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电磁式电器的工作原理
电磁式电器在电气控制电路中应用最为普遍。各类电磁式电器在工作原理和构造上基本相同。其主要由电磁机构、触点系统和灭弧装置三部分组成。
1.电磁机构
电磁机构是电磁式电器的感测部分。电磁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将电磁能转换成机械能,并带动触头动作,从而完成电路的接通或分断。
(1)电磁机构的结构 电磁机构通常采用电磁铁的形式,由吸引线圈、铁心(静铁心)和衔铁(动铁心)三部分组成。其作用原理是,当吸引线圈中有工作电流通过时,产生电磁吸力,电磁吸力克服弹簧的反作用力,将衔铁吸向铁心,使衔铁与铁心接触,吸合过程由连接结构带动相应的触头动作。电磁机构分类如下:
1)按衔铁的运动方式分类。
①衔铁绕棱角转动:如图1-5a所示,衔铁绕铁轭的棱角转动,磨损较小。铁心一般用整块电工软铁制成,适用于直流接触器和继电器。
②衔铁绕轴转动:如图1-5b所示,衔铁绕轴转动,铁心一般用硅钢片叠成,适用于较大容量的交流接触器。
③衔铁直线运动:如图1-5c所示,衔铁做直线运动,较多用于中小容量的交流接触器和继电器中。
图1-5 常用电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铁心 2—线圈 3—衔铁
2)按磁系统形状分类。电磁机构可分为U形(见图1-5a)和E形(见图1-5b、c)。
3)按线圈的连接方式分类。可分为并联(电压线圈,匝数多、导线细)和串联(电流线圈,匝数少、导线粗)。
4)按线圈电流的种类分类。其可分为直流线圈和交流线圈两种。
对于交流电磁线圈,为了减小因涡流造成的能量损失和温升,铁心和衔铁用硅钢片叠成。由于其铁心存在磁滞和涡流损耗,线圈和铁心都发热。因此交流电磁机构的吸引线圈设有骨架,使铁心与线圈隔离,并将线圈制成短而粗的“矮胖”形,这样有利于铁心和线圈的散热。
对于直流电磁线圈,铁心和衔铁可以用整块电工软铁制成。因其铁心不发热,只有线圈发热,所以直流电磁机构的吸引线圈做成细而长的“瘦高”形,且不设线圈骨架,使线圈与铁心直接接触,易于散热。
(2)吸力特性与反力特性 电磁机构的工作情况常用吸力特性与反力特性来表征。电磁机构使衔铁吸合的力与气隙的关系曲线称为吸力特性,如图1-6中曲线1和曲线2所示。电磁机构使衔铁释放的力与气隙的关系曲线称为反力特性,如图1-6中曲线3所示。电磁机构的吸力特性反映了电磁吸力与气隙的关系,而励磁电流的种类不同,其吸力特性也不同,即交、直流电磁机构的电磁吸力特性不同。电磁机构欲使衔铁吸合,在整个吸合过程中,吸力都必须大于反作用力,但也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电器的机械寿命,反映在特性图上就是要保证吸力特性在反力特性的上方。由于铁磁物质有剩磁,它使电磁机构的励磁线圈失电后仍有一定的磁性吸力存在,剩磁的吸力随气隙δ的增大而减小。当切断电磁机构的励磁电流以释放衔铁时,其反力特性必须大于剩磁吸力,才能保证衔铁可靠释放。所以在特性图中,电磁机构的反力特性必须介于电磁吸力特性和剩磁特性之间。
图1-6 电磁机构的吸力特性与反力特性曲线
由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可知,电磁机构的吸力F可近似为
式中,真空磁导率,μ0=4π×10-7H/m;B为磁感应强度;Φ为气隙中的磁通量;S为气隙的截面积,当S为常数时,电磁吸力F∝B2∝Φ2。
1)直流电磁机构的吸力特性。对于具有电压线圈的直流电磁机构,因外加电压U与线圈电阻R不变,则流过线圈的电流I不变(为常数),与磁路的气隙大小无关。由磁路定律有
其中,Rm为气隙磁阻,N为线圈匝数。又因为Rm与δ的大小成正比,所以由式(1-1)和式(1-2)联立可知
所以直流电磁机构的吸力特性为二次曲线形状,如图1-6中曲线1所示。它表明直流电磁机构在衔铁吸合过程中,电磁吸力是逐渐增加的,完全吸合时电磁吸力达到最大。
2)交流电磁机构的吸力特性。对于具有电压线圈的交流电磁机构,其吸力特性与直流电磁机构有所不同。设交流线圈外加电压U不变,交流吸引线圈的阻抗主要取决于线圈的电抗,电阻可忽略,则
其中,E为线圈感应电动势,f为电源频率。当U、f、N均为常数时,Φ为常数,即交流电磁机构在衔铁吸合前后Φ不变(为恒磁通工作),由式(1-3)F∝Φ2可知,F也不变,且F与气隙的大小无关。实际上考虑到漏磁的作用,F随δ的减小略有增加。
由式(1-2)可知,交流电磁机构的气隙磁通Φ近似不变,气隙磁阻Rm随着气隙δ的增大成正比增加,因此,交流励磁电流的大小也将随δ的增大成正比增大。交流电磁机构在线圈通电而衔铁尚未吸合瞬间,其电流将比吸合后的额定电流大很多,如果衔铁卡住不能吸合或者衔铁频繁动作,交流线圈可能因过电流而烧毁。对于可靠性要求高或频繁动作的场合,这就是一般采用直流电磁机构而不采用交流电磁机构的原因。
3)反力特性。反力特性如图1-6中曲线3所示。图中δ1为起始位置,δ2为动、静触头接触时的位置。在δ1~δ2区域内,反作用力随着气隙的减小而略有增大,在δ2位置,动、静触头接触,这时触点的初压力作用到衔铁上,反作用力突增。在0~δ2区域内,气隙越小,触点压得越紧,反作用力越大,其特性曲线比较陡峭。
(3)交流电磁机构短路环 对于单相交流电磁机构,由于磁通是交变的,当磁通过零时吸力也为零,吸合后的衔铁在弹簧的作用下被拉开。磁通过零后吸力增大,当吸力大于反作用力时,衔铁又吸合。因此,在频率为50Hz的交变电源时,交流电每一个周期内衔铁吸力要两次过零,电磁机构就出现了频率为100Hz的持续抖动与撞击,产生很大的噪声,严重时将使铁心损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克服。具体办法是在铁心端部开一个槽,槽内嵌入一个用铜制成的短路环(或称分磁环),如图1-7a所示。
当励磁线圈通入交流电时,在短路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该感应电流又会产生一个磁通。因此,铁心中有两个不同相位的磁通Φ1和Φ2,Φ2在相位上落后于Φ1,只要电磁机构的总吸力始终大于反作用力,衔铁的振动现象就会消除,如图1-7c所示。图1-7b是未加短路环的磁通与电磁吸力,图1-7c是加短路环后的磁通与电磁吸力。
图1-7 加短路环后的磁通和电磁吸力
2.触点系统
触点是电器的主要执行部分,用来接通或断开被控制的电路。每对触点均由静触头和动触头组成。动触头与电磁机构的衔铁相连,当电磁机构的线圈通电时,衔铁带动动触头动作,使接触器的常开触点闭合,常闭触点断开。
提示:常开触点(也叫动合触点)是指电器在未通电或未受外力作用时的常态下,触点处于断开状态,通电后,触点闭合;常闭触点(也叫动断触点)是指电器在未通电或未受外力作用时的常态下,触点处于闭合状态,通电后,触点断开。
触点要求导电、导热性能良好,接触电阻小,通常用铜材料制成,对于小容量电器,常用银质材料制成。触点按接触形式可分为3种,即点接触(见图1-8a)、面接触(见图1-8b)和线接触(见图1-8c)。接触面越大,允许通过的电流也越大。
图1-8 触点的接触形式
为了消除触头在接触时的振动,减小接触电阻,在触头上装有接触弹簧,用于在触头间施加一定的压力。未受激时的位置如图1-9a所示,当动触头刚与静触头接触时,由于安装时弹簧被预先压缩了一段,因而产生一个初压力F1,如图1-9b所示。触头闭合后由于弹簧在超行程内继续变形而产生一个终压力F2,如图1-9c所示。超行程指从静、动触头开始接触到触头压紧,整个触点系统向前压缩的距离。有了超行程,在触头磨损情况下仍具有一定压力,有利于保持良好接触。
图1-9 触头闭合过程位置示意图
3.灭弧装置
自然环境中分断电路时,如果被断开电路的电压或电流超过某一数值(根据触头材料的不同,此值为12~20V或0.25~1A),则拉开的两个触头间空气在强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电离放电现象,在触头间隙产生大量带电粒子,形成炽热的电子流,这实际上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通常称为“电弧”。
电弧伴随高温、高热和强光,可能造成电路切断时间延长、高温引起电弧附近电气绝缘材料烧坏、形成飞弧造成电源短路事故引起火灾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迅速熄灭电弧。灭弧的原则:降低电弧的温度、降低电场的强度。
常见的灭弧装置有灭弧罩、灭弧栅和磁吹式灭弧。
(1)灭弧罩 灭弧罩通常采用陶土和石棉水泥等耐高温材料制成,用以隔弧和降温。其作用是分隔各路电弧,以防止短路发生,并使电弧与灭弧罩的绝缘壁接触,使电弧迅速冷却而熄灭。其可用于交流和直流灭弧。
(2)灭弧栅 灭弧栅灭弧原理如图1-10所示。灭弧栅片由许多镀铜薄钢片组成,片间距离为2~3mm,放在触头上方的灭弧罩内。一旦发生电弧,电弧周围产生磁场,使导磁的钢片上产生涡流,将电弧吸入栅片,电弧被栅片分割成许多串联的短电弧。当交流电压过零时电弧自然熄灭,同时由于栅片的散热作用,电弧自然熄灭后很难重燃。灭弧栅是一种常用的交流灭弧装置,用于大电流的刀开关与大容量交流接触器中。
图1-10 灭弧栅灭弧原理
(3)磁吹式灭弧 在一个与触头串联的磁吹线圈产生的磁场作用下,电弧受电磁力的作用而被拉长,被吹入由固体介质构成的灭弧罩内,与固体介质相接触,电弧被冷却而熄灭。由于这种灭弧装置是利用电弧电流本身灭弧,因而电弧电流越大,吹弧的能力也越强。它广泛应用于直流接触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