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事实上的标准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制定的IEEE 802.3和IEEE 802.11分别在有线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中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但我们却很难将其单独归入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或物理层,因为IEEE 802.3和IEEE 802.11同时包含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定义的内容和功能,如介质类型、组网拓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编码方式、接口形式等,它们属于TCP/IP模型的网络接入层。以太网如它的名字一样魔幻,它借用了OSI模型的思想,却是通过TCP/IP模型实现的。
我们在谈及OSI模型的表示层和会话层时,基本没有什么耳熟能详的协议、标准或技术,这是因为OSI模型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实际上对应的是TCP/IP模型的应用层。OSI模型是ISO组织当时的几个顶级科技公司,以及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制定的,该模型更加完整和全面,但比较复杂、实现成本高。TCP/IP模型则比较简单、实现成本低,并且在推出以后不断进行更新和迭代,以适应层出不穷的应用所提出的新要求。
OSI模型在市场上的“失败”并不影响它学术上的地位,它的设计思想及技术实现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学习,这也是它出现在很多教材中的原因,也是我们讨论的框架逻辑。以OSI模型为框架进行讨论计算机网络,尽管有迎合甚至讨好众人之嫌,但不代表作者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如果有可能,若干年后本书改版时,作者或许会考虑以TCP/IP模型与OSI模型结合后的模型为标准进行论述。从更深层次来说,各种模型都不过是不同的解释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应的解释方式也会随之而变。例如,IEEE 802.3是针对数据链路层制定的LLC协议和MAC协议,而IEEE 802.3是公认的以太网标准,以太网又是公认的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标准,以太网同时也是公认的TCP/IP模型中网络接入层标准。那到底是把数据链路层分成逻辑链路控制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层来介绍,还是把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一起,当成网络接入层来介绍呢?其实两种解释方式都没有错,主要看具体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