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百年历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结语

作为全书的第1章,本章主要讨论了1949年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致情况。我们将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定位为背景或预备阶段,因为这个时期中国并没有开启现代经济增长,只是引进了部分近代工业,在沿海部分城市发展了一些工业,并没有形成全面的发展态势。尽管有部分近代部门的带动,也加深了对从西方传来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体系的认识,但就经济整体而言并没有实现正常的增长状况。除了经济体制本身的制约之外,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的影响。由于政治上长期不稳定,民国初期政府更换频繁,后期也并不太平,加上军阀混战和外敌入侵,中国一直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经济的环境。

中国从1912年才进入所谓的“共和时代”,此前是封建王朝,不可能推动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封建统治者根本无法认识到现代经济发展的含义,他们只考虑如何延续自己的传统体制不受威胁,也不可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和国民国家的含义。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在封建制度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的。因此,虽然通常中国的近代史被历史学家们定义为从鸦片战争开始,但实际上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都只不过是一个没落王朝的延续,不是近代国家的开始,这一点与日本完全不同。

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就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整整晚了40多年。仅从这一点看,中国与日本在近代的差距就显而易见,虽然无奈,但事实如此。日本开启现代经济增长是在明治维新之后的1886年前后,如果正常发展,中国应该在20世纪30年代实现经济起飞,事实也显现出了这种趋势。然而,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打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轨迹,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只能是一次“失败的经济起飞”[42]

辛亥革命与明治维新在时间上的差距象征着两国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个差距一直未能缩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被拉大了。只是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差距才逐渐缩小[43],但这种缩小也只是把曾经拉大的距离拉了回来,并没有绝对缩小原先就存在的差距,目前依然存在不少于40年的差距。


注释

[1]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概念的解释,参见关权(2014)。

[2]当今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着这些类型的社会,如非洲部分国家。

[3]关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后面会有适当的介绍。

[4]这个时期的东北地区属于伪满洲国,关于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关于这个时期东北工业的发展,参见关权(2005)和南亮进、牧野文夫(2014)的相关章节。

[5]在前近代,大国与强国几乎可以画等号,因为能养活很多人口本身需要相应的实力,实力的衡量因素有土地面积、土地生产率以及国家的统治能力等。

[6]关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参见李伯重(2013)。

[7]很多西方著作都以公元1500年为起点讨论近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历史学如此,经济学也如此,如肯尼迪(2006)和金德尔伯格(2003)。

[8]此后更是一路下滑,西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1973年为9.2%,2001年为6.4%。

[9]1973年和2001年非洲人口占世界的比例分别为10.0%和13.4%。

[10]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证实了马尔萨斯陷阱。也就是在传统社会中,一旦粮食生产增加,人口就会增加,而人口增加将会导致粮食生产相对减少,不断增长的人口早晚会导致粮食供不应求,因为土地生产率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差异不大。

[11]根据麦迪森的计算,这是中国占世界比例最低的年份。

[12]这里虽说世界整体,其实是指西欧、北美、日本等,不包含其他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13]1973年和2001年分别占25.6%和20.3%。

[14]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几个国家和地区GDP占比的变化有所不同,俄罗斯(即此前的俄国)2001年下滑到了3.6%,美国在1950年达到高点之后维持在21%上下的水平,拉丁美洲维持在1950年的水平或略高一些,日本则上涨明显,达到7.8%(1973年)。

[15]印度GDP占比到2001年略有起色,上升到5.4%,非洲GDP占比依然徘徊在3.3%的水平上。

[16]麦迪森擅长进行各国之间的比较研究,他的研究是可以参考的。

[17]罗斯基(2009)。之所以称之为快速增长说,是由于即使当今的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实现很高的增长率,长期平均只不过2%~3%,参见库兹涅茨(1999);南亮进(1981,2002)。

[18]Yeh(1979);Perkins(1975);刘佛丁等(1997)。

[19]麦迪森(2009);南亮进、牧野文夫(2014)。关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部分估算,参见刘佛丁等(1997),第5章。

[20]南亮进、牧野文夫(2014),360页。

[21]刘佛丁等(1997),第5章。

[22]章长基等的研究属于这种情况,参见Chang(1969)。

[23]由于没有1939—1948年的连续数据,目前还无法观测这个时期经济变动的完整情况,最多只能用1949年或1950年的数据与1936年或1938年进行对比。

[24]麦迪森(2009),170 172页。

[25]关于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参见关权(2014),原始资料为米切尔(2002)。

[26]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2000)。

[27]刘佛丁等(1999),66页。

[28]白吉尔(1994)。

[29]南亮进(1981),26页。

[30]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数字一部分是由麦迪森在假设的基础之上推算的,只能算一家之言,参见麦迪森(2008),167页表C.1资料来源部分。

[31]因此,我们对所谓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期这个说法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也部分同意,毕竟这个时期引进了很多近代产业,有了一些工业基础。

[32]南亮进(2002),76页。

[33]南亮进(2002),203页。

[34]参见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35]关于现代中、日关系,可参见关权(2013)。

[36]雷布津斯基定理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定理,指的是在商品价格不变条件下,某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产出增加而其他产品的产出减少。详细情况,参见标准的国际经济学教材。

[37]关于引进技术对于引进国也是一种技术进步的观点,参见关权(2003)。

[38]与本书相似的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率对比,参见韦尔(2011),149页。

[39]关于日本经济开启现代经济增长的研究,参见南亮进(1981),第1章。

[40]由于没有近代中国GDP的连续数字,即使有一些投资数据,如南亮进、牧野文夫(2014),也难以计算投资率。

[41]此前认为中国经济在民国时期有了一定增长率的观点并不成立,如Chang(1969)以及依据章长基指数而论述的著述,如罗斯基(2009)。

[42]关于这个观点,参见关权(2018)。

[43]这个时期,日本发展到成熟阶段,增长率下降并且发生了经济泡沫,而后日本经济相对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