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还记得当妈妈后跌入谷底的时刻。
那是12月的一天,凌晨5点,我躺在床上,穿着前一天没有换下来的打底衫。我已经好几天没洗头了。
窗外,天色还很昏暗,街灯闪烁着淡黄的柔光;窗内,家里安静得近乎诡异,我只能听到我家的德国牧羊犬曼戈伏在床边的呼吸声。所有人都沉浸在睡梦中,我却没有丝毫睡意。
我在为战斗做准备。我在脑海里演练接下来该如何与我的敌人对抗。如果她再攻击我该怎么办?她打我、踢我,甚至咬我,我又该怎么办?
我把我的女儿罗茜称为“敌人”,这个称呼听起来可能很糟糕。但天知道,我爱她爱得死去活来。在很多时刻,她是一个可爱的小人儿,聪明伶俐,无知无畏,力大如牛,心性也格外坚韧。她若是在游乐场摔倒,就会立刻自己爬起来,不哭也不闹。
我怎么能忘了说她的气味?哦,我爱死她闻起来的味道了,尤其是她头顶散发出的味道——蜂蜜、百合花和湿润泥土混合的气息。我出差去做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专访时,她的气味成了我最怀念的符号。
这种好闻的味道带有很强的欺骗性,误导着所有人。在罗茜的身体中,藏着一团炽热的火焰,它带着凶恶的目的,驱使着罗茜在这个世界横冲直撞。我的一个朋友说:“她简直是世界的毁灭者。”
罗茜还是一个小婴儿时就经常哭闹,每天晚上都会持续好几个小时。我的丈夫慌忙地向儿科医生说:“她除了在吃饭睡觉,就是在大哭大闹。”医生耸了耸肩,很显然,这些话对她来说并不新奇。“因为她还是一个婴儿。”医生这样答复道。
现在,罗茜3岁了,哭闹已经演变成无尽的发脾气和对父母的暴力。她情绪爆发时,我抱起她,她就会习惯性地挥手扇在我脸上。有的早上,我只能带着脸上的红掌印出家门,脸痛心也痛。
回到那个安静的12月的早晨,我躺在床上,让自己勇敢地面对这一痛心的事实:一道高墙正在罗茜和我之间筑起。我开始害怕和罗茜共处,因为我担心将会发生的事情——担心我会(再一次)发脾气,会(再一次)让罗茜哭,甚至会(再一次)让罗茜的行为变得更糟糕。最终,我开始害怕罗茜和我成为敌人。
我成长在充满怒火的家庭中。尖叫、摔门,甚至互相扔鞋子,都是我的家人——我的父母、我的3个兄弟姐妹和我——互相交流的基本方式。因此,我最初应对罗茜的脾气时,只有愤怒、严厉、偶尔尖锐刺耳的叫喊,这正是我的父母对待我的方式。这种回应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如人愿:罗茜会弓着腰尖声叫喊,发出老鹰一般的叫声,然后直接躺倒在地。然而,我希望能做得比我的父母更好,我希望罗茜能够在和平的氛围中长大,并且能够学到更有效的交流方式,而不是互相往脑袋上砸马丁靴。
于是,我只得求助于谷歌,然后做出了决断:“权威感”能遏制一些罗茜的怒火,是“最佳的养育方法”。就我自己的理解,权威感意味着“坚决而带有善意”,所以我开始尽力按照这一标准去做。但我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一标准,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建立所谓的“权威感”并不适用于我。罗茜能够看出我是在压抑自己的怒火,所以我们再次回到原先的循环之中——我的怒气让罗茜表现得更糟糕,然后我的怒气值又会上升。最后,她的脾气会像原子弹一样爆发,她开始挥舞着胳膊到处乱咬,满屋子乱跑,把所有家具都推翻在地。
甚至是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早晨准备去幼儿园,也会成为一场“大逃杀”。“请你去穿上鞋子好吗?”我第5遍这样乞求她。“不!”她尖叫着,接着把已经穿好的衣服一件一件脱下来,内衣也不放过。
有一天早晨,我的心情因为这样的事情变得很差。我跪在厨房的水池下,朝着橱柜无声地嘶吼着:“为什么这一切如此煎熬?她为什么就是不听话?我做错了什么?”
坦白来说,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对待罗茜。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她不再乱发脾气,要教她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热心、关心他人的人——更是一件不可能开始的事情。
其实,在这背后的真相是,我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好妈妈。在这之前,只要是我想要做好的事情,就绝不会做得这么糟糕;在这之前,我的实际水平和我想达到的水平之间从没有过这么大的差距。
在那一天的凌晨时分,我躺在床上,害怕我的女儿——我多年来一直渴望拥有的心爱的孩子——醒来的那一刻。我在脑海中搜寻着和这个发怒狂魔一样的小人儿建立联系的方法。我寻找着摆脱这团混乱的道路。
但我已经彻底迷失了方向。我精疲力竭,看不到希望。我往前看时,只能看到更多类似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罗茜会成长得更高、更有力量,但她和我将一直僵持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
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本书正是要讲述这些意料之外的转折是如何悄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它始于一场墨西哥的旅行,这次旅行让我大开眼界,随即又让我走上了去往世界其他角落的旅途,每一次旅行中,罗茜都是我的旅伴。在旅途中,我遇到了非常多非凡的父母,他们慷慨地教了我很多养育孩子的方法,教了我怎样平复罗茜的脾气,而且还向我展示了一种不大喊大叫、唠叨和惩罚的沟通的方式——一种建立孩子信心而不是与父母建立紧张和冲突关系的方式。在这之中,我学会了怎样教罗茜对我、家人和朋友保持友善和宽容,或许这是最重要的。这一切能够发生,部分是因为这些父母让我明白了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我的孩子付出温情与爱。
伊丽莎白·特古米亚尔是一位因纽特母亲。我们在北极圈内的最后一天时,她和我说:“你现在肯定明白该怎么和罗茜相处了!”确实,我明白了。
养育孩子是非常个性化的事,其中的细节因文化背景、群体特征甚至家庭状况的差异而不同。然而,如果你现在有机会能去世界各地游历,你会发现,一条相同的主线贯穿着绝大多数的文化。从北极冰原,到尤卡坦的热带雨林,再到坦桑尼亚的热带草原、菲律宾的山麓,你会看到和孩子产生联结的一种共通的方法。尤其是那些能够培养出善良热心孩子的文化——这些孩子早上醒来后会立即去洗碗,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糖果分享给兄弟姐妹们。
这种共通的育儿方式中有4个核心要素。今天,在欧洲的个别地区,你仍然可以发现它们;在不久之前,它们同样流行于美国。本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了解这些要素的来龙去脉,并且学习如何将它们融入你的家庭,让你的生活更轻松。
这种育儿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狩猎-采集社会中普遍存在,可能有数万年,甚至长达10万年的历史。生物学家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即这种亲子关系是不断进化发展而来的。当你看到这种育儿方式时——无论是在玛雅村庄里做玉米饼,还是在北冰洋上钓红点鲑鱼——你都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哦,这才是养育孩子该有的样子。”孩子和父母就像榫和卯一样接合得紧密牢固,这样的关系可以用“美”来形容。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第一次目睹这种育儿方式时的感受,仿佛重力失衡了一般。
当时,我已经在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做了6年的记者。在这之前的7年,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化学研究。因此,作为一名记者,我专注于医学方面的报道,尤其是传染病、疫苗和儿童健康。大多数时候,我在旧金山的家中撰写专题报道。但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会时不时地派我去世界上某个遥远的角落报道一种外来的疾病。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去了利比里亚;为了寻找正在融化的冻土中的流感病毒,我去了北极地区挖掘永久冻土;2017年秋天时,在加里曼丹岛的一个蝙蝠洞中,一名病毒猎人就警告我未来会发生冠状病毒的大流行。
罗茜加入我们的生活后,这些旅行有了新的意义。我开始观察世界各地的爸爸妈妈们,不是以记者的身份,也不是以科学家的身份,而是以疲惫不堪的父母的身份。我拼命地想要寻找育儿的智慧。我想,一定有比我现在所做的更好的方法。一定要有。
后来,在一次去墨西哥尤卡坦州的旅途中,我近距离地观察到了它,亲身经历了它——那种共通的育儿方式。这次经历彻底震撼了我。旅行结束后,我回到家,开始转移我整个职业生涯的重心。我不再研究病毒和生物化学,而是想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与小人儿们相处的方式——用这种极度温柔善良的方式来培养乐于助人且自立的孩子。
如果你正拿着这本书,首先,我要感谢你,感谢你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我知道这对父母来说有多珍贵。我与我优秀的团队付出了很多努力,让这本书更值得你和你的家人阅读。
其次,你可能像我和我丈夫一样,急需在育儿方面得到更好的建议和工具。也许你已经读了好几本书,然后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在你的孩子身上试验了好几种方法。也许一开始你很兴奋,这个实验让你满怀希望,但几天后,唉,实验失败了,这会让你感到更加疲惫。在罗茜生命的前两年半里,我经历过这种令人沮丧的循环,实验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这本书的一大目标就是帮助你停止这种令人沮丧的循环。通过学习这种共通的育儿方法,你将了解在这数万年中,孩子们是如何以及为何能够被培养。你会理解不当行为发生的原因,你将学会如何从根源上阻止它。你将学习一种已经在几千年中经过六大洲父母检验的与孩子相处的方法——一种目前在其他育儿书籍中没有的方法。
如今育儿建议的主要问题,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欧美社会的角度提出的。不过,蔡美儿的《虎妈战歌》的确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国式培养成功孩子的方法,但总的来说,当代育儿理念几乎完全基于西方范式构建。因此,这种偏狭的观点使美国的父母们一叶障目,无法看到育儿这件事的全貌。这种观点不仅遮挡了我们观察最迷人且实用的育儿方式的目光,也对我们有着更深远的启示:这是让养育孩子变得压力重重的原因之一,也是在过去几十年间让美国儿童和青少年变得更加孤独、更加焦虑和沮丧的原因之一。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如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青少年有符合焦虑症标准的症状。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感到“极度”焦虑,而Z世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出生的成年人)则是几十年来最孤独的一代。然而,美国主流的教育方式正在朝着加剧而不是遏制这些问题的方向发展。“父母已经进入了一种控制模式,”心理治疗师B.珍妮特·希布斯在2019年说,“他们过去提倡自主权……但现在,他们对孩子施加了越来越多的控制,这加剧了孩子的焦虑,同时让孩子更无法面对不可预知的事情。”
如果在我们的文化中,青少年的“正常”状态是焦虑和孤独的,也许父母是时候重新审视什么是“正常”养育了。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如何真正地与孩子建立联系,从而获得珍贵的亲子之乐,也许我们需要跳出我们的文化舒适区,与我们很少关注到的那些父母交流。
也许是时候打开我们狭隘的视野,看看养育孩子这件事能变得多么美好动人。
这是本书的另一个目标——开始填补我们为人父母知识的空白。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将关注那些拥有大量实用的养育知识的文化——狩猎采集者和其他有着相似价值观的土著文化。这些文化下的育儿策略已经得到了几千年的磨炼。先祖们一代代地把知识传递下去,为新手父母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装满各种有力工具的百宝箱。因此,这些父母知道如何让孩子不经要求就主动去做家务,如何让兄弟姐妹合作(而不是打架),如何在不吼叫、责骂或强制暂停的情况下管教孩子。在培养儿童的韧性、耐心和控制愤怒等执行能力上,他们是激励大师,也是专家。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许多狩猎-采集文化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的关系与我们在美国培养的明显不同。它是建立在合作(而非冲突)、信任(而非恐惧)、个性化需求(而非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上的。
所以,在我用简单粗暴的工具——一把声音很大的锤子——养育罗茜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很多父母都有一整套精密的工具,比如螺丝刀、滑轮和水平仪,他们可以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把这些工具拿出来。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超级工具,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家里使用它们。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将直接去找信息的源头,也就是那些父母。我们将探寻玛雅、哈扎和因纽特这3种文化,这3种文化在养育子女中做得很出色的方面,恰恰是西方文化苦于改善的方面:玛雅母亲们是养育乐于助人的孩子的大师。她们已经发展出一种精良的合作模式,能够教会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寻求合作;哈扎的父母是培养自信、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的世界级专家,在美国常见的童年焦虑和抑郁在哈扎部落则是闻所未闻;因纽特人已经开发出能显著提高孩子们情商的方法,尤其是在控制愤怒和尊重他人方面。
本书将各用一个“部分”的篇幅来介绍每种文化。在每个部分,我们将会与几个家庭相遇,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将观察到这些父母早上如何让孩子们准备好去上学,晚上如何哄他们上床睡觉,如何激励孩子们与他人分享、与他们的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并以符合他们个性的节奏逐步承担起新的责任。
此外,我们要给这些超级父母一个挑战,一个他们可以在我眼前解决的育儿难题——我要将罗茜抛给他们。
是的,你没看错。为了写这本书,我开始了一段史诗般的——有些人可能会说是“疯狂的”——旅程。我拖着我蹒跚学步的孩子,去了世界上3个令人敬畏的社群,和那里的家庭住在一起,尽我所能地了解他们养育孩子的方方面面,任何细节都不放过。在玛雅村庄,圆月悬空,我和罗茜一起睡在吊床上;在北冰洋,我们帮助一位因纽特爷爷捕独角鲸;在坦桑尼亚,我们向一位哈扎部落的母亲学习挖块茎类植物。
在整个旅途中,我与人类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交流,了解到我所看到的育儿策略并不独属于这些家庭和这些文化,而是在今天的世界范围内,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广泛存在的。我也与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交流,了解这些工具和策略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在本书的每个章节后,我为你准备了一些实用性指南,帮助你在你的孩子身上尝试书中的建议。我们会给你一些小技巧,让你沉浸式地体验这些方法,看看它们是否能与你的孩子产生共鸣,我也会给你一个更实用的指南,帮助你将这些策略融入你的日常生活。这些实用性较强的部分都是从我自己和我的朋友在旧金山抚养孩子的亲身经历中挖掘出来的。
跟随我们走出美国,我们将开始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育儿方式。我们会发现,在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的文化如何落后——我们对孩子干预得太多。我们对孩子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相信他们天生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懂他们的语言。
特别是,西方文化几乎只关注亲子关系的某个方面,那就是控制——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分别施加多少控制。最常见的育儿“风格”都围绕着控制而来:直升机式父母[1]的控制力最强,自由放养式父母则控制力最弱。我们的文化认为,要么是大人说了算,要么是孩子说了算。
这种育儿观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它让我们陷入权力斗争,其中伴随着争吵、尖叫和哭喊。所有人都不想被控制,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因此,当我们与孩子以控制为前提进行互动时——无论是父母控制孩子还是反过来——我们都会建立一种敌对关系。亲子间的紧张关系由此而来,争吵不断爆发,父母和孩子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关系的张力会以肢体行为的形式爆发出来。
这本书将向你介绍养育行为的另一维度。然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它在美国被极度边缘化。它是一种和控制力无关的与孩子建立联结的方式,不涉及让父母握紧或者放松对孩子的控制。
或许你甚至没有意识到,你在养育孩子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多少是关于控制的。当我们从养育子女的等式中移除了控制力(或者至少是减少它的比重)时,所有的挣扎和抗拒会像热锅里的黄油一样随即消失,看到这一切的你会为之惊叹。坚持住!试一试这本书里的方法,你会发现养育过程中那些极度令人沮丧的事件——朝你扔过来的鞋、在商店里发脾气、睡觉前的争吵——发生的频率会大大降低,最终完全消失。
最后,我想谈一谈我写这本书的意图。
我最不希望的是这本书的任何一部分让你对自己作为父母所做的事情感到愧疚。所有的父母已经有了如此多的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我不想再加重你的负担。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请立即给我发邮件,让我知晓。我的目标恰恰相反——我想让你作为父母获得力量和激励,同时给你一套全新的、在目前的育儿讨论中缺失的工具和建议。在那个寒冷的12月清晨,我躺在黑暗中,感觉自己跌入了谷底时,我希望有人能给我这样一本书。我现在所写的,就正是这本书。
我的另一个愿望是让那些为罗茜和我打开家门、欢迎我们进入他们生活的父母被正确地看待。这些家庭的文化背景与我的不同,可能也与你们的不同。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开这些差异所带来的阻碍。在美国,我们经常关注这些文化的艰难状况和各种问题。如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不遵守我们的文化规则,我们甚至会责备他们。在其他时候,我们又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得太远——我们会把其他文化过度浪漫化,认为它们拥有一些“古老的魔法”,或生活在某种“失乐园”中。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绝对错误的。
毫无疑问,这些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可能是很艰难的——在任何文化中都是如此。这些社会和家庭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悲剧、疾病和艰难时期(有时是由西方文化造成的)。和你我一样,这些父母非常努力工作,经常身兼数职。他们也会在孩子身上犯错误,并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悔恨。他们并不完美。
同时,这些文化不是被时间冻结的古代遗迹——没有什么比这更偏离事实了。这本书中的家庭和你我都是“同时代的”(我找不到更好的词了)。他们有智能手机,会查看脸书(频率并不低),会看《犯罪现场调查》,喜欢《冰雪奇缘》和《寻梦环游记》。孩子们早餐也会吃水果麦片,晚饭后会去看电影。大人们在早上忙着为孩子们上学做准备,在懒散的周六晚上和朋友们一起喝啤酒。
但这些文化确实有一些西方文化目前所缺少的东西——根深蒂固的育儿传统和随之而得的丰富知识。毫无疑问,这本书里的父母能够非常娴熟地与孩子沟通、合作,以及激励孩子。只要和这些家庭待上一两个小时,这一切都会不证自明。
因此,在这本书中,我最明确的目标是关注这些父母优秀的养育能力。在我的旅行中,我希望能见到其他人,尽可能真诚地与他们交流,并从他们丰富的经验中学习(然后把它们带给你,我的读者)。在我分享这些故事的时候,我希望尽我所能地尊重出现在本书中的人(以及他们所在的社群)。除此之外,我也想对他们给予回报。因此,本书35%的预付款将捐给你即将在书中见到的家庭和社群。
为了在整本书中不加区分地呈现所有人的观点,我将在第二次提到每个人的观点时使用他们的名字[2]。
好了。在我们登上飞机、沉浸在值得尊敬的3种文化中之前,我们需要再处理一件事——我们需要审视自己,了解我们为什么要用目前的方式养育孩子。我们会发现许多理所当然甚至引以为豪的技术和工具,它们的根基脆弱得相当令人惊讶。
[1]“直升机式父母”(helicopter parent)一词最早出现在海姆·吉诺特博士1969年出版的《父母与青少年》一书中,其中受访的青少年称他们的父母会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他们头顶,故此词被用来代称那些控制力极强的父母。——译者注
[2]正常情况下,第二次提到某人的观点时,一般用姓或诸如“博士”“教授”等称谓加上姓来指代此人,但本书作者为了不因称谓而体现观点的权威程度,特用他们的名字来指称。——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