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1.3.1 产业转移
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类产业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会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这四个阶段。当某个工业品类或产业因区域内环境不再适应其继续发展时,会出现衰退现象,而基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这部分衰退的产业会转移到更适宜发展的区域,即世界制造业基地出现转移。
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全世界共完成了四次产业大转移。第一次转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转移路径是从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英国向法、德等欧洲国家和美国转移,而英国则全面转向金融业。第二次转移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保留了本国的精密制造和芯片等高精尖产业,并向日本和德国转移钢铁及纺织等传统产业。第三次转移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把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并承接美国电子科技产业。第四次转移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借助人工、资源和物流成本优势,承接了“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即低端制造业(如纺织业和低端电子产品组装)开始由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向南亚和东南亚(如印度、越南和印尼)转移,如图1-2所示。企业需要适时调整其运营管理策略来积极适应产业转移。例如,小米、OPPO等消费类电子企业开始在印度设厂,这些企业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部分产能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维持竞争优势。
图1-2 五次全球产业转移
为了解决第二、三次产业转移后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奥巴马政府将其经济政策重心定为把“流失”的“美国制造”夺回去,将再工业化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并通过一系列的税收改革来促进“美国制造”的回归。特朗普政府更是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试图强迫企业回流美国,全球贸易呈现逆全球化的趋势。2019年,美国对中国的制造业进口额减少17%,约900亿美元,对亚洲其他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进口额增长了310亿美元(对越南的进口增长量最多),对墨西哥的制造业进口额增长了130亿美元。[3]
与此同时,2020年初开始的全球新冠疫情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控制新冠疫情,各国企业反复进入停工状态,全球供应链遭受较大的供应中断风险。为了保证供应顺畅,各国纷纷开始构建本国供应网络,逆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例如,疫情发生后,孟加拉国因国际物流停运面临原材料短缺的问题,随后当地政府开始积极布局本土原材料供应体系。目前,当地服装企业已经能在本国采购所有的原材料,这对于原先的供应原材料的外国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4]
我国企业也面临着逆全球化给运营管理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如供应链短期内出现供货困难(如华为芯片断供事件),我国的供应链技术升级速度放缓、供应链韧性降低。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运营管理的能力以应对逆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并针对供应和需求不确定性提高的情况提出有效的风险管控方案。
1.3.2 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产业已经实现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的转变,顾客的需求也从单一物品的满足变为更加重视产品的个性化水平、服务能力和体验,全球化的发展也使顾客可以从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选择产品。供需力量的变化,为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市场竞争重点依次从成本、质量、交货期、柔性、服务转变为体验。企业需要加快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转向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模式。
在供给小于需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运营管理工作关注于低成本高效率地生产出产品;如果此时市场的供给变得大于需求,传统企业生产缺乏柔性,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低,企业的“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会使库存大量增加,单一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会使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计划控制力弱,需要企业进行运营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大规模制造是现代企业提供相对廉价和快速的产品与服务的主要生产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乏善可陈的产品形态和大同小异的产品功能,使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需求增长逐渐疲软。而如前文所说,大规模定制是一种能以较低成本和价格满足较高个性化需求的生产方式(详见第6章),能帮助企业寻找到新的需求增长点,将供需力量变化带来的挑战转变为新的竞争优势。
1.3.3 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
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是产业发展的趋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强调个性化、体验等因素,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供给方希望通过产品服务化或服务产品化,更精准地满足顾客需求、实现增值;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应用,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可能路径。2021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业中,有七家企业依托的是平台经济: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Facebook(2021年末,Facebook集团更名为Meta)和腾讯。平台经济包括销售市场、工业供应市场、社群制造市场等多方利益群体,是利益相关者共创价值和共同演化的地方。平台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和打造生态系统,形成参与主体相互协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并构成一段时间内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帮助平台企业能够依托于平台生态系统来发展自己、实现价值的共创共享。具有吸引力的平台生态系统发展需要良好的平台设计和搭建能力,而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平台生态系统中也能推动平台的升级和发展,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
1.3.4 新业态与新模式
以物联网、“互联网+”与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文明的进程,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农耕文明成果的融合,使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在运营管理中得到综合应用。同时,信息技术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高水平产品和服务,极大地拓展了需求的深度和范围。随着产品更新换代加快,近30年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已远远超过过去2000年的总和。
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消费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物流互联网平台等带来了制造、消费、物流等新模式。消费互联网平台使企业更容易了解并掌握消费者的行为偏好,精确洞察消费者需求。工业互联网平台使企业配置资源与能力时从过去的纵向一体化转变为在价值网络中快速敏捷组建响应市场需求的价值共同体,借助共享设计与共享制造可为市场需求提供敏捷的系统服务解决方案。物流互联网平台使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多的行为主体中实现物流托运与承运的集并,大幅度降低了配送时间,提高了配送效率。共享制造、电子商务、协同物流等借助互联网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多的主体中汇总需求和供给能力,实现了从零碎化到规模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工业时代的管理悖论提供了可能。例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顾客零碎独立的个性化需求集并为场景化的规模需求,使企业能够敏捷、低成本、精准响应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通过供应链上下游间的信息共享系统对市场需求进行集并,借助联合库存、越库作业、协同物流等新模式,降低了运输和库存成本。
新模式的出现对运营管理与决策提出了新问题,对消费者行为有更准确的分析和预测。这一变化使企业运营涉及的全过程与全要素,产品和服务的定位、设计、制造、分销、运输和服务等活动的组织方法及资源和能力的配置模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线上和线下消费两者的整合成为主流,基于对消费者行为的预测可以制定合理的定价和促销策略,通过提供不同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来获得更大收益。“在线带货”和“在线购买,店内取货”等模式允许零售商跨渠道履行在线订单,需要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的需求预测来帮助制定合理的选址决策。
1.3.5 可持续运营
资源、环境和人口三者日益突出的矛盾,正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传统的生产中,以自然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短期“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即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引起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失衡,已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不合理的、粗放的运营模式也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开始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保护地球环境、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以2021年为例,我国的总碳排放量超过119亿t,占全球总量的33%,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我国的人均碳排放量约为8.4t,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8.2t[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6]。他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他指出,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指导。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7]。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8]
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是基于我国当前现实背景的必然要求。企业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绿色”与“增长”对立转变为“绿色”与“增长”统一,需要实现可持续运营。可持续运营是指服务和生产流程以不破坏用于支持现在和未来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方式利用资源。可持续性意味着企业在进行决策时,评判标准显著地区别于传统的环境和经济指标,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运营管理分为企业内部运营管理和外部运营管理,其中,内部运营管理包括绿色设计和绿色生产等,外部运营管理涵盖供应链上下游,包括绿色供应链等;管理视角分为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管理主题包括环境可持续运营和社会可持续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