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看本书的名字,“上手”,你可能听说过这个词,但不太常用,没仔细琢磨过,也不知道对于这个词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再看作者,许岑,如果你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这太正常了。所以当你有兴趣阅读本书时,很可能一上来就遇到这些“麻烦”。我尝试先解决这些麻烦。
“上手”这个词里有个“手”,这个词的含义很大程度上确实跟手有关。但是当我们最初尝试学唱一首歌,或能够开口说一门外语时,那叫“上嘴”;当我们穿着溜冰鞋在冰面上能滑起来而不再摔倒了,或在足球练习场上踢出了一记“香蕉球”,那叫“上脚”。在本书里,以上所有的状态变化(升级)被统称为“上手”。“上手”可能不是来自思考或计算,而是获得感受。“上手”的达成者是人,而绝不会是机器。这是“上手”跟“学习”的区别。
无论如何,“上手”一定跟“初步掌握”有关。可是“初步掌握”一项技能是本书要探讨的核心吗?或者说“初步掌握”一项技能就够了吗?本书难道是“初学指南”?回复这些问题的答案:其一,“初步掌握”一项技能虽也有快有慢,但还远不是本书要探讨的重点,“初步掌握”大量技能也许是;其二,“上手”不只是“初步掌握”的意思。
生而为人,我们最擅长手上的动作。黑猩猩会将树枝伸进树洞里“钓”蚂蚁(fishing ants)吃;乌鸦没有“手”,但是它可以在户外以头部转动,配合嘴,去拧开人类制造的水龙头采水喝,或叼着采集到的坚果扔至马路上,利用人类驾驶的汽车轧过坚果碾开坚硬的壳以吃到果实。注意,这些动物的行为很可能是基于“模仿”。
不知何时,人类已经发展至推崇“动口不动手”,以“脑力活动”为尊,而普遍忽视手上动作。不过,仅以魔术表演者为例,单凭手上的动作,就可以令人觉得叹为观止,心生喜悦。这虽然不是一本教人变魔术的指导书,但“魔术”二字,很值得被继续探讨下去。
“上手”理念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来自“魔术表演”这一行为带给我们的启示。任何人都可能看过魔术表演,但结合一出儿魔术表演,你是否想到过以下这些细节:魔术(magic),人们遇到令自己觉得难以置信之事时,除了会说“好神奇啊”以外,似乎也就只会说“真的好神奇”了。像有魔法一样,“令人难以置信”是第一个关键细节。
为什么要“令人难以置信”?你固然可以把这种诉求理解为“一时冲动”。一时冲动往往跟随半途而废,听起来不是个好东西。可如果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能以冲动达成理想的结果,不是一件好事吗?半途而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途”太长了,太远。而“相对短的时间”,作为第二个关键细节,亦是魔术表演带来的启示,所谓“一招制人”。
为什么要“制人”?试想一个魔术师,若不许他做任何表演,每天摆弄魔术只能取悦自己,这固然是一种修行,但用不了多久,这世上就没有魔术师这个行当了。人们做事不都是为了“表演”的,但“表演”,作为第三个关键细节,无疑是掌握一项技能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若将“表演”视为掌握一项技能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为什么要表演“魔术”?至此,似乎又绕回去了。事实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魔术师。魔术,狭义地理解,就是我们熟悉的魔术;宽泛一点,“魔术”在英文表达中还有sleight of hand,作为第四个关键细节,直译为“(隐蔽的)敏捷手法”,引申译为“障眼法”。
敏捷的手法(sleight of hand),已经跟本书的书名“上手”强相关了。而提到“障眼法”,虽也是魔法的一种,却似乎是那种上不得台面儿的魔法。无论是“魔术”“令人难以置信”,还是“障眼法”,追求的其实都是“效率”。“效率”这个词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尤其对于成年人来讲。
谁也不能说魔术师上不得台面儿,而这本书就是要充分提取魔术表演从创意到练习,再到完成表演的全过程中对于我们掌握任何技能均有益的所有细节。
魔术,最能形象地揭示“上手”之内涵。魔术的呈现,既然追求“难以置信”,必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能需要稍作练习,尤其是“手上的动作”,却不一定需要长期练习,而辅以超强的观赏性,一旦表演成功,将付出和回报的比例进行换算,你就会发现效率极高。很多明星艺人喜欢在各种场合表演魔术,注意,他们不是职业魔术师,更或许他们只能表演一到两个小魔术,这已足够。这次,先加两分,接下来,我们继续“上手”。
“上手”,有一种魔力。“上手”不是埋头苦学、苦干,不是单纯地练习,若不能以“表演”制造“结束感”,虽稍嫌浮夸,则失去了“上手”的全部意义。所谓“上手”,不过是充分地调用人的心理优势以完成“看上去”艰难的任务。
作为本书的书名,事实上,“上手”有两重含义。当我们强调“上手”的“手”时,意指“初步掌握”,而当我们强调“上手”的“上”时,则意指“精通”。这两重含义,竟然可以用“上手”这一个词,将“初步掌握”和“精通”都涵盖了。
当我们说“上手”时,比较容易理解的是,“突然开窍儿了”,“有那么点儿意思了”。或者说,对于任何事物,之前操控起来挺费劲,而无论是经过了练习,还是在观念上产生了转变,在某一时刻突然有操控感了,甚至“起飞”了。借此,“上手”的第一重含义,伴随的行为是“开始接触”,对应的角色是初学者、新手、初心者、素人等。在这重含义中,对应的挥之不去的情绪多是因刚开始接触而产生的恐惧和困惑。写作本书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帮你在开始接触一样新事物时抚平恐惧与解除困惑。
任何人总要学会点儿什么。即便是“初步掌握”,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达成,有些人则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甚至直到放弃时都没有达成“初步掌握”,更谈不上“精通”了。说到“精通”,“初步掌握”跟“精通”的差别很明确,先初步掌握,后精通。
既然有些人在相对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上手”一项技能,说明“上手”跟某种能力是相关的。或者说,“上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如果你“上手”任何陌生课题都很慢,想要变快,你尤其适合作为本书的读者。
一个人很难在一生中对多项技能掌握到精通。像我最近听说的一个年轻人,十六岁,已经开过三场个人钢琴独奏会。这不算什么,除此之外,她还是交响乐团的小提琴首席、校数学队的队长,作文也获奖,科技大赛也获奖……你看,对于钢琴、小提琴、数学、写作以及科技的掌握,这个年轻人都已不再是“初步掌握”了,而我们想要“初步掌握”这其中一样,都不容易。
本书并不能教你如何成为上面这种人。这种人,一旦出现,往往令他人陷入绝望的处境。如果你已经绝望了,请允许我奉上一碗鸡汤,“这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面对处境绝望的人”。我先干为敬。
跟这种人我们拼什么?直接放弃固然是一种选择,但如果不能拼“精通”,那只剩下拼初步掌握的“多样性”了。上面提到的年轻人,也许烹饪不灵,如果我们能将一枚鸡蛋煎得漂亮又美味,在这方面就扳回了一局;又或者她不会用Photoshop,如果我们能学会用Photoshop,只要初步掌握,就再下一城……那个十六岁的年轻人光鲜亮丽,我们也不一定会永做输家。
如果我们能连续不断地“上手”新技能,无论是什么,当“初步掌握”一样事物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困难,逐渐形成惯性,一旦产生了加速度,就会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同时,这种初步掌握的“多样性”也会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并持续进行下去,直到“精通”。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产生质疑,心想这不就是鼓励大家成为“万金油”嘛。万金油本来是清凉油的另一个叫法,清凉油你一定用过,以“多功能”著称。一个人被称为“万金油”,是说这个人啥都会干,但同时暗含了另一层意思,是说这个人虽然感觉他啥都会干,但啥都干不到极致。这其实是一种偏见。上面提到的“令人绝望”的年轻人,正是所谓的“啥都会干”,却把啥都干到了极致。
准确地说,“上手”不是“万金油”的意思,或者说以“万金油”仅去解释初步掌握的“多样性”,再去对应“上手”是不完整的。别忘了,“上手”还有第二重含义。
“上手”的第二重含义,直接指向“下手”。如上所述,“上手”的第二重含义中强调“上”。与此第二重含义贴近的词为占上方、强手、高手、更胜一筹等。这重含义,我从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1927)这本著作中获得了更为透彻的理解,海德格尔给出的“上手状态(现成状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补充一句,上文提到的十六岁的年轻人,她也脱不开“上手”状态,只不过在诸多领域,她已是“上”手。
为避免混淆,行文中若写作“上手”,取“初步掌握”之意。除非写作“上”手,才是“精通者”之意。
“上手”,能不能不从初级开始?从初级开始“上手”是绝大部分人最后无法“上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有人可能会产生质疑,本来就是“开始接触”,难道一上来就从最高级开始吗?我想说的是,也许可以。但那不是我所真正鼓励的。我真正要鼓励你的是: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这样做,虽然有类似“空中楼阁”的隐患,但会给人以强大的精神鼓舞,总比直接放弃要好。事实上“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的隐患是显而易见的,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学习书法不从笔画练习开始,直接临摹怀素的《自叙帖》,这是名副其实的“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了。这种行为看似很不严肃,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不叫学习书法,这是“玩儿”。但是就从这个“玩儿”当中,我提出以下问题:
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的怀素《自叙帖》(局部)
1. 为什么不去临摹别的帖子,而选定了怀素的《自叙帖》。这难道不能够首先证明临摹者的品位不俗吗?
2. 是不是因为看到了怀素的《自叙帖》而产生了接触书法的念头?这种精神鼓舞在日常生活中还会有吗?
3. 就在这“开始接触”的第一天,写五百个横、竖、撇、捺和临摹一套《自叙帖》,给人带来的感受有没有差别?
4. 毫无疑问,第一天临摹出的《自叙帖》不可能“像”,甚至会让人有强烈的挫败感。如果临摹者是一个很容易有挫败感的人,试想一下,此人第二天再临一遍《自叙帖》的可能性更大,还是再写五百个横、竖、撇、捺的可能性更大?
5. 如果临摹者真真切切地喜欢怀素的《自叙帖》,很可能会反复临摹下去。正常情况,会越临越像。“向好”是人类本能。“越临越像”的“上手”感,会否致使临摹者不再这样“玩儿”下去,而找个老师认认真真地从横、竖、撇、捺练习起来?
6.“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的隐患是否还存在?
我绝不会限定你做一个专才,也不是要你向“通才”进发。无论是“单一”还是“多样”,如果说最后的达成是一种“存在(being)”的话,达成的过程则是“生成(becoming)”。本书希望向你解释的是如何以“生成”替换“存在”,将“上手”的两重含义合二为一。
此处,我只强调,“上手”本身自带一种鲜明的“结束感”。这种感觉与“学无止境”是完全相反的。我并不会傻到挑战“学无止境”的正确性,但是一个成年人听到“学无止境”这四个字的想法,很大概率会是“不学了”。
请先留步。“上手”理念推崇“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这是本书的核心要义。先“上手”,再谈“学无止境”。
为了给你提供一个样本,也为了彻底解决你在开始阅读本书一上来就遇到的麻烦——还记得么,许岑是谁?如果你至少明确了“上手”具有两重含义,现在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
我今年三十八岁,是一个四岁孩子的父亲。提到孩子很有必要,“上手”虽然跟每个人相关,作为我的孩子,“上手”似乎尤其跟他相关。我先介绍自己,后文会讲到他。
去年,也就是在我三十七岁的时候,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从零开始“上手”钢琴,从零开始“上手”油画,从小时候有点儿小提琴基础之上重新“上手”小提琴。
为了更全面地展示自己,并提请你注意,我尝试用提问的方式,既问你,也问自己:
• 为什么我从四岁到十二岁断断续续学了八年小提琴痛苦不堪又没什么结果,却在二十七岁迷上指弹吉他(fingerstyle guitar)并在两年后演奏了难度最大的指弹吉他曲——皮埃尔·本苏桑(Pierre Bensusan)创作的“WU WEI”?
• 为什么我在初中和高中时英语考试从没及格过,却在大学时迷上看电影学英语,于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艺术类院校连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并在英国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 University)获得了媒体管理硕士学位,回国后又在英语培训机构授课五年,成为一代雅思名师?
• 为什么我十年前尝试做设计还没“上手”时被人说“你做的东西吓死人了”,后来却成为同一个说话人——罗永浩的御用幻灯片设计师?
• 为什么我上学的时候一直很自卑,今天却自称“美貌大王”?为什么我一直到读大学都格外内向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却从三十三岁开始成为“教育专家”兼“网红”,如今创立了微信小程序“上手Becoming”,在多个平台也包括在“得到”App以音频形式向公众讲授学习与研究的心得?
在此,我要感谢“得到”。
一谢“得到”让我不只是停留在“做到”,而能够全面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无论是弯路还是直路。也促使我对于学习与研究的行为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而不只是作为一个十足的经验主义者。于“得到”平台向公众分享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以及让我厘清了“上手”的完整概念。
再谢“得到”敦促我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作推出这本书,提供版权的同时,也以丰富的图书出版经验教我补足了文字出版物中应该增添的内容,以获得不同于音频形式的阅读体验。借此,我又一次对“上手”的细节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究。
三谢“得到”赠予我的“高效学习者”这个标签,这让已处于三十七岁“高龄”的我对于学习与研究的劲头更有增无减,甚至在“加速上手”。
我天生喜欢所有的艺术表达形式,也是学电影出身的。谁能想到,我三十七岁的时候突然沉溺于肖邦,盘算着学钢琴的事。
盘算了两个星期,我买回了一台五十多万的钢琴。如果你关心具体型号的话,那是一台贝希斯坦C. Bechstein Concert 8。你说,“许岑,你为什么强调这琴的价格,没人问你,你自说自话非要在此炫富,居心何在?”首先,这琴我当时是跟朋友借钱买的,只不过现在还上了。更重要的是,本书有一个章节讲专注力的训练,讲到“学习工具要买贵的”。
钢琴买回来以后,我打印了当时最爱的一份肖邦琴谱C小调夜曲作品第48号第1首(Nocturne No. 13 in C Minor, Op. 48, No. 1)。对,我“自不量力”了,就是那首极为著名的肖邦夜曲。这跟刚接触书法就临摹怀素的《自叙帖》实在是太相似了。我在钢琴上照着谱子摸第一行,摸了两个钟头。我甚至要去查低音谱号的记谱规则,以明确左手到底应该按在哪些琴键上。
C小调夜曲作品第48号第1首乐谱第一行
我不知道你是否会弹钢琴。如果你不会弹钢琴,太好了,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你能看懂上面这行乐谱吗,看不懂的话,再好不过了,现在是你“上手”阅读五线谱的最好时机!
有三种方法让你学会识谱。第一种,网购一本《五线谱教程》,埋头学习。不过,这个方法听起来很无聊,大部分人想学而没学会可能就是用了类似的方法。第二种,直接在线搜索“如何看五线谱”,在多种多样不太成体系的碎片化宣讲之中,结合图文、视频,或许我们可以更快地看懂上面这行乐谱。第三种,抓一个身边懂五线谱的朋友,问他。而这种朋友的最佳人选,应该是一个钢琴演奏家,他能最高效地解决你所有的问题。
我说人们“上手”的速度有快有慢,你一定要相信这件事。在花了两个钟头摸清楚这第一行乐谱之后,我决定花大价钱找一个钢琴老师。
一个经验主义者不总是有十足的自信,或者说,效率也是我重要的考量方面。虽然我有些小提琴基础,也精通指弹吉他,但钢琴对我来讲绝对算是一个全新的乐器。虽然我相信任何技能都可以自学,为了能够尽快“上手”,光找老师还不够,一定要找名师。
在本书的另一个章节中,我会更深入地谈“名师的重要性”。再次感谢“得到”,让我结识了“得到”系老师之一的“西方艺术课”主讲人严伯钧,他以极为广阔的人脉当天就帮我找到了一个竟然同意教三十七岁开始“上手”钢琴、第一首就要学肖邦夜曲的人。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是什么人啊,为了赚钱乱带节奏啊。事实上,不是我一提需求他就立刻答应的,而是被我说服的。一开始,当他听说我这个人以及我的需求时,觉得挺有意思,因为没遇到过这样的人嘛,只是答应先见见我,看看我是真疯还是装疯。
“来我家吧。你面试我,我也得面试你啊。”在微信上聊的时候,我对他完全不了解,只关心一件事,他会不会弹我要学的那首肖邦夜曲,他的回复是“没弹过,但能教你”。说实话,我当时心凉了一大截。他坐在我的钢琴前面时,说了一句:“哟,你决心挺大啊,整了这么个琴。”我心想废什么话啊,旋即掏出那首肖邦夜曲的琴谱,他上来就弹。令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肯定是骗我,他明明弹过这首曲子!他弹得好极了。
等到他弹至后段两倍速的变奏时,他的视奏(sight-reading)相对困难了,演奏出现了一些停顿,我因此又相信他之前没弹过这首曲子了。他跟我说,像这种难度的曲子,直接视奏对他来讲是可以进行的。而且我发现他用不同的手指触及琴键的方式,千变万化。我说:“你弹琴的时候为什么那手指头按琴键会有各式各样的按法儿呢?”他旋即以十几种方式用一根手指触同一个琴键,我听到了十几种音色。
他当下成了我的钢琴老师,也就是我对他的面试通过了。至于他对我的面试,过程中我对他讲的话,其实就是本书的精髓。当你读完本书之后,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肯按我的方式教我了。
实际情况是,在本书写成时,我跟着他学了四个月的钢琴,如今,这首肖邦夜曲我已经能弹至大半,处在收尾阶段了。你想要看到我弹这首曲子前半部分的视频,可以访问我的微信公众号“美貌大世界(meimaodaworld)”搜索关键字“钢琴”,或访问我的YouTube频道:https://www. youtube.com/c/xucen。
现在,我需要强调三点:
• 与其他人不同,我并不是想学钢琴就开始学了,而是想在钢琴上弹一首我喜欢的曲子。这暗含了一个很深的道理,极大的兴趣辅以明确的目标,是为“上手”的关键。结果没过多久,我也学会弹钢琴了,而且仅仅几个月,我能弹的是肖邦的夜曲。“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这句话,你应该有所理解了吧。以“生成”替换“存在”的效率,你应该也有所体会了吧。
• “上手”有快有慢,有时候是能力决定的,有时候是方法决定的。熟,能生巧,不断“上手”,会越来越快,这是能力提升决定的。要想在一次“上手”过程中达到最快的速度,一定要有名师辅佐,这是方法论。
• 我的表妹从小学习钢琴,弹了十几年,后来没再弹过钢琴。今天,她看到我弹钢琴,别的我不会,就这一首肖邦夜曲,她说她弹不了,而且她说我弹钢琴比她弹得好。听她这么说,我是高兴的,有十足的成就感,但并不得意。首先,不是我以四个月的时间赶超了她十几年的努力,而是要感谢名师的指点。再有,我今天所谓的“达成”,是我在过去的四个月时间里每天四个小时的练习换回来的。“上手”要想快速,既然求一个短时间,必伴随着高强度。而低强度、慢,往往导致半途而废。
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我每天用四个小时练习钢琴,同时,我会间歇性用五六个小时“上手”油画。讲述至此,你可能会让我等会儿,“许岑,你不上班吗?”我只能说,我现在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甚至可以100%决定自己的时间安排,这对于一个高度自律者是最大的眷顾。而这种眷顾,是我用“上手”能力换回来的。
说到我“上手”油画的起因,你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但对于时时处处敦促自己“上手”的我来讲,也算正常。我去年搬家了,租了个比较大的房子,墙面空白太多,需要挂一些画来装点。名画我买不起,假画挂墙上不像样儿,于是我决定自己画。
接下来,我向你全盘展示我的“上手”套路:
我的第一幅油画作品:自画像
• 跟买一台五十多万的钢琴回来从零开始学钢琴一样,我先研究了一下油画颜料和油画布顶级的品牌,锁定了老荷兰(Old Holland)。回来直接画了一幅自画像。
• 跟学钢琴请名师类似,我结识了一位中央美术学院在读的油画系博士。我拿出第一幅油画作品给他看,他说:“哟,许岑你没画过,一出手就能画成这样很不错了。但是咱们说油画啊,是要用油,但是不能用酱油啊。你这生抽加老抽……”他带我去他的画室,我亲眼见他调色、用笔,看他的作品,问他局部细节的作画手法,油画媒介的调和方式。
• 学钢琴的过程中,除了老师教我,我还会听大量的演奏名家录音,也会在YouTube上看大量的演奏视频。我清楚地知道,学画画,看画册用处不大。我跑到美国和日本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看画,同时在作画的过程中遇到难解的问题,我也会在YouTube上看名家的教学视频,大多数问题得以解决。
经过十个月的学习与练习,我最近完成的一幅油画
• 就连我在油画方面的“达成”都形成了套路。与我学了十几年钢琴的表妹相似,我的妻子从小学画,学了十几年,美院附中毕业后就没再画过。自打我认识她,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从来没见她画过一笔。她看我画画,评价不高,毕竟她是专业出身,只说要论油画,她画不过我,但我的画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但她非常鼓励我,说我继承了她的“遗志”,让我加倍努力。幸亏,她指认的对象是我,不是我们的孩子。
这里就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为什么一个从小学钢琴的人不再弹钢琴,一个从小学画的人不再画画;而却有我这么一个中年男子,突然把钢琴弹起来了,也把油画画起来了,并因为真的爱上了,而很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原因是目标的不同。或者说我的目标更加明确,兴趣也更大。我的表妹学钢琴,就是学钢琴;我学钢琴,是因为我想用钢琴弹一首我真真切切喜欢的曲子。我的妻子学画画,就是学画画;我学画画,是因为当前住的房子大,墙面需要一些画来装点。希望你可以看到我“上手”油画一年多所形成的进步。
2019年3月新近完成的一幅油画,画中人物利奥·科特基(Leo Kottke)
讲到这里,你可能对我有点儿熟悉了。其实我想要的不是你对我的熟悉,而是亲切。这种亲切,应该来自你看到我的做事方式而能够想到自己,发现你我的共性,才是我最感欣慰的。如果现在这种亲切感还不够强烈,我希望本书能带来一点儿推动作用。
对了,你可能还在关心我重新学习小提琴学到什么程度了。你是一个有心人。小提琴,我毕竟有少时的基础,不必担心。更何况,跟小时候不一样,我刚刚花了三十多万买了一把小提琴和一支琴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