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公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新闻发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的原则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应依法依规向社会发布事件相关信息,适时发布健康提示,强化内容解读,及时做好风险沟通,尤其是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争取多方支持参与,有效防范或减少风险危害。

总的说来,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

1.构建应急体系 保证渠道畅通

2003年SARS事件之后,我国构建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应急体系,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其中,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应急机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保证。

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这些机构均应该制定详细、全面、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理预案。预案事无巨细,主要包括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标准、协调处理程序、部门职责、相关人员联系方式等。

在应急处理预案中,关于事件信息发布以及与媒体沟通应该有详细规定,包括发言人和技术专家的确定、发布信息审查程序、事件不同阶段信息发布重点内容、新闻背景材料准备、媒体选择方案、信息发布方式等等。

有了应急体系后,最重要的是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要保证信息渠道畅通无阻。

许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消息起初都是在网络上扩散的,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对社会环境与事件处置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关注,高度重视。一方面,有关部门应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抢占先机;另一方面,由于判断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需要专业知识,公众通常很难做出全面分析,若官方不及时发声,混乱信息就比较容易散播,也易出现人心不稳的紧张局面。

因而,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政府相关部门不能避而不谈,更不能拒绝交流互动,而要勇于担当,在第一时间主动向民众推送消息,公开有关数据,承诺对事件展开深入调查。

只有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公开真实信息和事件进展,才能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控制舆情的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网络舆情后,有关部门首先应证实事件的真实性,然后才能向公众发布信息。也就是说,政府发布消息虽然要快,但必须保证准确性这一前提。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初阶段,应该说相关部门的做法违背了这个原则。

2019年12月30日晚,一份名为《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落款为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的红头文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武汉市及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称有关部门已掌握最新动态,正在应对,疾控部门表示病毒检测结果一经查出将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武汉市卫健委在12月31日发布了一个通报,称有27个病例,但未见明显人传人和医护感染。

这之后,武汉市卫健委在2020年1月3日发布通报称有44个“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1月5日发布通报称有59个“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此后一直到1月10日,均无通报。

而到1月15日,武汉市卫健委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知识问答》。在《问答》中,武汉市卫健委称,现有的调查结果表明,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

在长达十多天的时间里,当地政府与媒体、公众沟通不畅,即使到了1月15日,所沟通信息的内容事实上也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这一切都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失去了最佳的时机。

2.迅速行动 统一口径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由于涉及人民生命安全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迅速反应,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预案立即处置紧急事件。卫生部门应该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办公室等有关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网络,各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分工合作。

官方在进行通报时,回应内容要有针对性,聚焦当下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进行答疑解惑。同时,组织协调好多个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对外发布信息口径一致,避免提供相互矛盾的内容,从而有效推进信息发布工作,把握传播的导向性,掌握舆论主动权。

如2019年11月12日,“北京市确诊两例由内蒙古输入型鼠疫患者”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事曝光后便引起广泛关注。

在此次事件中,官方抓住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多部门多渠道做出一致的、有针对性的回应。首先,鼠疫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此次被确诊患者为肺鼠疫,可以通过呼吸、咳嗽进行传播,健康者接触患者后,可能经呼吸道吸入被感染。因此,两名患者到达北京就医的途径成为网民关注的问题。其次,两名患者后续的病情变化如何,是否有新的患者出现,也是民众所讨论的话题。对此,11月14日上午,北京市卫健委发布公告称,经核查,患者由内蒙古当地救护车转至北京市朝阳区医疗机构治疗,有关密切接触人员,均已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隔离医学观察。截至公告发布时,未接到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等相关异常情况的报告。公告指出,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市已采取了病例隔离治疗、隔离区管理和终末消毒、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健康宣教等工作。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发布消息称,鼠疫是可防、可治、可控的,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可以看到,“鼠疫事件”从发现疫情到展开一系列处置,各方通过及时、透明、动态的信息发布,积极回应公众对于疫情发展的关切,在稳定舆论环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发布在美国也出现了“口径不一致”的问题。美国疾控中心国家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主任梅索尼尔(Nancy Messonnier)于2020年2月25日发出警告称,疫情可能会在美国暴发。而当天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Larry Kudlow)又称,疫情已经得到控制。这种就疫情判断的表态不一会让公众陷入混乱,无所适从。面对这种情况,2月26日,特朗普就疫情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任命彭斯负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对此,彭斯新官上任“首把火”,就是防止白宫和专家传递混淆、矛盾的信息。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主任福西(Anthony Fauci)告诉其同事,他已经接到白宫指令,未来任何对外声明都需要得到白宫批准。《纽约时报》则直接认为彭斯将对卫生部门专家的声明进行“控制”。

由此可见,口径一致在中外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发布时都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不但要注重国内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还要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

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显著进展的时候,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国家的疫情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抗击疫情需要全球合作。而海内外都有专家警示,新冠肺炎有可能成为流行病,与人类长期共存。

3.把握原则 科学传播

(1)信息发布要考虑到不同的受传对象。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发布信息时要注意考虑到与事件有关的所有群体、组织及利益相关者,而且还要意识到不同对象有不同的信息诉求,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方法,即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如政府沟通策略、媒体沟通策略、医务人员沟通策略、公众沟通策略等。

(2)第一时间发布。

事件发生后,要抓住时机,及时发布信息,不要想着等到一切搞清楚了再发布也不迟。

告诉媒体现在情况如何,并要意识到:“尚无可靠结论”或者“没有任何确切消息”本身也是一条重要信息。它能够有效防止错误、虚假信息的出现和蔓延。同时,不要怕出错,错了不要紧,错了要马上予以纠正。不应该因害怕出错而坐失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从而造成传染病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初期,如果能通过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让民众减少出行且对有可能感染的人采取隔离观察制度,可使得病人与易感人群单位时间的接触次数下降80%;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提高民众对疫情的警惕,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可使得传染期的时长从7天降为4.5天;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提倡佩戴口罩、消毒等,可使得单次接触传染的概率下降25%[3]

(3)不间断发布。

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后,媒体与公众就会特别关注,政府新闻发布的最佳方案是不间断地发布信息,即事件的处置和信息的发布同步进行,及时跟进,滚动发布,一段时间内持续更新。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2020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了第一场新闻发布会,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又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之后基本每天一场,有的时候一天两场(如2月3日、2月7日等),这样可使公众、媒体及时掌握最新动态消息。

(4)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公众最核心的信息。

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中,要注意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公众最核心的信息。例如,当一条河的河水被污染时,重要的是告诉老百姓不要直接饮用从河里所取的水,至于河水被什么物质污染、程度如何,不是需要所有公众立即了解的。同时注意与媒体互动,告诉媒体发生了什么,建议媒体怎么做,而不要被动地等媒体来问。

(5)指定可接受采访的专家名单。

发言人由政府官员担任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发布中,有时专家、医生反而更合适。专家在与媒体沟通中的作用很重要,权威专家为媒体和大众所信任,通过他们发布信息有时效果可能更好。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为了媒体采访方便,还可以向记者公布某方面权威专家的名单。

(6)让公众保持适度恐惧。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心理学专家提示,对危机的反应要适度,如果过度恐惧就会造成恐慌;反之如果毫不畏惧,反而不利于对疫情的控制。引导舆论,应使公众处于适度恐惧的心理状态。

(7)选择合适的信息发布方式。

媒体和公众对于不同的信息发布方式有不同的理解,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一般意味着重大事件的发生。小型通报会,或者专家现场接受采访等方式更让人放松。政府应该根据形势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发布方式,这样既便于组织,又能够尽量避免公众对事件的恐慌心理。

4.未雨绸缪 精心组织

(1)做好技术专家和记者的培训工作。

一般而言,技术专家缺少应对媒体的经验,有的甚至不愿面对媒体,接受采访时有的专家讲话使用专业语言,公众难以理解和接受,应做好对其的培训工作。比如,加拿大和美国的卫生行政部门非常注意在平时对选定的一部分技术专家进行应对媒体的专门培训,以使他们在平时和紧急时刻能够更好地与媒体打交道[4]

媒体记者必须首先了解有关科普知识,才能更深入、科学地进行专业性新闻报道。如可以定期对媒体记者进行有关知识培训,请有关专家介绍公共卫生基本知识,这样既培训了记者,同时也增加了技术专家与记者之间沟通的机会,促使他们互相了解和理解。

(2)提前备好各类突发事件的背景资料。

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的,但是有些事件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有备无患、常抓不懈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新闻办公室在做好日常信息发布工作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资料,包括各种传染病、生物恐怖袭击、中毒事件的紧急预防措施和方案。首先请有关专家准备初稿,然后请媒体记者和非专业人士试阅读并提出修改的意见,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专业术语请专家用简洁、明快、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便可以立即对外发布该资料[5]

5.做好善后 避免“烂尾”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大致都会经历发生期、调查期、处理期、反思期和休眠期。在大众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情绪恢复平静的同时,调查工作与相应的信息发布并不应该停止,应当继续对后续的处置安排进行报道,持续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密切关注舆论动态,随时进行解惑答疑。完善的后续工作,是对民众负责,也是赢得信任的重要环节。

网络不仅有时效性,更有记忆性,无疾而终的“烂尾”信息会削弱有关部门的公信力。所以,政府进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闻发布时,应该注重对事件进行由头至尾的完整发布,不应该出现“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面对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的问题,“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就算迫于网络压力,表了态,道了歉,声称即将进行调查,却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平息公众的“怒火”,之后则迟迟没有后续的情况常有发生。未来希望政府部门能吸取当下事件的经验教训,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给事件画上圆满的句点。


注释

[1]仰和.新闻发布制度与现代政府.国际新闻界,2004(3):16.

[2]世卫组织称埃博拉病毒已致全球7 388人死亡.(2014-12-21).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12-21/6896750.shtml.

[3]海外疫情失控的概率有多大?.(2020-03-02).https://new.qq.com/omn/20200302/20200302A06DK400.html.

[4]毛群安,李杰,陈小申.加、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管理与发布.国际新闻界,2005(5):24-26.

[5]毛群安,李杰,陈小申.加、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管理与发布.国际新闻界,2005(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