系统、物理系统三者良性互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智能制造系统体系有望成为理解智能制造演进过程、构建智能制造技术体系、推动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支撑。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共性赋能技术。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各类赋能技术,其中,数字孪生技术与智能人机协作是关键。智能制造系统存在大量不确定性,而考虑人的因素的智能制造系统更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数字孪生包括人的数字孪生与物理机器的数字孪生,二者同等重要。在构建人的数字孪生与物理机器的数字孪生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先进技术实现智能人机协作,进而实现智能制造的预期目标。
新一代产业工人是关键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动力机械的引入将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转向掌握机器的使用技巧;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的出现使工人趋向于通过掌握相对单一的技能来完成特定工序的工作任务;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微电子等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催生了自动化生产,工人逐渐从直接操控机械设备向人机交互转变。智能制造拉开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序幕,传统产业工人的角色定位已无法适应新场景、新技术和新问题,新一代产业工人应运而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赋能制造系统本身,也将赋予工人多样化感知、认知和控制的能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赋能,新一代产业工人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这对智能制造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智能制造中人的地位。要统筹系统考虑人的因素,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智能制造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包括研发、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服务等),充分考虑人(包括设计者、生产者、管理者、用户等)的各种因素(如生理、认知、组织、文化、社会等),运用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充分发挥人与机器各自的优势协作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确保人员身心安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系统思维,引领社会层面形成共识。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例如,部分人士将智能制造简单等同于“机器换人”,在具体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中也存在很多疑惑,例如,智能化是否意味着机器完全代替人,怎样协调好工人就业与智能化之间的平衡问题。实际上,并非所有生产主体、所有任务都需要“机器换人”,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尝试,找到适合不同领域特点的人机合作方式,努力构建“人机共融体”。要重点关注智能制造可能带来的安全隐私、工作环境、工人就业、数据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尽快形成共识。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智能制造的主体,企业要积极培养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专业人员和智能制造系统建设专业人员。企业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理念,运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延长员工的职业生涯,努力让员工在智能制造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贡献价值,运用智能制造技术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吸引年轻一代从事制造业工作。同时,要加快发展共享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让智能制造更好地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
“智能制造风正起,以人为本正当时。”智能制造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夯实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实现根本性转变,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