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网络实践:基础知识与交换机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对于网络来说,所有的数据都是业务,都是网络的传输负载。不同的业务,对数据传输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需要使用不同的信令协议来满足这些要求。不同的信令协议又对数据的封装和标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产生了各种封装协议和标识协议

在数据通信网络模型中,每一个上层对于下层来说都是业务、应用、数据;每一个下层对于上层来说都是服务。下层通过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SAP)为上层提供服务,每一层对SAP的实现方式(或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以TCP/IP模型为例,主机到主机层(传输层)使用TCP、UDP或SCTP,应用层的应用程序通过调用TCP、UDP或SCTP的端口号(Port Number)获得主机到主机层提供的服务;互联网层使用IPv4或IPv6,通过IP协议号(IP Protocol Number)或下一个报头(Next Header)来区分和使用网络接入层提供的服务;网络接入层基本上是以太网的天下,以太网通过以太网类型(Ethernet Type)来区分和使用网络接入层提供的服务。我们把端口号、IP协议号和以太网类型统称服务标识(Service Identification)。

在发送端,数据从上层到下层逐层封装,并打上它在下层注册的服务标识;在接收端,数据再从下层到上层逐层解封,根据标记的服务标识发送到对应的上层去处理,这就是所谓的对等层通信。数据最终会发送到应用层相应的应用程序,经应用程序解析并处理后提供给用户使用。

数据在网络中的封装与解封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 数据在网络中的封装与解封过程

在TCP/IP模型中,可以简单地理解各层的功能:应用层是用户接口,负责用户数据的数字化;主机到主机层是数据进入网络的接口(Socket),负责将数据封装成分段;互联网层提供组网与网际互联,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转发;网络接入层一方面负责为用户的联网设备提供接入网络的接口(Interface),另外一方面为网络接入层的上层提供与介质无关(Media Independent)的封装,屏蔽物理硬件的差异。其实在网络接入层中还应分出一个物理层,它不仅提供物理接口,还负责数字数据的信号化,即将数字数据转换成对应的电、光、电磁波等物理信号(Physical Signal)。在TCP/IP模型中,数据传输的流程如下:

(1)用户通过调用应用程序,产生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数据。

(2)数据通过主机到主机层的Socket接口,进入网络进行传输。

(3)互联网层在转发数据时需要先做三件事:①确定本节点到目的节点的出接口,即计算路由;②对业务数据进行本层的标识封装;③转发数据到对应的路由出接口。计算路由和封装数据并没有先后顺序,一般的情况是先计算路由,有数据转发需求时直接封装并转发出去。

(4)逻辑链路控制层与介质访问控制层一起屏蔽硬件的差异,为上层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让互联网层专心做自己的转发工作,而不用关心传输介质的特性。不管传输介质是铜线、光纤,还是电磁波,也不管传输速率是10Mbps、100Mbps,还是1000Mbps,对于互联网层来说,封装和转发都采用同一套规则。

在数据通信网络的早期阶段,各设备厂家各自为政,它们的封装样式、封装标识和通信机制等都各不相同,组建一个数据通信网络只能使用同一个设备厂家的产品,不同设备厂商的产品之间基本没有互操作性,导致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因为采购了不同设备厂商的产品,部门之间形成可数据鸿沟,而且用户还很容易被某个设备厂商绑定,后期升级和改造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据说,桑迪·勒纳(Sandy Lerner)和她的前夫雷纳尔德·博萨科(Leonard Bosack)在斯坦福大学读书和任教时相识,两人为了解决使用不同计算机及联网协议传输数据的问题,开发出了协议网关产品,后来在拿到风险投资后创立了思科(Cisco)公司。显然,这只是一个浪漫的创业故事,其真实性并不足以为信。

虽然说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我们还是从思科公司的成功中看到了连接的重要性。华为公司后来居上,在连接的成本和便利性等方面更胜一筹,实现了更大规模的连接,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最终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ICT行业天然具有垄断性。数据通信网络的规模越大,其价值就越大;网络节点的连接数量越多,其价值就越大。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应当将自己加入更大的价值网络当中,并尽可能多地增加自己的“连接”数量,千万不要把自己孤立在价值网络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