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需兼顾机制设计和风险防范
屠光绍
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
绿色金融是“十四五”期间金融发展重要的主题之一。如何在中国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笔者认为,绿色金融不是简单地指向具体产品,或是具体行业,它实际上是一个涉及体系建设的概念。绿色金融体系对应的是绿色发展和增长体系,这个体系由多个因素和环节构成。
金融存在的目的,在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前笔者提出过一个“金融服务域态”的新概念,是指经济和社会有不同的领域,这些领域具有不同的特征,金融服务就是根据不同领域的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工具,从而形成金融在不同领域的形态、状态,即金融域态,比如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这实际上就是金融资源有效利用、金融服务效率提高和金融功能深化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在“十四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些金融域态会越来越重要,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绿色金融。
接下来,笔者会从绿色金融体系、机制建设、基础支撑和风险防范等四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绿色金融具有社会性、外部性、体系性和全球性
第一个问题,如何在中国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也就是确立绿色金融的域态。首先,需要我们认识绿色金融以下几个具体特征:
第一,绿色金融具有社会性。绿色金融不是纯商业性的活动,它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属性,不仅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虽然社会性需要与商业运作很好地融合,但如何融合是另外的问题,我们需要首先认识到绿色金融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第二,绿色金融具有外部性。绿色金融的社会性体现为外部性。和其他领域不同,绿色金融的外部性特征非常明显。每个人都想为绿色金融、绿色发展,甚至绿色生活贡献力量,但是由于它的外部性比较强,很多人生怕替别人做了“嫁衣”,从而望而却步。如果大家都只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考虑外部性,那么绿色金融很难实现真正的发展。所以绿色金融的外部性是要建立在社会性之上的。
第三,绿色金融具有体系性。和其他金融域态一样,绿色金融要发展,既需要在战略层面有所部署,具体涉及政府、政策等;也需要在市场层面有所安排,具体涉及参与主体和业态等。譬如怎样推出各类工具和产品。所以,体系性是绿色金融的第三个特征。
第四,绿色金融具有全球性。绿色发展是全球的大趋势,绿色金融是全球的共同需求。目前,国际上已经在建立一套共同的准则和标准,而且也会逐步建立起全球性的评价体系。绿色金融是全球共同的课题,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因为即使做得再好,如果国际不认可,那也是白费。所以,笔者认为,国际准则在国内如何更好地运用,特别是国际先进成熟的经验方法等如何在国内应用,以及中国和国际社会怎么互动,都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大国,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本身就是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以上四大特征是首先需要理解的内容。
关注宏观核算账户体系和微观市场化机制建设
第二个问题,如何完善绿色金融机制。绿色机制的建立涉及宏观、市场和微观等不同层面,绿色金融发展如果缺乏有效机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宏观机制层面,核心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问题、政策和市场主体的问题。宏观机制的设计不仅包括激励和约束,也包括绿色金融整体运转的标准、评价体系等。笔者认为,首要的任务是针对绿色增长、绿色发展建立起一套绿色的核算体系。现今,我们的GDP核算体系非常完善。同样地,我们也应该围绕绿色GDP,建立起一套绿色核算和绿色账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一套绿色金融考核和评价方法。
在市场机制层面,需要健全绿色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如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等),理顺其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功能、定价、风险管理以及市场基础设施、法规、监管,还需要加快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等,使市场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在微观机制层面,要建立与绿色金融相适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微观金融主体涉及信贷、保险、投资等机构,过去这些机构开展业务或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制定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考虑风险收益。笔者认为,现在同样需要把与绿色金融相关的非财务指标纳入风险收益的评价体系和框架中,这样才能保证微观主体的业务、投资活动真正地可持续发展。投资领域的ESG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
绿色金融的三大基础支撑:信披标准、评价体系和生态环境
第三个问题,如何夯实包括绿色投资在内的绿色金融的基础支撑。笔者结合ESG投资目前的发展来谈几点内容。ESG是责任投资的专有名词,是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基础还需要再夯实。
第一个基础是信披标准。目前,国内缺乏一套健全的既能反映国际成熟的理念和标准,也能反映中国自身特点的信息披露标准体系。虽然国际信息披露实践反映了共同的理念和追求,具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也不能简单照搬。我国应当考虑,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披露标准。特别是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制度开放的新阶段,包括规则、规制的开放,当然也包括标准的开放。我们需要一套开放的、能够跟国际对接且能够被国际认可的信息披露标准体系。但从目前的ESG披露情况来看,4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披露率不足30%,而且披露质量都不高。因此,如何设计出更好的披露标准体系还需要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披露标准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支撑。
第二个基础是评价体系。建立披露标准后怎样进行评价,涉及对绿色金融包括绿色投融资的整套评价服务体系能力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国际化、市场化的评价服务体系,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一两家机构的评价服务模式,否则会导致道德风险的出现。所以,我国在开放引进国际比较成熟的评价机构的同时,也要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本国国情、针对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的评价体系。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我国的金融活动,包括贷款和各类投融资等,就可能会受到影响和制约。这套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对被投资主体进行评价,包括上市公司、其他公司和相关项目。其次需要对投资主体进行评价,特别是对投资人的评价,从而引导大家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更多地向绿色金融倾斜,更多地支持绿色发展。
第三个基础是生态环境,即如何营造有利于绿色金融、绿色投资发展的生态环境。笔者特别支持对不同的省市地区采取不同的绿色发展考核方式;同时也应该对责任投资营商环境的内容进行考核,如地方政府在推进责任投资过程中,在鼓励绿色金融和投资方面采取了哪些优惠政策,为推动设立评价体系营造了怎样的有利环境。只有当地形成了适合绿色金融发展的环境,金融机构和相关资源才容易在当地聚集。笔者觉得一定要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
以上三方面的基础都需要夯实,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更好地支撑绿色金融发展。
绿色金融风险防范需重点关注转型、技术和市场三方面
第四个问题是,如何防范绿色金融风险。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是绿色金融如何好、应该如何发展,而忽略了其中隐藏的风险。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绿色金融也是金融,也具有金融的特征,也会有金融风险。因此,在发展绿色金融的时候,同样需要关注绿色金融会带来什么风险,特别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加大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对防范金融风险作出安排。
首先是转型风险,即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风险。过去,无论是金融贷款、金融投资还是其他金融业务,绿色化程度(包括绿色资产、绿色业务比重)都比较低。转型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业务变动,而是从战略方向到发展方式、管理架构、人员素质的调整,特别要注意在经济驱动资源和动能转换过程中会不会造成机构的风险。其次是技术风险。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的投资、放贷活动将涉及越来越多的绿色科技,而科技内容也在不断地改进乃至迭代发展,笔者觉得技术的进步也可能会对金融业务构成挑战。最后还有特定的市场风险等。
因此,如果我们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也能注重风险,就会使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既积极又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