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危机与挑战:人类命运大抉择
选择决定命运。不论是个体层面、国家层面,还是全人类层面,今天的选择都决定着今后的生存与发展。
2022年7月,北极圈的温度最高飙升至32.5℃,甚至有人在网上晒出了在格陵兰岛穿短袖的照片。这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人类其实已经在生死边缘反复“试探”了呢?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罕见极端天气,正在影响着世界的每个角落。自然灾害频发、资源不可持续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
当北半球陷入火炉
2022年夏季,远在大洋彼岸的西班牙,一位孤身闯进“火场”的“孤勇者”成了小镇上的英雄。
在雷电风暴击中一片草场引发火灾之后,西班牙萨莫拉市塔巴拉小镇就此陷入“火海”。林火肆虐蔓延,吞噬了小镇附近的土地,摧毁了牧场,威胁到加油站、工业区……当地一名53岁男子挺身而出,他驾驶挖掘机进入火场,在火势外围挖掘壕沟,构建防火带。
西班牙火灾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从2022年1月到2022年7月,西班牙约有19.7万公顷土地过火。这些野火爆发的根源是伊比利亚半岛乃至全欧洲的高温。2022年8月1日,西班牙卫生部下属的卡洛斯三世卫生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以来,西班牙已有2176人死于高温天气。
这种极端高温天气,并非只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现,就连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伦三岛,也感到像被扔进火场中一样。
曾经,被温带海洋性气候滋润的英国人民将雨、雾及多变的天气写入各种文学作品,见面就讨论天气,已经成为英国文化的标志。但是在2022年,这座气候温润的岛屿却被热浪包裹,尤其是伦敦,很多民众感慨像行走在烤箱中,空调突然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需品。2022年7月19日,英国最高气温首次突破40℃,创造了该国的气象历史纪录。英国气象局表示,全国至少有34个地点当天创下超过38.7℃的最高温度纪录。
在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发布“国家紧急状态”警报,地铁、火车等运输系统被迫减速减班,以防止因轨道高温变形、架空电缆下降等引发危险。
“束腰红色制服、黑色熊皮帽”曾经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皇家卫队的标志之一,但当酷暑来袭时,白金汉宫皇家卫队的熊皮帽子,却让卫队士兵吃尽了苦头。世卫组织环境、气候变化与健康司司长玛利亚·内拉在一次发布会上呼吁:“英国应该调整其皇家卫队的传统制服,以适应该国的异常高温。”
极端高温伴随着火灾。同西班牙一样,英国伦敦在2022年7月19日当天至少爆发了10起火灾,多座居民房屋和建筑被大火烧毁。
一名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更是将热浪和火灾描述为“绝对的地狱”。
世界气象组织(WMO)2022年7月19日指出,近期席卷欧洲的罕见高温天气未来或成欧洲夏季“标配”,高温等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将至少持续至21世纪60年代,全球冰川消融趋势将持续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
2022年夏天,中国同样遭遇了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不但鄱阳湖干旱见底,而且在重庆也发生了熊熊山火。
2022年9月18日,江西九江,进入极枯水位的鄱阳湖大面积湖底露出,在裸露的湖滩中,干涸河流宛如大树形状
图片来源:VEER
2022年7月,中国共发布高温预警信息6.8万条。其中,高温红色预警发布量增幅最大,同比增幅达753%。浙江、四川、陕西高温红色预警发布量居前三位,四川连续11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浙江则是10天。
2022年8月3日,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表示:“区域性高温过程持续影响中国。2022年7月,全国平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5.6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天。同时,在这个月份中,15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区遭受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其中甘肃、河南、湖北、江苏等地灾害影响较重。”
由地球温度上升引发的气候事件增加,并越来越多地影响全球的天气模式,其带来更强烈的高温和干旱,以及创纪录的降雨和洪水。
海水将要把城市淹没
在全球性“火热”之后,还有部分地区在“水深”之中挣扎。
安女士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周围一家店的店主,多年以来,她欣慰地看着自己的手工珠宝店欣欣向荣。这里有鸽群,更有潮涌般的人流,其给安女士的店铺带来生机和希望。
2019年圣马可广场大洪水
图源:站酷海洛
2015年,安女士曾见到一个剧组在圣马可教堂广场拍一部灾难片。他们在广场捕捉最佳的光与影,男主角还登上了大教堂的穹顶。谁想到她竟然在四年后看到了类似电影中的灾难画面。
2019年11月12日,她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世界末日来了,我在过去55年里从没见过这样的事。洪水毁了一切,我一辈子的心血在几秒钟内就被毁掉了。”
当天晚间起,意大利威尼斯遭遇50年一遇的暴雨和海潮侵袭,85%的地区被淹没,洪水水位达到1.87米。在这次洪水中,诸多历史悠久的广场被淹没,记载着岁月和人类文明的博物馆、纪念碑也被洪水破坏。水位最高时,甚至有市民在有着约1200年历史的圣马可广场的洪水中游泳。
这次洪灾可看作威尼斯有可能在未来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的一场预演。
在海平面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下,威尼斯将被淹没,这已是多年以来的隐忧。根据威尼斯海潮办公室的数据,威尼斯的海平面在2019年比50年前高出了10厘米。
虽然人们应尽量避免将单一事件直接归因于气候变化,但对于威尼斯来说,海潮的频繁发生已经表明:海平面正在上升,威尼斯正在下沉。
威尼斯的遭遇不是孤例。在2022年夏季,整个世界都遭遇了海平面上升的巨大威胁。
2022年7月,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覆盖世界的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的冰盖也在加速融化。北极地区的科学家们甚至穿着短袖短裤打起了冰上排球,同时他们甚至可以隐约听到冰层融化的声音。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15日至17日,格陵兰岛冰盖每天流失冰量大约60亿吨,足够填满720万个奥运标准规格游泳池。
由于全球变暖的直接后果是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将会有很多曾经的陆地被淹没。如此一来,如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洋的岛屿,必将遭遇灭顶之灾。同时,居住在大陆边缘的民众也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2021年有丹麦研究人员称,格陵兰岛冰盖在2000年以后消融速度明显加快。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全岛约80%的土地被冰盖覆盖。如果高温等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持续,格陵兰岛冰盖全部融化,那么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
种种迹象表明,一双在无形中“翻云覆雨”的手正在摧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正渐渐演变为极端气候。
从“极端天气”到“极端气候”
海平面上升和酷热高温,常常被归因于全球变暖。并且,这种极端天气导致的“灾难清单”还在不断被拉长。
2020年8月,美国国家气象局消息称,加利福尼亚州的死亡谷温度在16日达到华氏130度(约54.4℃),是美国107年以来记录到的最高温度。
2021年6月,中东国家最高气温普遍高于50℃,多次打破纪录。
2021年7月,中国郑州城区局地24小时降雨量高达657毫米,与该地全年平均降水量持平,最严重时一小时内降雨量达201.9毫米,这是迄今为止,人类陆地观测站测出的单小时最大降雨量。
2021年8月,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48.8℃的温度,创欧洲大陆高温纪录。
2021年8月,希腊和土耳其一些地区的气温超过46℃,突破当地历史极值。
2022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仅在4月份就大范围出现最高气温达到43℃~46℃的现象,白天气温高达48℃,度过了没有春天的一年。
2022年,欧洲迎来高温“烤”验。
……
2022年5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发布《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The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1),指出:“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和海洋酸化等四项关键气候变化指标在2021年创下新纪录。虽然年初(2021年)和年末的‘拉尼娜’事件带来暂时降温,使得2021年全球气温低于最近几年,但并未扭转气温上升的总体趋势,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1(±0.13)摄氏度。”
形势岌岌可危。
1860—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趋势
(基于1850—1900年平均水平)
二氧化碳排放与地球升温的关系
图片来源:《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决策者摘要,第14页
世界气象组织于2021年9月发布的《天气、气候和水极端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图集(1970—2019)报告》显示:在此期间导致人员损失最严重的危害包括干旱(65万人死亡)、风暴(57.7万人死亡)、洪水(5.87万人死亡)和极端温度(5.57万人死亡)。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由于气候变化,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
人们对极端天气的强烈关注始于2010年左右。也正是从那时起,人类开始经历不同程度的极端干旱、极端酷寒和极端酷热。在同一时间段,几乎同一个纬度上,一些地区经历着滂沱大雨,一些地区则遭遇着干旱,还有部分地区天气极其炎热,将电力系统烘烤得几乎难以支撑。
在2010年,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巴基斯坦2000万人被迫转移,超过2000人死于洪灾,超过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被淹。2022年,严重洪涝再度席卷而来,2022年6月中旬至8月底,巴基斯坦多个省份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巴基斯坦政府在9月初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洪涝灾害已经造成超1200人遇难,超3300万人受到直接影响,近1000万人流离失所,受灾面积达到其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此之前,人类经历的基本模式是:在漫长的地球岁月里,气候特征较为稳定,尽管在个别时间段里有过一些剧烈波动的短期天气,但是放在历史长河里,出现极端天气的概率极低。
但在2010年以后,极端天气频繁进入人类视野,再也不是小概率事件。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出席“气候雄心峰会”时呼吁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气候危机导致粮食减产和部分地区出现饥荒。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由于新冠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的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成为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
气候紧急状态
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考验。经过多年的研究,国际社会对全球变暖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将其总结为气候变化,而天气变暖只是一个表象。
2019年,欧洲社会对气候变化有了新的表述——气候紧急状态。
2019年12月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有很多类似的宣传标语:“别再说气候变化,要说气候紧急状态!”
还有很多相关的表述:
● 地球的温度已经上升了1℃,这不是变化,而是气候紧急状态;
● 40%的北极冰川正在融化,这不是变化,而是气候紧急状态;
● 三分之一的物种有灭绝的风险,这不是变化,而是气候紧急状态;
● 西班牙75%的国土有荒漠化的风险,这不是变化,而是气候紧急状态;
● 迈阿密正消失在海面之下,这不是变化,而是气候紧急状态;
● 撒哈拉沙漠正在增长,面积达10%,这不是变化,而是气候紧急状态;
● 1720万人因为气候灾难正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2050年前可能产生1.4亿气候难民,这不是变化,而是气候紧急状态。
…………
中国与美国在2021年4月18日发布的《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则采用了“气候危机”的表述。
在2021年4月22日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气候危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过去的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危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处于300万年以来的最高位。全球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2摄氏度,正在不断逼近灾难的边缘。与此同时,我们正在遭遇海平面上升、极端高温、毁灭性的热带气旋和严重的山火。我们需要一个绿色的星球,但眼前的世界却满是闪烁的红色警灯。”
气候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改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因为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气候学中的小冰河期为例,每一次小冰河期来临,地球就会遭遇极大的磨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气候异常导致粮食大幅减产,从而引发种种社会灾难。
以中国为例,查阅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气象史资料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过四次小冰河期[1]:第一次是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第二次是东汉末年、三国和西晋;第三次是唐末、五代十国、北宋初期;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这四个时期的共同点在于:因为气候异常,导致东亚大陆中部植物难以生存,在那里生活、擅长骑马打仗的游牧民族由于日常生活难以为继而对中原本土动武,希望通过劫掠中原地区丰富的物质资源来维持生产和生活。中原地区居民的日子也不好过,极端天气导致粮食大幅减产,饥荒导致饿殍千里,加之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中国黄河流域人口在这四个时期都有所减少。
地球高温对近现代人类粮食供应的影响有目共睹。2010年,俄罗斯连续37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引发了大火,大量的烟雾熏得莫斯科人咳嗽不已。就在那一年,因为气候问题,俄罗斯小麦减产三分之一,不得不出台小麦出口禁令。
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对气候危机进行了汇总。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其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与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IPCC将气候危机汇总如下:
● 全球升温。2011—2020年平均温度相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升高了1.09℃,2001—2020年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升温0.99℃。全球正在迅速变暖,工业化带给人们无限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的未来预设了万劫不复的“陷阱”。
● 加剧水循环。这会带来更强的降雨和洪水,而在许多地区则意味着更严重的干旱。报告指出,全球每升高0.5℃将会导致极端热事件频次和强度增加,同时导致部分地区产生强降水和部分地区农业、生态干旱程度增加。在高纬度地区降水可能会增加,而在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则可能会减少。季风降水将因地区而异发生变化。
● 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量城市。整个21世纪,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持续上升,这将导致低洼地区发生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洪水灾害,使海岸线受到侵蚀。以前100年才出现一次的海平面上升现象,到21世纪末可能每年都会发生。对于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危害将被放大。
● 海洋生态系统恶化或崩溃。海洋的变化,包括变暖、更频繁的海洋热浪、海洋酸化和氧气含量降低,这些变化既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也影响到依赖海洋生态系统的人们,而且至少在21世纪余下的时间里,这些变化都将持续下去。
气候危机带来的影响,每一项都足以让人类陷入困境。
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在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工业活动常年积累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认为是极端气候的始作俑者。
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均已增加。
要对比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的变化,需要用两个数据一起评估——时间与含量。但要追踪过去上千年的二氧化碳含量,并不容易。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气候学领域取得了一项关键性突破——获得了可提供年代数据的冰核。
在格陵兰岛和俄罗斯南极沃斯托克科学考察站的地表深处,科学家们发现了冰核,这些冰核中间有数千年来在不同时期被包裹进去的微小气泡。通过对这些气泡进行分析,可以追溯不同年代的大气结构和成分。经过一系列艰苦研究,科学家们表示可以确认一点: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对比较低,大概在275ppm~280ppm,到了1970年这一数字上升为325ppm,1990年又进一步上升至354ppm。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约280ppm上升至2019年的约410ppm。
这与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也有至关重要的关系。美国未来学家德内拉·梅多斯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到:人口激增必然导致三种危机同时发生,其结果是粮食急剧减产、人类大量死亡、人口增长停滞。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人类生态足迹的影响因子已经过大,生态系统反馈循环相对滞后,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已受到严重破坏,若继续维持现有的资源消耗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人类经济与人口的增长只需百年或更短时间就将达到极限。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人口已增加到60亿,且仍在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递增,这个数字等于法国、希腊和瑞典人口之和。联合国在2022年11月15日宣布,世界人口已达到80亿,预计2037年将达到90亿。
人口的激增导致能源资源使用量同步上涨,化石能源消耗过度,而剩余的化石能源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分别从温室气体、气温、海洋热量、海洋酸化、海平面、冰冻圈、热浪、洪水、干旱、臭氧洞、粮食安全、人口被迫迁徙、生态系统13个方面论及这些年的气候变化及影响。报告指出,温室气体、海平面、海洋热量和海洋酸化等4项关键气候变化指标在2021年创下新纪录。2015—2021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7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在2020年达到新高,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13.2ppm,是工业化前水平的149%。
气候学家雷维尔在1957年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可以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视作人类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一场巨大的试验,这可能会让我们对于地球气候的决定性因素有更深入的认识。”
显然,这一试验的“效果”惊人。IPCC于2022年8月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提出:“人类活动已经毋庸置疑地引发了全球气候危机,全球即将错失实现1.5℃或2℃升温控制目标的机会窗口,而产生影响的气候因子在全球所有地区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在加剧变化。”
这其中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碳排放影响最大。之所以人类活动带来的碳排放影响最大,是因为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全球气象专业网站“碳简报”(Carbon Brief)在对迄今为止最全面的500多项气候科学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人类巨大的碳排放量正使气候走向危机的新极端。其采用的研究方式是:通过使用天气记录和计算机模拟来比较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和气温上升之前的世界。研究人员通过评估某一个特定的极端天气事件在两个世界中发生的频率计算出气候变化的特定影响。
上述气候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若没有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过去20年中至少有12个主要极端天气事件几乎不会发生。但若全球气温升高2℃,这种曾经难以想象的危机平均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