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及绩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关于建筑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的理论发展

(一)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研究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理论研究经历了由线性模型到系统模型的演变过程。Tatum提出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大致分为七个环节,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案例,建立了包括识别创新动力和机会,营造创新氛围,发展必要的技术能力,提供新的施工技术,试验与完善、实施过程以及创新反馈机制等过程在内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认为所有环节之间都存在反馈流通与迭代的关系,属于线性过程模型。其过程模型的提出是基于单个建筑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与跨组织的多主体协同问题不相关。随后有学者在Tatum 的基础上对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比较典型的有Kangari提出从产生技术创新想法到实际应用需要三步,即新工作策略展望、设计过程、实施改变现状。Bernstein认为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四个关键步骤包括提出创新想法、开展新技术研发、理论知识转移和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对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关于新技术创新阶段划分的方法,具体包括六个阶段:识别、评估、委托、准备、使用和使用后评价,并确定各阶段策略,及各参与主体在创新实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众多参与主体在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Halim(2004)模拟了创新过程的具体步骤后,指出了建筑业创新实现过程的五个阶段,即问题界定阶段、分析调查阶段、问题求解阶段、全尺寸原型系统有效解决方案建立阶段和商业化阶段。随着研究的发展,对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研究也由以往单一的线性模型拓展到了多因素的综合模型范围。比如将目标、策略、环境障碍、动力和组织因素融合在同一模型中,构建出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模型,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存在阻碍或促进创新的调节作用,组织、策略、环境与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各因素共同影响着创新系统的运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策略以达成技术创新目标。虽然技术创新系统模型更深入地研究了多因素相互作用条件下的技术创新,但从因素的层次和深度方面并未打破单一性特点的局限。多主体的参与性是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典型特征之一,因此开展多层面的技术创新过程分析,综合考虑以工程项目为依托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更符合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研究随后发展为“四代”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描述了技术创新当事人(创新者和采纳客户)间的必然联系,肯定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强调了创新实施和扩散过程中创新主体间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多主体对创新过程的影响问题也受到关注,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内容逐渐突破了从单个企业角度分析的局限,进一步考虑多主体情况下的环境影响,如综合驱动力(Drivers)、投入(Input)、活动(Activities)、参与主体(Participants)、影响因素(Enablers and Barriers)、产出(Benefits)等要素,在多主体层面构建了技术创新的整合框架模型。

(二)建筑企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技术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参与主体相互信赖的氛围。重要管理层对创新的支持有助于促进更多参与主体加入学习与创新。由于建筑企业技术创新链上的参与主体众多,需要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组织关系模式,由集成者(Integrator)整合各方资源,实现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每个参与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设计单位和总承包商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作为集成者。业主的需求是推动创新的关键,通过约定向其他参与方集体施加压力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应用创新技术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项目的成本和风险,缺乏相关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业主可能会选择追求短期利益回馈而牺牲创新。相反,有经验的业主会倾向于同设计方和承包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实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和设计方案从而促进协同创新的产生。

建筑企业在协同创新合作过程中,对创新合作伙伴的选择较为关键,需要考虑合作伙伴的竞争力、拥有的创新合作经验、领导者对创新活动的支持程度以及潜在合作伙伴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意愿等综合性因素。这种合作性而非合同性的关系有助于保证建设项目参与主体之间长期持续稳定的合作。在建立创新协同关系后需要对其进行管理,有效的组织关系管理能够降低创新过程中合作方之间的风险与冲突,有助于促进参与方之间资源共享与信息沟通。吉斯特认为使用网络治理模式能整合众多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助于确保组织间资源流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