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洋眼看中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比太后更可怕的保守派

如果没有慈禧太后,保守派仍然会摧毁维新运动。他们也许会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光绪,让皇室中某个不那么“危险”的成员取而代之。他们甚至会更全面地发起暴动,在紫禁城以外更广大的区域翻云覆雨。不过,与劳神费力的政变相比,他们还有更迅速有效的方法来摧毁维新运动,而且完全合理合法。这个办法就是乞灵于慈禧太后,她能颁布诏令废除皇帝,还不违背道义。

康有为和光绪在变法的时候,错误地认为慈禧太后不会出面阻挠。当时的太后已经退隐颐和园,每天热衷于野餐和看戏,快乐得像孩子一样。她喜欢艺术和诗歌,并以她独特的方式成为一个佛教徒。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乐趣无穷,她似乎不该厌倦。可是事实上,她仍然无法放弃对权力的迷恋。例如1895年,她下令把瑾妃和珍妃暂降为贵人,理由是她们生活“奢侈”;1896年,载澎亲王因为没有遵从她的命令而被革职,挨了八十大板,并永远被囚禁于“幽室”之中。慈禧太后在归政期间,仍然一如既往地滥施刑罚。最不祥的征兆是,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干涉国家大事,而皇帝无可奈何。

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光绪皇帝之所以希望破灭,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其中一种说法是完全可信的:皇帝厉行节俭和改革的政策吓坏了一批高官,他们派监察御史杨崇伊到天津去见北洋大臣荣禄,让荣禄劝说慈禧太后重新摄政。

荣禄是大清皇族,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都使他自然而然地偏向保守派。他忠于大清,可惜的是,他把慈禧太后——而不是光绪皇帝——看作大清的代表8。不过,荣禄不大可能主动采取行动反对光绪并镇压维新派。他虽然保守,但也是满族大臣中为数不多的有识之士,这些人认识到,中国如果想从内外交困中摆脱出来,就必须仿效日本进行维新。作为一个同情维新运动的爱国者,荣禄不会轻易被监察御史杨崇伊打动。他最后之所以对维新派下手,肯定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光绪皇帝深知保守派的强大,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处于何种险境。他和康有为希望在反对派聚拢之前尽快通过各项改革法案,不让对方有充足的时间组织起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改革是死路一条,光绪和康有为认为,不管风险有多大,迅速果断地行动要比“走着瞧”的成功率大得多。

光绪皇帝心里清楚,如果反对派行动起来的话,后果将非常严重。他知道,反对派一定能够取得太后的支持;他也知道,太后对外国人和外国习俗深恶痛绝,任何一种改革如果吸取了外国的先进经验,在她看来都是一种自我贬低的行为。慈禧太后在大清国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她已归政9年,但权力和权威有增无减,远远超越皇帝;同时她又愚昧、迷信、冷酷,虚荣心和嫉妒心极强。这两个方面综合在她身上,会产生可怕的破坏力。她稍感不悦,就可以迫使光绪将师傅翁同龢革职。虽然她现在还没有明令否定改革法案,但只要她愿意,随时可以取消它们。

如果要避开来自颐和园的威胁,就必须使顽固派奉太后为首领的企图化为泡影。而要做到这一点,光绪皇帝必须获得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此人必须在官僚集团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权力,必须强大到足以令人敬畏;还必须掌握一支强大而高效的军队,能随时调动;他还必须头脑开放,支持维新运动,绝不会辜负皇上对他的充分信任。光绪皇帝选中了袁世凯,除了最后一点,袁世凯符合其他所有条件。

年轻而孤独的光绪看错了人,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弱点。事实上,无论是光绪还是其他人,都没有想到,道貌岸然的袁世凯9竟然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叛徒。1898年,他背叛了皇帝;1911年,又背叛了朝廷;再过5年,他又背叛了共和国。

皇帝交给袁世凯一个棘手的任务,让他阻止慈禧太后重返紫禁城,以免她成为顽固派的领袖。袁世凯接受了谕旨并保证听从皇上的安排。这次秘密会见据说是在1898年9月初。光绪曾给过袁世凯许多不同的谕旨,据宫廷内的某些人讲,大部分谕旨是通过第三者传递的,而这个第三者却出于私利而篡改了谕旨的内容。不管怎么说,光绪皇帝不可能命令袁世凯将慈禧太后囚禁起来,驱逐荣禄10并在必要时杀掉他。这样做无论对光绪本人还是对维新变法都没有好处。慈禧太后拥有广泛的公众基础,如果用过激的方法对待她只会引起公众的反感,会让光绪皇帝举步维艰。当时中国很少政治谋杀,至少不像现在这样常见。光绪皇帝性格平和,我们无法想象他是个复仇狂或者嗜血成性的刽子手。如果袁世凯能够阻止顽固派与慈禧取得联系,使慈禧无法重登紫禁城的宝座,那么光绪皇帝的设想就完成了一半——这才是光绪皇帝的本意。

袁世凯从皇上那里接到命令后,立刻跑到荣禄那里告密。荣禄毫不犹豫地派出信使前往颐和园,向“老佛爷”报警。信使添油加醋地造谣说,大事不好啦,光绪皇帝和革命党将要包围颐和园,先控制住太后,然后再处置她,她将在监禁和饥饿中悲惨地死去。还说太后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自由已经受到威胁,如果不马上反抗,肯定会错失良机。造谣者一方面要丑化皇帝的品格和夸大他的罪行,另一方面要制造紧迫感,他们觉得只有迫在眉睫的危险才能催促太后立即行动。

谣言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慈禧太后被夸大其词的报警所震撼,狂怒不已。第二天早上,她离开那座挪用海军经费建造起来的乐寿堂,突然出现在紫禁城,威严地站在孤立无援的皇帝面前。她肆无忌惮地咒骂着,历数光绪忘恩负义的种种罪行,指责他恩将仇报11。痛骂之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到了紫禁城中一个湖心岛上,而慈禧太后则重登宝座,并以大清皇帝的名义颁发了一项诏令。这个羞辱性的诏令宣布,由于光绪皇帝无法胜任大清王朝的统治工作,所以他屡次恳请慈禧太后屈尊摄政,在此之前,太后曾经担此重任而且显示出卓越的领导能力。诏令最后说,光绪匍伏于太后圣座之前,荣幸地代表臣民感谢她再次担负起摄政的重任。

与此同时,另一项诏令公告天下,文字简短却凶相毕露:“帝遇疾,皇太后复训政。”