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彻底的社会革命与工业化起步
阿里夫·德里克(2011)曾提出,“把中国模式看作东亚威权主义发展模式的一种是错误的,其根本区别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一直在国内强调建立平等的、人民有发言权的社会和新文化”。[1]德里克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即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农业国工业化的关系,却没有做具体的阐述。本章拟详析之。
1952年(这一年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我国农业对净物质产品的贡献达58%,工业仅占23%,是个典型的农业国。1976年比例调转过来,工业对净物质产品的贡献超过50%,农业仅占34%。[2]我国趋向工业国的早期(1952—1976年),工业对净物质产品贡献的份额增长27%,耗时24年。英国趋向工业国的早期(1801—1841年),工业份额增长11%,耗时40年。日本趋向工业国的早期(1878—1923年/1882—1927年),工业份额增长22%,耗时45年。[3]新中国早期经验里工业份额的急剧增长是人类早期工业化史绝无仅有的现象。1952—1972年我国的经济每十年增长64.5%,[4]1878—1929年日本的经济每十年增长43%,1880—1914年德国的经济每十年增长33%,上述时期是日本、德国最密集的工业化时期。[5]我国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的提取是1972年。1978年大型客机Y10和915发动机试制成功。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掌握晶体管、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的全过程技术,[6]1979年批量生产自主芯片。[7]这一早期经验不是在贫困中寻求社会主义,而是世界史伟大的工业化纪元,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之一转变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国。[8]
我国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基础上建设工业国,是从告别停滞的传统生活方式、克服封建的社会关系和精神传统开始的。传统上,高利贷和商业所形成的货币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紧密关联,在我国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如何解释?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法开始一个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