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全球视角
第一节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运行
一、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导致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引发了流动性危机,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开始暴露。2008年9月,危机失控,大批金融机构倒闭,随后危机逐步蔓延至实体经济,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萧条。
2007年至200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萧条,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率出现大幅下滑,2009年全球GDP实际增速仅为0.01%,其中发达经济体出现了-3.41%的负增长,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增长率也仅为3.08%(见图1-1)。经济危机以后,各国经济刺激计划逐步显现成效,全球GDP实际增速出现回升,经济回暖,但整体水平仍明显低于危机前的水平,表明全球经济正处于较长期的调整恢复阶段,世界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整体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全球经济依然面临着衰退的风险。
图1-1 全球GDP实际增速(2005年至2014年)
资料来源:Wind数据。
受经济危机影响,近年来全球对外贸易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图1-2显示的是2004年至2013年全球对外贸易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全球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率出现了大幅度的缩水,而随后几年的出口增长率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商品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也在50%附近振荡,表明全球对外贸易仍处于复苏阶段。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来说,由于其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出口方,因此由发达国家经济危机导致的需求缩水将对实体经济中的出口部门造成较大的冲击,危机过后的全球贸易结构面临调整。
图1-2 全球对外贸易情况(2004年至2013年)
资料来源:Wind数据。
总体而言,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世界经济原有的平衡格局,加速了世界经济秩序的调整。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速放缓、贸易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世界经济将较为长久地维持低速增长,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出现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并将深刻影响世界贸易格局。
二、后危机时代的世界贸易格局
(一)发达国家依旧是世界贸易格局的中心
全球经济危机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遭到重创,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然而,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中心位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占全球商品出口价值总额68.31%的商品最终流向了高收入经济体,其中,中低收入经济体商品出口总额的65.81%出口到了高收入经济体,这两个指标近年来虽然均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但仍显示出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也凸显了当今世界贸易格局中中低收入经济体出口对高收入经济体的严重依赖。另外,发达国家在商业服务出口领域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2012年,高收入经济体商业服务出口占全球商业服务出口总值的78.99%,并牢牢把持着在知识产权、金融、咨询、技术等重点商业服务行业的龙头地位。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话语权。虽然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正在不断地挑战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从在国际性组织的话语权、贸易规则的制定权和贸易政策的影响力等来看,发达国家仍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处于中心地位。
然而,鉴于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内部发展状况的差异,世界贸易格局的重心也逐步由欧美向美国发生偏移。一方面,危机后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与欧元区、日本、俄罗斯等经济体的持续疲软使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了更明显的强弱分化;另一方面,随着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的快速开展,由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所形成的“一体两翼”战略使美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将围绕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发达国家运行。
(二)新兴经济体不断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新兴经济体虽然在经济危机后面临出口萎缩、产能过剩的压力,但仍能保持总体年均5%~7%的较高速增长,而同期发达经济体总体经济增速则低于2%[1],显示出新兴经济体强大的经济活力。作为出口商品的主要提供者,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危机期间发达国家面临严重衰退的时候,有效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正在通过双边、多边经济贸易合作,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金砖国家开发银行(ND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增强自身的影响力,突破发达经济体的封锁,挑战现行的世界贸易格局。
在新兴经济体内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体量最大的经济体,在经济规模、生产效率和科研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刺激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红利正在逐步减少,在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地位也逐步被东盟国家、印度等经济体取代。在后危机时代,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产能增长和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挤压中国在出口方面的增长空间,各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出口竞争。
(三)石油输出国家正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
经济危机爆发后,由于市场预期下降和需求萎缩,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33.36美元每桶(2008年12月24日),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又上探至124.64美元每桶(2012 年3月13日),随后又跳水至41.50美元每桶(2015年1月13日),并在65美元以下的低位徘徊。[2]受国际原油大幅波动影响,石油输出国家不仅需要面对国内大规模的政府赤字和经济波动,还要面临国外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
首先,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发展和欧洲北海原油的增产使国际原油价格进一步疲软,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的放缓也使国际原油市场出现过量供给,压缩原油价格的上涨空间。其次,中东北非政治局势不稳使得部分产能瘫痪停滞,减少了该地区石油输出国的出口收入,加重了政府负担。再次,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份额减少和议价能力降低导致石油输出国不能通过减产来抬高油价。最后,绝大部分石油输出国过分依赖原油出口,致使其国家经济在原油价格暴跌的冲击中遭受重创。
在后危机时代,石油输出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影响力可能会有所下降,然而在国际市场中能源在中长期的刚性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国家的困境。
(四)最不发达国家正逐渐成为竞争的热点
由于国家经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联相对较小,最不发达国家(LDCs)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遭受的打击相对较小。2009年至2013年期间,最不发达国家整体维持了4%~5%的GDP增长率,略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全世界经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共有44个。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效率偏低,但并不妨碍其成为近年来各国竞相开展经济合作与投资的热点。
最不发达国家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竞争的热点,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部分最不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一些国家正在抓紧开展战略资源储备布局和对外投资开发,最不发达国家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其次,最不发达国家由于亟须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其大部分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需要从外国获取,这为一些国家的过剩资金提供了投资机会;再次,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红利逐步消失之后,最不发达国家将会是下一个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些国家抢先布局符合战略的需求。
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的过剩资金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战略布局将会更加倾向于最不发达国家,使其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竞相开展经济合作与投资的热点,并深刻影响世界贸易格局。
三、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格局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贸易环境将更加复杂。全球经济危机后,美国大力推行“制造业回归”以促进制造业回暖,日本实施“安倍经济学”促使日元贬值,而欧元区则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泥淖无法自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后危机时代的经济运行状况使得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刺激内部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可能会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和补贴政策,加大中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此外,发达国家经济的逐渐回暖和人民币对外币的升值虽然恶化了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但对中国进口贸易来说是一个利好条件,并有利于人民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将更加错综复杂,对于中国外贸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其次,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在中国前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弱,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涨直接抬高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人民币的相对升值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出口竞争优势,中国在出口领域的优势地位正逐渐被以印度和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后起之秀赶超。同时,由于国际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中国在战略资源储备领域的布局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来自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挑战。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趋稳,人民币对美元的相对汇率也将保持稳定,而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仍将继续上涨,导致中国出口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最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结构将逐渐调整优化。由于原有出口模式优势的不断弱化,中国亟须找到新的出口经济增长点。全球经济危机以后,中国大力推动了高铁技术的出口,在技术出口领域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同时,中国还牵头发起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尝试将国内富余的资金和劳动力配置到其他地区;另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直接指向了中亚、西亚等地区,目的是开拓新的对外贸易市场,寻找新的贸易合作伙伴,消化过剩产能。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并更加适应新的世界贸易格局。
注释
[1]资料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其中,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数据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09年至2014年。
[2]资料来源于Wind数据。此处原油价格指的是OPEC一揽子原油现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